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声喧嚣忆清音
2008-05-23李稳姣
李稳姣
台湾女作家张秀亚的散文诗情浓郁,笔致秀逸,多撷取身边的物事人情和个人经历,或写景咏物,或描人情世态,或缘事写情。写花鸟虫鱼,则文字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写世界和人生,则温暖如炬,仁爱虔诚;写个人心境,则缘事而发,触景生情。她一生热爱大自然。每每喜欢从花木鸟兽身上,汲取创作灵感,而不时展示出一个诗人对生命最深澈的颖语。今天,让我们于市声喧嚣中一起跟随她去聆听那久违了的春天的声音。
文章一开始采用了设问句的形式先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回味,进而说出自己的看法“春天的可爱处不只在它的颜色,更在于它的声音”,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记忆中各种各样的春天的声音:雨脚落上窗棂时的微响,轻风的呼唤,从小径上、园角里发出来的一些细碎的声音,甚至于一个小孩响亮的口哨。这些再普通不过的声音在作者的心里却是再美妙不过的旋律,绝不不亚于一场春之交响音乐会,而这场音乐会的高潮部分就是那断断续续的一声声鹧鸪的鸣唤。
作者写鹧鸪的鸣唤,先写了自己终日伫立窗前对鹧鸪啼声的渴望,接着回忆古城读书时听到鹧鸪鸣声的陶醉。那曾在窗前听到的一声又一声凄婉的鸣声,让作者的整个灵魂都浸润在那带着草木湿味的声音里,接受着声音的洗礼。那时那景,怎一个幸福了得!
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飞禽,其鸣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往往成为迁客骚人所歌咏的对象,也使鹧鸪具有了某种特定的内蕴。如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自己的主观情绪。本文作者笔下的鹧鸪并不像上面的诗人有那么多的愁绪,有的是一点点怨嗔,但更多的是鹧鸪带给自己的喜悦和如今再也听不到鹧鸪叫声的惆怅。
写到此处,作者有意地宕开了一笔,转而谈自己对写作的看法,重点落在“你给予,却比接受更为有益”的观点上。她愿以心中的那一点灵焰,燃亮手中的一支蜡烛,让人们在那一点微亮中乐观地瞩目未来,看到一片摇曳着春天绿影的原野,让生命充满无数的欢欣。你说,这又何尝不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另一种春天的声音?
接着,作者再次把我们的视线拉入到现实中来,都市的喧嚣依旧,可在她看来,那无疑等同于窒息和喑哑。在这寂寞的都市的春天里,她毅然寻求着它的美丽,哪怕是如同一缕紫烟的河畔杜鹃花落瓣的一声微细的春的叹息,也让她感受到了春天声音的气息,虽然字里行间夹杂着作者深深的惋惜,但喜悦之情也同样难以压抑。张秀亚曾经这样说过:“我们不必都成为终日吟哦的诗人,但却不可不谙知诗的艺术,诗的艺术也便是生活的艺术,将现实生活中的糟粕扬弃,滤过,只留菁纯。如此,你便会在丑恶中寻出了美,在苦中找到了乐,在现实的岩壁上汲引出甘泉,在寂寞的深山听到了音乐,如此,乃在空虚中发现了万有。”她就是这样善于捕捉生活中种种动人的“真趣”,善于激发想象和联想,从平凡中发掘出纯真不凡的美来。
最后,作者通过内心独白的形式,呼唤着友人林哒的名字,表达了自己希望朋友能陪伴自己走到林中去,寻找那回忆中的春天,并希望能将它留住,留在园中、窗外、阶前,更要将它留在心中的愿望。这样,即使是在凄寒的冬日,仍然拥有一个春天,一个冬天里的春天。我想,有着这样心态的作者,一定能够找寻到那样的春天,即使是在记忆中,也会依然那样美丽。因为,我也好像看到了不远处的绿原上的那朵绽放的白色曼陀罗,白色而柔软,平凡而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