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要做个英雄

2008-05-23钟天竺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中村理想主义者英雄主义

钟天竺

选择幸福,

你只需活在当下,

选择意义,

你则必须设计未来。

最近我迷上了美剧《英雄》(《hero》)。

故事讲述一群天生不凡的人。他们开始以为自己与他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有特异功能。在日本,有个叫中村宽的职员可以用意志穿越时间;在纽约,一个激进的艺术家艾萨斯能够绘制未来的图画;在洛杉矶,一个不得志的小警察马特能够倾听人内心的想法;在得克萨斯州,一个高中啦啦队员克莱尔发现她的身体有再生功能;而男主角皮特发现他可以飞……他们必须与一个叫萨拉的具有意念移物能力的连环杀手作斗争,并且阻止一场纽约的核爆炸,来拯救人类,而他们的事迹将被载入史册,他们将成为英雄。

这看起来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话。我却为它奇幻的想象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所动,更为美国人骨子里的英雄主义情结所动。故事里的主角之一中村宽有一张圆圆的孩子气的脸,他的表情和动作都像日本动画片里的哆拉A梦,他在屏幕上最经典的表情是一脸郑重其事地说:“拯救世界是我的责任,我要成为英雄!”他的父亲是一个大财团的总裁,希望他能管理公司,获得巨额利润,反对他冒着生命危险做什么“拯救世界”之类的傻事。但他显然是要选择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其他的人物,像皮特之类也是同样。他们都愿意置生死于度外,去选择做一个英雄。

这个情节太童话了,我相信如果中国人来拍,一定会把它拍成儿童片,而且还是那种给低龄儿童看的,类似《奥特曼》的那种,但美国人是拍给大人看的,而且拍得严肃异常,一度成为美剧收视冠军。这当然跟它充满悬念的情节发展和高超的特技制作有关,但我觉得更多的是故事的英雄主义气氛带来一种强烈的悲剧美,使得故事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英雄主义似乎是美国影片和电视剧的永恒主题。我们国家的媒体则很少有英雄主义色彩。所以我们的国民较缺少英雄情结。不要说成年人都是利益动物,连孩子们都不相信英雄。不信你去问我们十几岁的学生:“你将来愿意不愿意做个英雄?”他们可能会嗤笑你脑子有问题。

确实,因为生活的造化,即使是一个喜欢英雄的人,在现代社会,也无法成为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但假如在我们的童话里,也没有英雄的存在,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悲哀。成年人失去希望和理想或者可说是一种生活的真实,但假如连十几岁的少年都只剩下市侩的嘴脸,这个世界,还能去哪里寻找美和希望?

这个时代还有人会像当年的周恩来那样,大声跟老师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

有人说20世纪、21世纪是没有英雄的时代。其实不是时代不出产英雄,而是因为我们不再相信英雄,因为我们的学校、媒体、生活圈,习惯于用分数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存的恶性竞争,很少教我们学会怎样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英雄》剧里有个坏蛋林曼达,他有一句话倒是说到本质:作为人,想有怎样的人生是个重要的问题。你不能同时选择幸福的人生和有意义的人生。因为选择幸福,你只需活在当下,选择意义,你则必须设计未来。

做一个享乐主义者未尝不可,但完全没有理想主义者的世界是寂寞的。它是一片无尽的沙漠。

当美国人的电视在热播英雄故事的时候,我国的电视屏幕上正充斥婚外情、宫廷斗争、超女快男,美国的孩子希望自己成为超人和蜘蛛侠去救人于水火之中,中国的孩子则要么奔命于上各种“班”,要么做着追星梦,期待天上掉馅饼名利双收。

21世纪,是人的素质较量的时代。

我们为中国准备了什么?我们为世界准备了什么?我们这一代更需要喊出“我要做个英雄”!

(林雪凤摘自《中国青年》 2008年第6期)

送你一杯茶

最近听说“英雄”,是在观看电影《长江七号》的时候:常常被人嘲笑的小狄在女同学挨欺负时挺身而出,他说:“欺负女孩子,不是英雄。”没有人相信这句话,大家觉得“英雄”只是导演为失意者炮制的一个美梦而已。比较而言,充满奇幻情节的《英雄》却风靡全美。同是呼唤“英雄”,为何反差巨大?这是人生选择的不同,前者选择满足,只要抓住“眼前”即可;后者关注意义,则必须设计未来,这是相信并产生英雄的土壤。

《英雄》的编剧说:“‘英雄就来自我们身边。”谨以此句共勉。(末末)

猜你喜欢

中村理想主义者英雄主义
樱花树下的誓言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提高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之我见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理想主义者是世界上的盐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理想主义者是世界上的盐
理想主义者=爵式音乐=爵式人生
只要“怀才”,就不会“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