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考验中国
2008-05-19李楯
李 楯
我们不应该欺负人,但一定要有能力不被人欺,这需要我们认真办好自己的事。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度
7年前申奥成功时,甚至是十几年前“申奥”提出时,相当多的人没有想到“奥运”对中国的考验。
其实,有了“95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的召开,人们早应想到这些。
中国正在日益开放,但这个开放的中国却从封闭,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走来。特殊的经历,注定了中国必须接受考验。中国在这场“考试”中成绩如何?历史将给出答案。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人们的思路是“斗争哲学”,认为“斗争”是“你死我活”的,甚至认为“斗”,“其乐无穷”。那时,认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现在,环顾周边,好像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朋友,和谁都有些矛盾;往远看,几个大国,也时不时地轮流和我们闹些不愉快,好像没有一个真心对我们好。那时,认为别国的政府是不好的,人民总是好的。现在,别国政府说想“搞好关系”,同时却说管不住那里的“人民”——哪怕是“人民”中的“一小撮”,“人民”中的“极个别”。
30年来,“开放”“改革”相互促进,但走向开放的中国,尚未完全开放;持续改革的中国,十七大报告中说的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全面改革”,仍在推进。我们的国民心态,我们的国民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仍或多或少受形成于计划经济体制年代的已成定式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加之三十年来教育的问题,这种思维模式作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留给我们的遗产,要化解它,是很需要一些时日的。
这种已成定式的思维模式,不时想到别人会与自己为敌;一事当前,只有对错,没有多元——其实,今天的中国,人们是分为利益、主张各不相同的人群的;今天的世界各国,也是利益、主张(指主流的或官方的主张)各不相同的。如果承认利益、主张各不相同,而又必须共生共存,就会改变过去认为既然利益、主张各不相同就只能你死我活的想法和做法,用交流、对话、沟通、协商、谈判、斡旋调停,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甚至是搁置一些一时尚难解决的问题,以求一定程度上的双赢、多赢。
对于奥运,一开始在国内就少有多种主张能表现出来——最起码,人们没有意识到实际上多种主张的存在。有没有或者是允许不允许一些人因根本就不喜欢体育而不喜欢“奥运”;有没有或者是允许不允许一些人认为有钱应先用于解决民生问题,而不赞成“集中财力办奥运”;有没有或者是允许不允许一些人因不同意限制同为中国人的“外地人”在北京而不那么支持“奥运”。还有其他种种,不一一列举。在国外,同样也会有各种不同主张。在一个开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国家,人们完全可以在有不同声音、甚至是不同行动——如在符合法治原则的法律框架内的抗议——之中,举办“奥运”,而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吗?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们“准备打仗”,准备早打,准备大打,准备打核战争;开放之初,我们认识到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和平、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开放继续,我们和发达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现在——十七大前后——又提出“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但对一些人来说,是真这样,还是说给别人听的,还没有搞清楚。
由于百年来发展的艰难,近来经济增长的势头日盛,及教育等问题,很多人持大国心态,又底气不足;既自傲,又自卑,全无中国传统社会盛世时的大度,严律己,宽待人,远人不服,修德以来之。由此看来,中国人内部不同主张的交流、对话,中国人与外部的交流、对话,甚至是利益、主张不同的人群相互间的了解、理解,交流、沟通、对话,都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只有信息的取得和交流通畅,才有可能把握共同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做出及时而恰当的回应。
我们之中有些人常常会说,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外国人少有知道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而我们中的一些人是只知道火烧圆明园,不知道其他很多应该知道的事,不能汲取历史的教训。我们不应该欺负人,但一定要有能力不被人欺,这需要我们认真办好自己的事。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