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强度训练阶段RPE在运动员机能评定中的应用
2008-04-29刘虹霞杨洁
刘虹霞 杨 洁
1. 主观体力感觉的概念
RPE是“主观体力感觉”的英文缩写,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主观体力感觉与心率、耗氧量、乳酸、激素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主观体力感觉等级是目前欧美国家研究较多,并用于评价运动强度和进行医学监督的指标,其表现形式是心理的,反映的却是生理功能的变化,可应用个体主观体力感觉量表定量监测运动强度。该种方法多在竞技性运动员中应用。RPE等级量度见下表:
在运动时我们通过对运动员主观强度感觉的测定,使运动员尽可能将来自运动系统的局部感觉与身体的不适感相区别,以准确反映运动时对强度的感觉范围。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通过系统观察女子柔道运动员冬训期大运动量训练阶段,不同训练周期运动员心率(HR)、主观强度感觉等级(RPE)、肌酸激酶(CK)等指标的变化态势,找出RPE与具体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期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能以更加简便的评价指标,较为准确地判断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并探索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简单的实用监测指标,为科学安排训练、合理补充营养提供科学依据,以科学地指导运动训练,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健康水平。
本研究共安排4次实验测试,分别在大运动量训练阶段的第二周、第四周、第六周、第八周,每次测试安排在周四晨、周四训练后即刻、及次日晨,每次实验测试运动员心率、主观强度感觉等级(RPE),并取静脉血3ml,用以测定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等指标。
本研究利用冬训期大运动量训练阶段,以周为一个训练周期,在每个强度训练周里,周三、四安排大强度训练课,而周一、五和六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周二视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机动安排。每堂训练课主要训练内容约持续2h,采用RPE等级量度以及心率(HR)控制运动强度。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女子柔道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阶段不同训练期心率变化
女子柔道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期第一周,训练后即刻心率明显低于第二、三周(P<0.05);第四周训练后即刻心率有所下降但同第二、三周比无明显差异,各训练周运动员心率运动前及次日晨无明显变化。
3.2 女子柔道运动员大强度训练期RPE变化
女子柔道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期第一周训练前主观强度感觉等级明显低于第二、三、四周;说明在大强度开始阶段,运动员机能处于良好状态,而运动后即刻各训练周的主观强度感觉等级均比运动前和次日晨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意义;随着大强度训练的深入,运动员运动前主观强度感觉等级与第一周比较,在后三个取样点处升高极为显著,但运动后即刻及次日晨则无明显差异。
3.3 女子柔道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阶段血清CK的变化
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阶段第一周血清CK训练后即刻较安静时明显升高,次日晨血清CK水平同运动前比较虽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第二周、第三周女子柔道运动员血清CK水平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次日晨无显著差异,但各指标值较高,且个体差异较大;第四周训练后即刻血清CK水平明显升高(P<0.01)。
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阶段各训练周期血清CK活性第二、三周即表现出较高的CK水平,这可能与大运动量初期运动员对负荷量不适应有关。第四测试周运动前、次日晨均在大运动量训练阶段最低点。说明大运动量训练阶段到第四周左右运动员已对所负荷的运动强度逐步适应,由此反映运动员机能状态的指标趋于下降并达到该阶段的最低值,提示运动员对运动负荷表现出适应性反应。
3.4 分析
上述结果表明运动员“主观强度感觉”与心率、血清CK活性的变化一致,同时表明,在大强度训练阶段,运动员“主观强度感觉”有随着运动训练的深入逐步升高的趋势,而训练后期各项指标则表现出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降低。尤其血清CK活性的下降比心率、RPE更为明显,这可能与运动员训练水平及心理调节能力有关。说明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阶段,随着训练的深入身体机能逐步出现适应,而运动员主观强度感觉却表现出同机能状态不同步,即机体的内在反应与主观感觉的适应不一至,这可能与训练内容较单调、枯燥有关,因此,在大运动量训练阶段,除及时调整训练负荷外,还应调整训练内容,采取经常变换训练手段、方法来安排训练,以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荷或压力,达到提高训练效果的目的。
4. 结论与建议
1、心率、RPE(10-15)与运动强度之间呈高度线性相关,运动实践中可作为监控运动强度的理想指标。
2、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RPE的12-15级反映的是适宜运动强度,如RPE低于12时,应适当增加运动强度或运动持续时间;如高于15,应考虑降低运动强度或时间,避免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