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剂事件呼唤体育道德
2008-04-29冯蕾丁素文
冯 蕾 丁素文
作为首位在一届奥运会上夺得五枚奖牌的美国女选手,“飞人”琼斯承认了自己从1999年起服用禁药,直到2002年才停止的做法。如今,她不仅面临被剥夺5枚悉尼奥运会奖牌的厄运,还将面临长期禁赛甚至是牢狱之灾。琼斯事件虽是一个个案,但也表明伴随着社会和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而出现的兴奋剂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体育道德问题。
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但随着竞技体育商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奖牌所带来的荣誉、地位和财富的巨大诱惑下,兴奋剂如同病毒一般侵蚀着纯洁的体育精神,一些人将公平竞技抛在脑后,他们违背奥林匹克精神,不顾自己身体可能会受到的伤害,冒险挑战兴奋剂这根“高压线”。
从20世纪50年代起,体育竞赛中使用兴奋剂的人数开始增长:1952年挪威奥斯陆冬季奥运会举行滑冰比赛时,运动员更衣室中到处都扔着用过的空药瓶和注射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丹麦自行车选手詹森因服用酒精和苯丙胺混合剂死于公路自行车比赛途中;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加拿大著名短跑运动员本·约翰逊因尿样检查呈阳性而失去了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有76名运动员因使用兴奋剂被禁赛。毋庸讳言,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已成为当代竞技体育的顽症。从这一系列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体育竞赛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奥林匹克是为了和平、为了友爱、为了让人们更健康而存在的,而现在的一些兴奋剂事件却在误导着人们,给许多人带来伤害,除去利益的诱惑,体育道德的缺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003年3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反兴奋剂大会上通过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202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几乎所有单项国际组织以及其它一些国际体育组织都通过了这一《条例》。它对滥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作出了严厉处罚规定,用以抑制近年来体育比赛中越来越严重的滥用兴奋剂事件。2004年1月开始实施的《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四年后又进行了修正,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公布了修正后的《条例》,对于情况恶劣的服药行为,比如大规模集体服药、反复用药或服用多种违禁药品等,都将加重制裁的力度,新《条例》将“更严厉,更公正”。国际奥委会在反兴奋剂问题上坚定不移地执行“零容忍”政策,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这项政策,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进行4500例赛内和赛外检测,这个数字比2004年雅典奥运会多了25%,比2000年悉尼奥运会多了90%。
各种大赛耗费巨资对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查,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和体育运动本身的纯洁。但是兴奋剂的使用却不减反增,而且还有在扼制中增长的趋势。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当人们的行为需要用法律来约束的时候就到了很糟糕的程度了。法律的刚性制约是不可少的,但我们更应该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方面来进行约束。英国伦理学者休厄尔认为:人的道德功能就是理性,理性引导人们建立规则,人们通过这些规则领悟道德的观念。每个行业必须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体育行业也不例外。
道德是社会或特定群体的共同期望值,是一种行为的标准,人们对这样的标准有努力达成的期望。虽然道德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到的,却又是我们每个群体、社会甚至全人类都不能失去的。没有了道德,人与人之间就没有了信任,也没有了诚实,可以想象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混乱。体育世界也是一样的,现代体育运动最强调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意味着“干净的比赛”、使用正当的方法取得胜利。兴奋剂的使用既违反了体育法规,又有悖于基本的体育道德,使体育比赛变得不公平,因此,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是一种欺骗行为、是不道德的。
体育人心中有正义、知荣辱是很重要的,与其说兴奋剂与反兴奋剂的较量已经成为一项长期的科学与伪科学、正义与非正义的斗争,不如说是人文精神与功利主义的较量。希望现代奥运会的比赛,不仅仅是夺取奖牌,而是更多的弘扬人类的团结友爱、理想进步,追求真正的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赛。
为了奥运会的纯洁,我们必须与兴奋剂作斗争,虽然反兴奋剂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但奥林匹克运动也如人类历史中的一切事物一样,将会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对待兴奋剂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法律,更需要道德文明,我们需要将法律和道德结合起来,让人们远离兴奋剂,让真正的体育回归到奥林匹克精神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