APP下载

学生意识:语文教学的起点

2008-05-29郑逸农汪益军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5期
关键词:预设师生语文

郑逸农 汪益军

记得余秋雨先生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说,他七岁的时候接过妈妈的接力棒,开始代全村人写信。从那时开始,他的面前就站着一个收信的人。

那我们语文教师面前是不是都“站着”学生呢?不一定。

比如说备课。教师想着的可能只是自己该怎样来教这篇课文,而不是想着学生面对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什么,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备课要充分,但这种充分,是为教师的“教”而准备的,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而准备的。有位专家说:“教师为教而准备,即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准备将自己放在课堂的中心,因而尽可能想把课堂情境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①

再比如说上课。有的教师只是把预设好的教案滴水不漏地讲一遍,灌输一通,指示一番。虽然教师有时也会让学生参与进来,但这种参与基本上属于陪衬和点缀,是一种假参与。就说提问,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不是让全体学生一起讨论,充分交流,而是随便点一两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有的教师连一句点评的话都没有,又继续“灌课”了。有的教师提问的目的只是引学生说出某个词,以便顺着这个词继续往下讲课。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所需要的这个词,课就上不下去了。有的教师为了在黑板上写出某个预设好的词语,也来提问,但学生的回答往往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一致,而实际上学生的回答和教师预设的答案可能还是近义或是同义的甚至学生的回答更精彩,可教师就是不往黑板上写。因为这不是他们预设的答案,这样写上去会让他们觉得心里不踏实。有的教师是真的想向学生提问,但刚刚提问,就让学生匆匆起来回答了;而教师在课前可能是花了好长时间才思考出这个问题的。有的教师用多媒体上课,答案早就预设在多媒体中,亮出的速度更加快,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还有课堂小结。一节课教完了,教师会很自然地对自己的“教”小结一番,却没想过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小结一番,乃至反省一番。

所以,王尚文先生说:“学生,仿佛是教师的附属;教学,仿佛是一种入侵,一种心灵殖民行为。”{2}

新课改需要的不是“表演”,而是“表现”。

“表演”和“表现”,一字之差,相距万里。前者是“目中无人”,只有教师自己;后者是“目中有人”,和学生一起,切磋交流,相互教育,共同成长。

我们需要建立这样的新理念:由基于教师付出的教转变为基于学生自我学习的教,由基于教师教的学转变为基于学生教自己的学。

说到这里,学生意识的含义基本明了了。

学生意识,简言之就是“目中有人(学生)”。它是对学生生命的自觉关注,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保障学生的学习权。

那么,学生意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呢?

第一,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比如提问,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先让每人独立思考,然后让他们在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共识,最后才让学生代表起来说说。同时还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着探究问题答案。

比如朗读,也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让每人都有自己的体验,然后才让一些同学读一读,或者教师也读一读,或者播放一下录音。

再比如课堂小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学”进行小结和反省,要由“基于教师教的学转变为基于学生教自己的学”。

总之,每个学习环节都应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体验。

第二,要和学生平等对话,一起进步。

王尚文先生曾经说:“教师的心灵未必比学生高尚,教师的人格未必比学生高贵,教师的能力未必比学生高强。”{3}确实,教师的经验和知识不完全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师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不一定有明显的正误与优劣之分。在进入一个作品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也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活力的人,而不是一只等着填充的鸭子。教师以自己的阅历、经验、知识、个性所理解到的作品的意义,与作为学生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理解作为定论灌输给学生,强迫他们接受,而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调动自己的阅历、经验、知识、个性等与文本主动对话,积极建构自己的意义,不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灌输给他们。杜威说:“要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都作为平等者和学者来参与。”{4}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5}师生间平等对话,相互教育,共同成长。

平等对话的学习情景是什么样的呢?笔者不妨借用李镇西先生的生动比喻来描述:“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师生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6}

平等对话的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共进。

第三,要把学生当做完整的生命体来培养。

面对每个文本,都要努力把理想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同时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语文生命健康成长。就是说,教学中不只关注学生的认知获得、考试分数,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发展和品性提升。既关注学生外部行为的变化,也关注学生内在心灵的美化。把学生当做行为和心灵相融、知识和情感和谐的完整的生命体,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并非只是用来训练心智。训练提升了效率,然而却无法造就一个圆满的个人。”{7}

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既要让学生学习优美柔丽的语言,又要让学生体会由语言而营造出的优美恬静的意境;教学《项链》时,既要让学生学习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又要让学生体会由语言而表现出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在不幸命运前的尴尬和勇毅;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既要让学生学习逻辑严密、气势磅礴的演讲语言,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演讲中表现出的为同胞的自由平等而斗争的坚定信念和非暴力的文明修养……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语言和精神两方面同构共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文化精神的涵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的底子……”{8}

树立学生意识,教师是否可以放任不管呢?不是,它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既要求教师提高眼界,又要求教师夯实根基。而这些,都来源于学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①周军《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第27页。

{2}王尚文《走近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第573页。

{3}王尚文《一份富于创见的答案》,《语文学习》2000.7

{4}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48页。

{5}保罗·弗莱雷、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1页。

{6}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7}[印]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群言出版社,2004,第7页。

{8}曹明海、史洁《用语文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灯》,《中学语文》,2007.1

(浙江省江山中学 241000 浙江省衢州一中 324000)

猜你喜欢

预设师生语文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麻辣师生
浅析预设的应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