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融入少年体育训练课教学的意义与措施
2008-04-29宋清华
宋清华
1.思想教育融入少年体育训练课教学的意义
本文从理论方面做指导,着重从实践方面对体育课如何贯彻落实德育和常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这对完善体育课教学内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1.1 完善课时结构,使德育和常识教育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占有了具体的定量比重,促进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体育课落实德育和常识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提供了参考模式。对体育课教学内容与结构模式的改革,提供相关研究参考,并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上的改变作出积极贡献。
1.2 丰富了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常识教育,转变了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仅仅抓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观念,增强体育训练课的知识性、趣味性,调动广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同时改变人们对体育教师以及体育课缺乏知识内涵的偏面认识,在更大程度上增强了体育课教学的效果。
2.思想教育融入少年体育训练课教学的措施
2.1 教学目的与任务设计
我们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锻炼增强他们的体质,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相应的技术和方法,也应该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体育常识和日常生活知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他们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本项目的实践,主要是从以往单纯的体育身体素质教学、体育技术教学模式着手进行改革,把德育、常识教育以一定的教学组织内容,占有相应的课堂教学比重,纳入体育身体素质课、技术课教学之中,从而形成新的体育课教学组织结构模型。
2.2 教学原则设计
2.2.1 突破传统授课模式,把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为了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效果,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目前在比较看好的日本体育课教学模式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和教法,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缺乏心理健康和常识教育方面的内容。如何把身心健康教育和常识教育贯彻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是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
2.2.2 突破传统授课模式,把德育和常识教育具体定量体现
突破传统体育课“三部分”结构教学模式,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固有的结构模式。把对学生进行德育、常识教育以一定的教学组织内容,并占有相应的课时比重,融入到体育课教学,使德育与常识教育在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中具有可量化的依据。
2.3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为了达到使德育与常识教育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具体的定量体现的目标,我们对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构、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改革,从而形成新的如下体育课教学结构模式,来指导体育课教学。
新模式有四个部分组成:德育与常识教育部分(5-10%);准备部分(15%);基本部分(70%);结束部分(5—10%)。其中德育与常识教育部分可以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穿插在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或结束部分。
2.4 课堂教学实施方法
2.4.1 计划实施:每节体育训练课,以一个小故事、新闻、见闻或一个小常识的形式,把德育和常识教育的内容穿插到其它课堂教学内容中;
2.4.2 确定教材:根据体育训练课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理论常识资料,或社会见闻材料,为备课和上课提供常识教材或德育教材;
2.4.3 确定教法:教师在德育与常识教育部分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堂教学气氛或学生的疲劳程度考虑具体教法。比如,在学生精神状态不好时可以选择互动法,在学生精神状态亢奋时可以选择讲述法等;
2.4.4 时机选择:德育与常识教育内容应根据本次体育课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设计,也可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而定,它可以穿插在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或结束部分。比如,在一次大的运动强度或运动量训练后,学生比较口渴和疲惫,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有关饮水常识的介绍。
2.5 课堂教学注意事项
2.5.1 讲解简洁:教师讲解德育或常识教育教学内容时,更要注意运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具体的问题。教师在讲解时,切忌语言罗嗦或内容臃长,避免使课的内容本末倒置。德育和常识教育部分所占课时不宜超过一次课总时间的10%。
2.5.2 内容新颖:内容对学生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是德育和常识教育部分教学效果的关键,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选择较为新颖的教材,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可以选择当前国内外见闻,也可以选择生活中较为常见而大家往往忽视的问题。
2.5.3 注重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传授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现实意义,考虑到性别因素和年龄特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