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破创新人才培养的“壁垒”

2008-04-24张武升

人民教育 2008年10期
关键词:壁垒现行特质

编者按与创新相伴随的,是独立之思考、自由之表达。

然而,目前基础教育的评价体系,以考试分数为“砖瓦”,砌起了一道无形的壁垒,学生的发散思维被禁锢,批判精神被压制,对创造的美无从体会———这正是学校成为孤立的“象牙塔”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迫切需要一个鼓励创造、容许创新的评价体系,它应该体现出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在创新的过程中,谁都不代表真理。独立和自由,与权威和标准之间,我们应该作出恰当的选择。

天津教科院院长张武升,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已十多年。他有两点建议让人印象深刻,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美感,二是在考试中增加创新力的测试,给评价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开阔的思路,是为“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三。

培养创新人才,不能不提及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大体说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日常的教育教学评价和升学评价两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导向作用:培养跟着评价走。实际上,现实的人才培养是被动地被评价牵着走的。评价的这种导向作用并不是消极的、负面的,关键在于评价及其体系的性质。科学的评价体系给人才培养以正确的导向;关注创新的评价体系则把人才培养引向重视创新人才的方向。

诊断作用:人才培养的评价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评价,我们能够检测发现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薄弱之处,甚至错误,为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依据和帮助。

反馈调节:通过评价,了解人才培养工作的状况,包括成功与失败,从而使人才培养主体有反馈的信息和调节的依据。

评价不是与知识的简单挂钩

现实的评价体系是否适合于人才培养,特别是适合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呢?认真检查一下我国的评价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并不断改进的评价体系,有好的部分,对人才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按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不能不承认,现行的评价体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现行的评价体系以学科知识考试为中心,以单一的分数为衡量标准,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片面性。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改革现行的教学考试制度,对于学生决不能采取单一的分数标准去衡量。但这种不足至今没有得到纠正,从而造成片面的教育教学,也就造成了片面的人才培养。

第二,现行的评价体系中,评价考试与学科教学内容的联系过于直接、紧密,甚至合二为一,形成考评什么,就教学什么,怎么考评,就怎么教学的局面。这虽然有助于通过考评来强化和引导教育教学,但也导致“为了应对考试而教学”现象的产生,这种教育教学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内容而进行,应该有联系,但这种联系应该是多种形式和方法的,不是简单挂钩,应该更多地与教育教学内容所转化而成的学科能力、创新能力相联系,与教育教学活动所强调的操作、实践能力相联系,这样的评价,才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现行的评价体系过于强调考评结合的全面与平均,对个性与特长重视不够。古今中外,许多典型的人才案例表明,真正有发展前途的人才不一定门门课都能考100分,他们甚至会在一些科目上不及格。对这些学生,如果按照平均分的标准去全面要求和选择,就可能把他们排除在人才之外。完善的评价体系,应该能对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进行正确识别;一旦判断出其在优势科目上的创新潜能,就不拘一格地加以选择、培养和任用。

第四,现行的评价体系过于重视以已有知识为主的认知考试,问题和答案都是已有知识的组合,不能挑战和衡量出学生的创造潜力和水平。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固然要以已有的知识为考评内容,但仅满足于此是不够的。因為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和对答,不能形成真正高水平的挑战,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潜能。这种评价的开放空间很小,提供的各种可能性很少。对此,国外许多评价研究,除了采用已有知识的考试外,还提供了许多与已有知识关系不直接,但想象、创造空间很大的测验,如“图形拼组”、“图形添创”等方式,研究成果有的已应用于人才选拔工作中。这样的评价有助于真正检测出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正确的依据。

评价创新人才,不能只局限于创新思维的评价

在现实的教育中,常常有人把创新人才窄化为有创新思维的人;在一些教师那里,也常把培养创新人才等同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一种片面性。实际上,创新人才仅有创新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有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创新技能等。这提醒我们,在改革评价体系时,必须考虑到如何对后面几项指标进行科学评价:

一、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对创新活动的一种理性觉识,它反映了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水平和自觉、主动水平。创新意识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生对创新的认知,包括对创新的意义、性质等的认知。有了正确的认知,创新意识就有了基础。第二个层面是学生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创新渴求。这种创新的渴求,作为一种内在动力,能对学生不断产生推动和促进作用。第三个层面是学生创新的意识渴求升华为“行为渴求”,即产生创新动机。这种动机与一定的创新目标和行为联系起来,为创新的行为打下了动力基础。

二、创新情意。创新情意是指创新的情感和意志。创新情感反映一个人不仅想创新,而且喜欢创新、乐于创新,能从创新中获得乐趣。创新意志表明一个人不仅喜欢创新,而且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把创新活动进行到底。

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创新特质的思维。有关研究发现,创新思维具有五种特质:一是流畅性,指的是思维在单位时间内产生创新性观念的速度;二是敏锐性,指的是思维在单位时间内对新鲜事物感知的程度;三是变通性,指的是思维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新观念所分类型的多少,表明了思维的发散程度;四是独创性,指思维所产生新观念的稀有、新奇的程度,越罕见,越具有独创性;五是精密性,指思维严谨、缜密、系统、全面的程度,例如画一个人或物,能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即表现思维富有精密性。创新思维的五个特质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可能在某些特质上表现明显、突出些,而在另一些特质上表现一般。

猜你喜欢

壁垒现行特质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你看见了什么
被抓了现行
咱们最初是啥样
鱼与鱼缸
现行有效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名录(2015年)
Crying baby mammals all sound the same to Mama
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