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是戴个紧箍咒好

2008-05-22可人风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8年15期
关键词:假劣销售者维权

可人风

农资维权难早已不是新闻。首先,农民购买农资时,靠肉眼无法分辨产品优劣。一段时间过后,当农民发现问题想去理论时,销售者常以“使用不当”、“气候变化”、“管理水平”等理由作为逃避责任的护身符;复杂的诉讼程序和深奥的法律条款,让他们在维权过程中四面碰壁;加上农民交易很少使用发票、收据,公堂之上,他们往往“口说无凭”!

媒体不遗余力年复一年地对上述情况进行揭露报道,但假农资坑农事件仍然重演。2006年,全国查处各类假劣农资案件12.13万件,挽回经济损失22.8亿元;2007年,全国查处同类案件5.9万件,挽回损失20.3亿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单宗涉假农资案件的破坏力反升,假冒伪劣的手笔越来越大,售假者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在农村走上一遭,会发现农资经销店布满乡镇各个角落,农资销售环节的高利润使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终端销售市场的零乱无序滋生着盲目与阴暗,于是,造假者有机可乘,但是,某些部门对“病从口入”这个简单的常识理解迟钝,在每年的打假中,常为查封造假窝点乐此不疲,却对贩假者放宽了处罚尺度,往往以开具一张罚单了事。殊不知,这些销售网点正是这么多年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得以存活的症结所在。试想,没有正大光明的销售渠道,假劣农资还能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还能有那么广泛的破坏力吗?

农民维权困难重重,要想通过这根“稻草”压倒假劣农资这只“大骆驼”谈何容易?与其想尽一切对策做维权这种“擦屁股”的事,不如下决心扼住假劣农资毒害农民的咽喉。

农资销售绝对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当面点清,事后概不负责”的个人行为。食品安全是阻碍着国际贸易的警戒线,我们为之神经紧张。农资安全威胁着9亿农民的生命线,而我们至今却还没有一部针对它的法制体系。其他行业的准入制度日趋严谨,而农资销售还根本谈不上市场规范化,现在对市场的规范重点在产品本身,而对销售者是否有资质、专业知识和产品检验能力等要求过低甚至是没有。仅仅依靠每年的罚款单或是叫停几家无关痛痒的“三无”小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现有的农资市场体系必须打破,农资销售的门槛必须提高。

就在今年2月,某省的工商部门似乎恍悟到对农资销售者的处罚力度不够,于是发出“铁腕封杀令”:假劣农资经销商、批发商连续两次被查获,责令其停业整顿。相比其他省份,这样的措施似乎已经比较强势,但很快就有网友质疑“连续两次”这样的“重生机会”会不会让售假者增多几分侥幸心理?

其实,农资经销商责任重大,其承担的远不只是“二道贩子”的工作,他们经营的是整个国家经济基础中的基础。给他们一个“金箍”吧,通过强硬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资经营者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真正使他们成为农民的服务者。

纵观其他行业,最终进入成熟期会走上整合之路,能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的强者才能赢到最后。“你靠良心卖,我靠运气买”的农资市场应该成为历史,农民需要的是放心的产品。在农资真假产品混杂、种类繁多的今天,农资经销者,需要的是替农民查验所有的经营产品,指导农民使用真正适合他们的产品,为农业构筑好第一道防护墙。

猜你喜欢

假劣销售者维权
维权去哪里?
销售者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再思考
——《民法典》删除《侵权责任法》第42条之解读
假劣疫苗罚款额度“步步高”是一种进步
假劣疫苗罚款额度“步步高”是一种进步
完美 打假维权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比较法视野中的销售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