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线教师:走进高中新课改

2008-05-14王秀娟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教师

王秀娟等

北京市在对各层面的人员进行高中新课改培训后,于2007年9月从高中起始年级正式开始了全市范围内的新课程改革。这里,我们将追踪新课改实践,体验一线教师走进高中新课改的新体会、新感受和新困惑。

课改下的新方法——科学探究

◆王秀娟

回想我们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定量计算,轻定性分析; 重理论,轻实验;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重学科知识,轻联系实际,因此,面对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但是,我们如何找到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呢?

一、不容回避的现状

从教师的自身经历来看,从小学、初中到大学,教师们所接触的大都是接受式教学,受其影响,他们的课堂教学也大都沿用了这种方法。讲授法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它导致了学生的机械、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长期的教育传统的影响,要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实现由讲授式教学向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完全转变,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同时,由于教师对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形式——“科学探究”的片面理解,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突出地反映了课标要求和教师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二、改变现状的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探究的实质和内涵。科学探究教学,特别是在其起步阶段,不要过分追求它的完整性,非要达到和完成“七个要素”。事实上,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科学探究的实施是随时可以进行的:将知识转化为问题,师生互动,联系实际,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是科学探究;运用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也是科学探究。也就是说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只要能涉及“七要素”的若干个要素,均属科学探究。切忌把科学探究机械化、教条化。

2.正确认识传统讲授法和自主探究教学法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们不是“破”与“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施自主探究教学并不排除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两者只是相对而言的。从接受式学习到自由或完全独立的探究性学习,其过程中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奥氏的研究,无疑为我们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有着千百年教育积淀的中国,要进行教育改革,肯定是艰难和曲折的,新课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指望它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将沿着“知识与过程并重,传统与创新结合”的路子,与新教材同行,稳妥、务实地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A和D不只一笔之差

◆胡 恰

进入新高一,过程性评价是每个教师面临的新任务,虽然过程性评价由于涉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花费更多的精力,但对学生的发展却意义深远。

对于高一物理,学生总觉得跨度大,课堂密度大,习题难度大,因此,作业质量一直都差强人意。现在的配套作业、练习册等都附有答案,对于自觉学习的学生而言,这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帮手,但对于应付作业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个“便利条件”。以往在批改作业时,教师虽然也可以大致分析出谁抄了作业,进而教育学生,但面对学生常年养成的不良习惯总显得力不从心。新课改中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不得不认真面对自己的日常表现。

1.作业评定工作逐步教会学生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开学初,我宣布了平时作业的评价原则:不简单追求绝对的正确率,更多地关注学习的投入程度。例如,如果学生在作业中出错,但在自己核对答案后作了修正,并写出了相应的过程,这样,我会给他A;如果学生不能完全订正错误,但也有修正的思路,我也会给他A。这个成绩是对他学习态度的肯定。

当然,批改学生的作业,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状况出现,评价的侧重也会有改变。例如,有一天,一学生问我:“老师,我错了一题,他也错了一题,我是B,而他是A+,为什么?”我解释道:“练习册中的答案仅做参考,难免会有错误,那位同学在批驳错误答案的基础上坚持了真理 ,敢质疑权威是勇敢,能批驳错误是智慧,为了表彰他的智勇双全,所以我给了他A+。”

就这样,虽然我不像以前那样絮絮叨叨地说“不要抄答案”了,但我发现学生们的作业确实和以往不同了,很多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和我交流的话,我能感受到学生学习更自觉、更负责了。

2.修改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纵向发展,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生无论从正确率,还是从完成率来说,都无法取得理想成绩。所以,我允许学生修改作业成绩,当然他必须有所作为。例如,如果学生能经过答疑改正错误,可将成绩改成B,如果还能给其他同学答疑,可将成绩改成A。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获得好成绩,而且可以使他通过帮助别人树立信心。

A和D虽然只差一笔,但对学生而言却是天壤之别,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珍惜这一笔的权利,让这一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新动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探究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

◆单海燕

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科学探究活动虽然依赖于学科方法的指导,但它能促进学生对学科方法的掌握。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掌握设计与构思实验的常用方法,学会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方法,把握运用数学来进行定量计算的方法。因此,探究学习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何组织探究教学,教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平等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淡化自己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要从传授知识,转变到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要改变高高在上发布权威结论或答案的姿态,“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参与课堂,参与教学。因此,教师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要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示范者。教师既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认知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教师是评论员和仲裁人。教师要用精辟的、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指出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把“怎样做”留给学生。再次,教师是欣赏者。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要在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和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不论他们做得怎么样,教师都要支持他们的大胆参与,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另外,教师还是顾问和朋友。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保持正确的态度,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对学科问题的想法,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2.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程度。科学探究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养成尊重前人劳动成果、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如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提醒和帮助学生设计并讨论实施方案。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或假设具体化、程序化。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设计的过程,分析实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实验方法。筛选、优化、形成实验方案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归纳、升华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发现规律,提炼方法,既能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把知识真正化为己有。

总之,在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主动、灵活地学习知识,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八一中学)

高中课改,教师的四个“面对”

◆尹 捷

2007年9月,北京市高一年级首次进入新课改,我们虽然借鉴了一些早期进入高中新课改学校的经验,少走了一些弯路,但对于北京市众多的高中教师与管理者来说,高中新课改仍然是挑战与机遇共存,欣喜与困惑同在。

1.面对教材

高一新教材摆脱了以往旧教材的束缚,内容更加鲜活,研究性强,突出人文色彩,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设置了诸如“课题探究”、“案例”、“实验活动”、“读图思考”等多样化栏目,从教材上帮助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课改后的语文、英语科目加入了一些比较新的文章,对原教材进行了删减或调序;政治教材增加了大量新内容,原来一年的内容要求教师半年内完成,需要教师大幅度提高上课效率;历史教材在编排体例上进行了重新组合,加入了一些新知识,有些内容连老教师也是第一次谋面。教师们普遍感到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准备更多的东西。

2.面对学生

高中新课改倡导探究式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从灌输者变成了引领者。教师不能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要通过情景设计、举例等,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设计教学内容转变为设计学生活动,使学生“完全懂、真正懂”,所以,教师科学到位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正如北大附中特级教师程翔所说:“教师上课的指导思想如果仅仅停留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让学生佩服的层面上是浅层次的,让学生发展提高才是深层次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应该一切从学生出发。”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放在首位。

3.面对评价

在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最关注教师对你哪方面的评价?选项有成绩、形象、交际能力、性格和人品,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成绩”。这背后说明了什么问题?成绩代表一切。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只单纯地关注成绩,那么他们将错过知识素养、思想素养、创新素养、心理素养和研究素养,所以说,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高中教师责无旁贷。

高中课改有一个全新内容——综合素质评价。进入高一的新生每人将拥有一个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这个记录袋将陪伴他们高中三年,记录他们在每个学习阶段的点滴变化和进步。综合素质评价依据思想道德、学业成就、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发展等6个方面的指标,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为高校选拔学生、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校或工作岗位提供参考。鉴于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填写方案,跟随学生高中全过程,让学生明白日常的点滴积累与良好表现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4.面对困惑

目前,很多高中教师在课改中存在不少困惑,突出表现在:

课时紧张问题突出。教学内容的明显增加带来课时的紧张与不足,受课时限制教师无法完全放开,很多内容无法讲透,“小组合作与探究”也因没有时间保证难以落实,教师处于拼命赶课状态。

个别教材编排顺序不顺畅,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严密。与新教材完全配套的图片、多媒体资料、教辅练习少,有些练习有知识性错误,印刷出版仓促。

捕捉信息、网上查找资料的学习方式受学生家庭条件限制。家庭困难的学生无法完成预习、拓展和课题类作业。

呼唤“新的高考方案”出台。受“考试定终身”观念影响,家长不希望孩子将大量时间用于非考试科目和探究类作业上,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只是美好的初衷。□

(作者单位:北京市蓝靛厂中学)

教师备课的四点思考

◆王华蓓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主要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进行所教授内容的重点难点分析,这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却忽略了学生的状况与需求。再加上新教材中仍然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篇目,教师很容易陷入过去的传统教学中,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解决下面一系列问题。

1.解决学生的起点问题,改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模式 高一学生刚刚入学,教师在常规备课中为做好初高中衔接,都会告诉学生应该自主学习,应该学会记笔记等,但真正一上课,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面对不同的问题,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简单的备课预设难以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难解决的是,学生在初中形成的固有的学习方式根深蒂固,例如:学习文言文,学生习惯于老师带着逐句翻译并背诵书下注释;学习现代文,学生需要老师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教师备课中往往关注如何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因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新课标,在备课环节重视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方式,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尝试做“初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摸清学生的起点,再花时间指导学生学习高中课程。另外,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了解初中的教材内容,以便更好地设计高中教学。

2.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完成教学量

新课改采用模块教学,高一第一学段,语文要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两册书。过去,一个学期一册书,现在两册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压力,这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做更多的努力。

例如:在备课中,教师要注意课文预习环节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原始阅读和课堂问题的生成,从学生的困惑出发设计教学,提高学习效率,解决时间紧张问题。

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让他们通过搜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文章提出质疑,有目的地在课堂上,通过交流解决疑问,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样,以学生需求为教学切入点的备课,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当然,这也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

3.备课中教师角色如何转换

在常规备课中,教师总是站在教授者、阅读者的角度,以教师个人的阅读体验来替代学生的阅读体验,急于在课堂上完成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越是授课时间长的教师,越容易陷入固有的教师角色中。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注意角色转换:首先,教师是一个协助者,要协助学生完成文本的阅读、学习;其次,教师是一个导演者,要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体验、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另外,教师还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与障碍。

4.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如何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课程改革对每一个教师都是考验,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条件下,备课量的增加,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与挑战。因此,教师需要来自专家、学者的更有力的帮助。比如,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借助媒体和专业杂志提供的交流平台;开设课改话题讨论专栏;开发家长资源;开办专家答疑、解惑专栏等。

总之,高中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在于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这一过程对教师的发展既是考验,也是促进。

(作者单位:北京市八一中学)

特约编辑 莲 子

猜你喜欢

新课改探究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最美教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