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健康的教学文化

2008-04-24林茶居

人民教育 2008年10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堂教学

林茶居

在当下的中国语文教师中,现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的李希贵估计是经历的教育岗位及任职最多的一个。从班主任、副教导主任、校长、教育局长,到研究生导师、国家督学……这些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李希贵作为一个中国教育改革亲历者、建设者的超出常人的生命活力和精神强度。多年来,他一直是一个教育的积极实践者,一个健康的教育文化、教学文化的探寻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一般的师资、一般的学生状况下,在一般的学校、一般的课堂里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

正是一直怀有这样的教育理想,2005年4月,当李希贵应阿瑟·莱文院长的邀请,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做“常态课堂教学中‘关键教学事件”的实证研究时,在36天的访问期间里,他一日不落,听课,看课,评课———或到纽约市的中小学幼儿园,或围绕某个“特殊教育课程”,或基于他带去的我国内地中小学课堂教学录像;研讨,约谈,交流———或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研究生,或与纽约州教育当局的专家、官员,或与当地中小学校的校长、教师、图书馆管理员……于是,就有了这本日记体教育著作:《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

从李希贵的研究(访问)方式和路径看,他是把“常态课堂教学中‘关键教学事件”这一课题放到整个教学文化中来面对和审视的,他试图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中‘关键教学事件”的观察与研究,探寻、发现一种健康的教学文化。既为“教学文化”,那自然就不止于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模式,而是转向教学的背后,深入到对教学者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对教师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教研文化、学校文化、家庭文化乃至整个教育文化的考察。一方面,是对美国教育(文化)的“观看”和“阅读”;另一方面,是对我国内地教育(文化)的追问与反思,同时在中美教育间确认、彰显某种文化的张力,进而在这种张力的开合中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寻求一个积极而有效的参照,而不是简单的臧否,情绪化的指摘,不加辨析的非此即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清醒的教育立场和不卑不亢的文化态度———而这恰恰是我们在类似的比较教育研究中所应坚守的。

在这本书中,李希贵为我们打开的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课堂世界。说熟悉,是因为美国的中小学也有大量的考试、作业、训练;说陌生,是因为这些考试、作业、训练并没有把学生导向“应试”的泥沼,而是将他们引向自主、合作、创造的学习之途。其原因就在于,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在教师面前,学生是被尊重、信任、热爱,他们被赋予充分的责任、选择权和平等权利。诚如李希贵所言:“当教师把教室变成学生自己的教室时,学生同时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教室里遇到的问题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老师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他还特别提到了牛顿北校长詹妮弗女士的一个观点:学校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学生可以去的地方;学校的任何资源都应该与学生有关,因为,学校是为了学生而设立的。

真正的教育者从来首先就是自我教育者。他總是在自我发现、自我确认和自我超拔中,一步步明晰自己的精神肌理和教育信念,进而实现心灵的安顿、实现理想对现实的卷入的。那么,李希贵所追寻的健康的教学文化指向哪里呢?他说:“唯有学生生命成长花开果熟的声音,唯有孩子们内心深处的诗情画意,才是学校成功的真凭实据。”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课堂教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谁远谁近?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学校推介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