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冰——情迷《红楼梦》的男孩
2008-05-28王丹
王 丹
在小学四年级时,王黎冰在爸爸“蓄谋已久”的游说下开始接触《红楼梦》。“游说”成功,爸爸便为他精心安排读《红楼梦》的步骤。先读著名红学家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品味书中诗词在语言、暗示人物命运方面的绝妙。然后再攻读全文,丰富的内容就像各色菜肴,花花绿绿,营养全面。最后看87版的电视剧,欣赏荧屏上人物有声有色的表演。
步入《红楼梦》的世界,他立即被其中包含的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博大的内容吸引,留连驻足,到现在也很难从中走出来。他经常一口气从晚上八点看到凌晨两点,像高考冲刺那样刻苦,《红楼梦》的诗词歌赋他翻了上百遍,整本书也读得不下三十遍。遇到书中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他就跟父母一起热烈讨论,家庭的大探讨激活了他的一些想法,这时谁是谁非都不重要了。贪婪地汲取着这本书的营养,他长大了,不仅身体,更是心灵。刚上初中,就跟同学开始了关于《红楼梦》的激烈舌战,经常辩得别人理屈词穷,班上也因此刮起了读《红楼梦》的风潮,完全不是老师的强制。
受《红楼梦》人物描写的影响,他喜欢上了人物描写,且描写出色,常被老师夸奖。他模仿《红楼梦》的人物安排、情节设计,或环境烘托人物性格,在小学写出了《长铅笔的哭泣》、《最后一课》等后来都顺利发表的文章。开始写《红楼梦》的随笔是在初中,几年下来的积淀,使他写起来游刃有余,作品有关于林黛玉的《莫向东风枉自嗟——我来探究黛玉之死》(相关作文刊于本刊2007年第7/8合刊)、《万艳同悲话“红楼”》、《无声的涅 》(悼念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评探春的《日边红杏倚云栽——我说探春之嫁》。
文章中可以看到他独特的思考,在《莫向东风枉自嗟——我来探究黛玉之死》里,通过各种分析,他认为黛玉不应该死于高鹗安排的“掉包计”,按曹的原意,她会投湖而死,当然他的观点也受了红学大师周汝昌的影响。不仅如此,他的分析、论证充分而又细致。有的文章,比如《日边红杏倚云栽——我说探春之嫁》,若不看作者,我会断定是中文系学生的毕业论文。
他觉得红学界不太注意探春,且高鹗给探春设计的嫁贵婿的结局违背曹雪芹的初衷,而他又实在抑制不住自己的想法,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他从两方面分析探春,探春的性格及探春的命运和清明节的关系。这里节选的是他对探春爽朗和“敏”的性格分析部分。他从探春房间的摆设分析出她胸襟的朗阔;又从几个人对她的评论侧面论证探春的政治家气度,以致能敏锐地感知大家族潜藏的危机,她对自己的庶出也很敏感,并用大骂王善宝家的做例证。文笔老到,思想有深度,对《红楼梦》的引用信手拈来,所有这一切都大大超出一个15岁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