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知悉的“孟梅之恋”

2008-05-15袁建华

钟山风雨 2008年2期
关键词:孟小冬梅兰芳

袁建华 徐 珣

袁建华 口述 徐 珣 整理

陈凯歌导演正在拍制中的影片《梅兰芳》已被海内外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章子怡在片中饰演的孟小冬是一位传奇式女伶,而这位上世纪30年代名满全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与苏北的一介平民家庭还有着血脉之亲——小时候我一直称孟小冬为四姨奶奶……

早年,孟小冬从无锡到上海,在“大世界”乾坤大剧场以及“共舞台”演戏时,曾有两次顺路到如皋林梓镇探望过我母亲。母亲称孟小冬为四姨妈,我就随母亲叫她四姨奶奶。

当时我太小,印象中这位四姨奶奶颇年轻,亦漂亮。母亲说过,她是“吃开口饭”的“女戏子”。“吃开口饭”是指“演戏”。母亲与孟小冬都是东三省著名京剧老生孟七的后人,孟七曾在太平天国时期英王陈玉成办的“同春社”科班教过武戏,我记忆中母亲对孟七很敬重,还供过他的轴像。对孟七钟爱的孙女,我们一家一直都很关注。

同台共演 身价百倍

孟小冬于1907年冬月生于上海,这天是“冬至”前夕,所以得名“小冬”。孟小冬受家庭熏陶,自幼便喜爱唱戏,她的父亲孟鸿群便是小有名气的老生。9岁时,她又师从舅父仇月祥学孙派老生(即孙菊仙腔派),12岁在无锡新世界屋顶花园演出《捉放曹》,一举成名,震惊梨园,也由此开创了女演员走上舞台的先例。孟小冬嗓子宏亮,扮相大方,两年后即在上海搭班排演连台本戏《宏碧缘》,轰动了上海滩。在孟小冬18岁那年,她定居北京,复拜陈秀华为师,再攻谭派老生戏。

1925年开始,孟小冬不仅结识了梅兰芳,且多次与之在北京第一舞台合作演出。两人日夜磨合,以至日久生情。

其实,这一感情插曲的产生并不足为怪。如他俩多次合演过《游龙戏凤》这出表现正德皇帝挑逗李凤姐的生旦戏,在舞台上却是阴阳颠倒,芳龄十八的孟小冬扮演的是皇帝,而阳刚、潇洒,有美男子之称的梅兰芳演的却是李凤姐。他俩不论是台上“打情骂俏”,还是台下“以假当真”,总是面对面地“全神投入”,时间长久,难免不产生一种别样的感觉和超乎寻常的神往。又如他俩合作的《四郎探母》,特别是“坐宫”一折更是阴阳颠倒的夫妻戏,孟小冬饰演杨延辉,梅兰芳扮作铁镜公主,从排练到演出,他俩都沉浸在“夫妻情”、“夫妻恩”的“爱情纠葛”中,不可避免会有“假戏真做”的冲动,更何况这种事在梨园界常有所闻,成为不足为怪的“潜规则”。

孟小冬能与承华社老板梅兰芳同台演出,亦是其求之不得的夙愿。梅老板从日本、香港演出回来,是位誉满海内外的坤伶。两人的合作可称是珠联璧合,剧坛一绝。

金屋藏娇 舆论逼人

梅兰芳和孟小冬之间有了爱恋之情,但是要捅破这薄薄的一层纸,谈何容易!

梅兰芳虽属有妇之夫,但是王明华所生的一男一女皆已夭亡,她本人又做了绝育手术,而祖母坚持要梅兰芳娶妾,延续梅家香火,加之王明华体弱多病,所以她能体谅和理解丈夫。但是孟家坚决不同意,孟小冬的父亲孟鸿群对充当说客的齐如山和冯耿光讲,如果将女儿嫁给梅兰芳做偏房,必然要受亲朋好友冷眼和揶揄:好端端一个黄花闺女岂能如此不值?

齐如山为此事“跨断了门槛,磨破了嘴舌”,孟鸿群不得已让了步,既然生米煮成了熟饭,只得默认,却不愿张扬。

梅兰芳为慎重起见,又与孟小冬专程到天津井上医院看望在这里住院治疗肺结核的王明华,再一次当面征得其同意。王明华说得颇为真切:只要对事业有利,我绝对不计较。

不消说,媒体对此事十分关心,各种版本的“孟梅之恋”被炒得沸沸扬扬。

1926年8月28日的天津《北洋画报》,首次正式披露了“可靠消息”。其报导云:

孟小冬决心找个丈夫,这未来的新郎不是什么阔老,也不是什么督军省长之类,却是那大名鼎鼎的梅兰芳。梅兰芳尔今才过而立之年,不能算老,然而‘阔的一字,他可很够得上呢!

与此同时,这家报纸还刊登了“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的戏装照片,以及“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的旗装照片。

梅兰芳与孟小冬于1927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借东四牌楼九条的冯公馆正式请客,公开同居关系。他俩未领证书,仅由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出面主持“贺仪”。

由于孟小冬当时只有19岁,为解孟家后顾之忧,梅兰芳在东城内务府街的家山胡同租赁住宅,过着金屋藏娇的日子。孟小冬不肯荒废时光,她请了余派戏的老师鲍吉祥每天上门教练身段、把子,传授余派技艺,早晚跟梅兰芳学习绘画、书法和诗词歌赋。

好景不长 意外分手

1928年11月,梅兰芳偕同孟小冬赴广州、香港演出回来后,两人便开始貌合神离。后来,梅兰芳忙于筹划访美演出事宜,与孟小冬一起的时间更少了,以致双方发生口角,孟小冬一气之下住回了娘家。

其实这都是表相,分手的真正原因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1930年8月,梅兰芳的祧母(即梅雨田的妻子)去世,孟小冬意欲去梅宅吊孝,却遭拒绝。她觉得“丢尽了颜面”,伤心得再也不愿与梅兰芳见面。

二是绯闻干扰。梅兰芳听说孟小冬在天津另有感情介入,他俩又未明媒正娶,双方不负有婚姻意义上的责任。孟小冬甚至表态,一切顺其自然。

三是梅、孟的结合竟引出了一宗始料未及的血案。

原来,在北京某大学读书的青年李志刚是个如痴如醉的“京戏迷”,不但将孟小冬视为偶像,还想入非非地暗恋不已。李志刚从《北洋画报》上见到“孟梅相恋”的消息,陡生无名醋火,便找机会向梅兰芳“报复”。一天中午,李志刚持枪闯入梅宅,将代替梅兰芳接待的北平《大陆日报》经理张汉举打死,自己也被军警击毙。事后,李志刚的人头被悬挂在梅宅附近的电线杆上“示众”,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此案虽然于梅兰芳、孟小冬毫发未损,但两个人心灵上却受到很深的刺激,以致梅兰芳不得不暂时避居上海,孟小冬避居天津,两人从此劳燕分飞,关系中断。

1931年夏秋之交,孟小冬南下上海,聘请郑毓秀律师为法律顾问,又经海上闻人杜月笙等出面调停,由梅兰芳付给孟小冬四万元作为补偿,并为她买下在天津的居宅,双方才宣告“好合好散”。

事后,梅兰芳对他的挚友齐如山说:“小冬并非势利女人,她也不在乎区区几万块。从心理平衡方面考虑,我应该表示一些歉意以及慰安。”

复出舞台 看破红尘

孟小冬息影舞台数年,寓居天津朋友家,茹斋念佛,并在万福庵受戒,出入于居士林,大有看破红尘之意。

梅兰芳作为“同道”,劝慰孟小冬莫要“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梅兰芳在电话中说,尽管咱俩不在一起,但是缘尽情未了,希望你忘记过去,展望未来,继续在舞台上大显身手,千万别辜负广大观众的希望。

这时,孟小冬又在梨园辅弼鲍吉祥的鼓励下,决心由谭派改学余派。余派的祖师爷余叔岩不但戏路广,且演艺精绝,其代表作《搜孤救孤》享誉神州,深得人心。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硕秋等四大名旦都对他钦佩不已。

孟小冬想拜余叔岩为师,但这位固执的大师以不收纳女弟子为由屡次婉言谢绝。孟小冬毫不灰心,向余叔岩的琴师李佩卿请教,居然学会了几出独家戏。此事感动了余叔岩,加之梅兰芳又请人说情,他终于在1937年举办了拜师礼,破例收下自己惟一的女徒弟。由于余叔岩体弱多病,居家不出,孟小冬便奉侍师侧,十分恭顺。另外,余叔岩还习惯深夜工作,要到凌晨才开始说戏,亲授《御碑亭》、《武家坡》、《捉放宿店》、《搜孤救孤》等看家戏。孟小冬为把余派的代表戏目学到手,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有志者事竟成,得到余叔岩真传的孟小冬表演已臻炉火纯青,苍劲的歌喉、醇厚的唱腔令人回味无穷,因之轰动津门,获“冬皇”之美称。

天津的《天风报》曾有赞评曰:“奉天承运,统一环宇,当今冬皇,名震四海,光被九州。声容并茂,加恩德于万民。聪明天睿,传谭余之一脉。”

1947年,孟小冬正式南下,在上海“中国大戏院”参加义演,以《搜孤救孤》轰动上海滩。此后她大红大紫,一度甚至可与梅兰芳并驾齐名。

孟小冬在沪期间,居住在辣斐坊2号(今复兴东路的复兴坊)姚玉兰家里。这姚玉兰曾是坤角老生,是孟小冬的结拜姐妹,两人私交甚笃。姚还是杜月笙的妻子,所以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便随杜家迁到香港,后来下嫁杜月笙,成了他的姨太太。

翌年8月,杜月笙病逝。孟小冬又移居台北,长期深居简出,几年没出家门一步,她看破红尘,虔心信佛。1977年5月26日深夜,一代名伶终因肺气肿并发症去世,享年71岁。

孟小冬尚有名为《凝晖遗音》的录音磁带流传于世,她不但谈及梨园生活的苦甜酸辣、人世间的坎坷不平,也谈到自己与梅兰芳的一段不了之情。孟小冬说,她对梅兰芳既无前怨,亦无后悔,当时提出分手,完全正确。他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艺人,在舞台生活中碰撞出一些不寻常的火花,飞来一段意外的插曲,不足为怪,亦非离奇。梅先生是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师,相信世人都能理解和同情这件往事。

十多年前,据我返乡探亲的台湾老表哥丙南说,孟小冬在世时,他曾去探望过这位长辈。孟小冬独居在台北郊区的莲花湾,依靠她栽培的余派传人姜竹华接济生活。孟小冬很希望回到大陆,叶落归根,但是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孟小冬在香案上供奉着两座灵位,一座是余叔岩,因为她视师如父,师恩如山,还有一座是梅兰芳。表兄说,由此可见梅先生在她心中的地位,那段难以言状的情缘令孟小冬晚年仍念念不忘。■

猜你喜欢

孟小冬梅兰芳
梅兰芳评传
熊佛西对梅兰芳的纯艺术批评与梅兰芳的隔空回应
细微见知著,守正出新章——评《梅兰芳·当年梅郎》
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回忆:孟小冬与张大千
孟小冬删戏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梨园几度冬
孟小冬情归杜月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