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写作
2008-04-24郭初阳
郭初阳
本刊从2008年第5期开始刊载了“作文教学反思与重构”系列的三篇文章,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较大反响,纷纷来稿阐发见解与实践体会。现从中选取几篇与广大读者共享,期待能将讨论引向深入,也期待能实实在在地改善作文教学。
撇开请假条、申请书、求职信、说明文等应用类文字问一句,什么叫写作?
写作是敞开自己,观察内心;
写作是表达思想,传递见解;
写作是关注自身之外的世界,记录人与事;
写作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通过写作,某些平时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了,那是更贴近存在本质的现实。
写作能带来荣誉,于是有种种奖项,以此来反观写作,也许更能把问题看清楚。以普利策奖为例,它设置新闻奖(14个)与文艺奖(7个),文艺奖除音乐作曲奖外,另外6类分别是:小说、戏剧、诗歌、美国历史、传记、非虚构(Nonfiction“不适合收入任何其他类别的非虚构作品”,1962年增设,《不列颠百科全书》1999年中文版第14册第17页)。
前三者偏重文学味,后三者倾向现实感,其实是统一的———统一于“真实”二字。之所以说普利策奖代表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正是因为这六大奖项,都在鼓励:你要用最精当的文字,展现生活最真实的一面。
小学作文、中学作文之类的区分,只为方便应试而言。对于个体,能使用文字书写,即写作生涯的开始,不妨借普利策眼光,来看13-18岁年龄段人的日常写作。
从文体形式上看,戏劇、(中国)历史的创作,在这6年中几乎从来不会有过机会;小说、诗歌、传记、非虚构,也许偶尔有一试的可能(模仿某篇课文的应时之作)。这样看来,一个中国的学生,通过长达6年的中学语文艰苦的写作训练,(姑且不考虑语言不同),拿到普利策奖的可能性为零。因为他的常规训练,要么是无甚要求的随笔,要么是铺排华丽、格式固定、炫耀至上的考场八股。
从写作观念上看,目前中国中学生的写作,既不重视虚构能力、想象力与洞察力的培养;更不重视身边发生的现实,不“睁了眼看”,怎能表达真实?既然不能表达真实,写作自然是无意义的,所以没有一本《中学生作文选》有流传的价值。
南朝沈约的《宋书》,记录有某个古老而疯狂的国度:“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主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主,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
加入众人的游行与狂欢,是容易的;拥有独立之精神,坚持自由之思想,并通过写作说出真相,是困难的。孩子天然是国主,清醒是他的城堡。饮着狂泉长大摇身为教师的我们,是否正暗藏着火艾、针、药,聚谋共执我们的孩子,对他进行着痛苦的治疗呢?
这是我们无可补救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