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校长的特殊使命》
2008-04-24胡百良
胡百良
我从1953年在南京师大附中参加教育工作到1994年退休,做了41年的教师,担任过班主任、校团委书记、年级组长、教导处主任,副校长、校长,退休后参与了4所民办学校的创办,又当了8年的校长,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做了近30年的中学校长。
回忆起来,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上了老师。在我逐渐懂得了教师事业的真正价值之后,命运又安排我去做校长。开始,我不愿意。当校长比当教师更复杂,会使人更烦恼,并且要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并不是我的强项。我又遇到了老问题:主观上不想做的事,客观上偏要你去做。组织上决定了,只有服从,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做人准则。在工作中渐渐又看到了另一面:一个校长担负着比一个教师更大的责任,能对学校教育起更大的影响;不是任何人都有机会当校长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好校长的。既然命运选择了你,你只有用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校长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担负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使命。
退休后,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校长工作的书。
《校长的特殊使命》(简称《使命》),就是一本写我做校长工作的书,是一本写我一辈子为之追求的教育理想的书。通过对自己昨天工作的回忆,表达我对今天教育的所思所忧,寄托着我对明天教育的所思所盼。
2001年1月,接到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丛书编委会的邀请函,要我参加《全国著名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与实践》丛书的编著工作,开始动笔,年底完成了初稿。后因故,丛书出版计划取消。我不知道此书是否还能出版,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对书稿的修改工作,从2001年年初至2005年年底的5年中,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其中大的结构性改动有3次。2006年,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和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才得以出版,我是非常感激的。
现在,大家都感到校长的权力不大。但我常觉得,对青少年来说,校长的权力是很大的。我们可以随意改变课程计划,砍掉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叫他们整日为考试分数而学习,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我们也可以从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关心他们,减轻他们过重的学习负担,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睡眠和体育活动的时间,为他们终身做人和成才打好基础。校长的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一生命运。
校长可以逼迫教师去片面追求那个升学率;也可以鼓励教师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我当校长的时间里,我从不给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也从不简单地以升学率的高低奖惩教师,每周体育课增至4节。我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下午两节课后把学生“赶出”教室,让他们参加室外活动,下了晚自修按时回宿舍睡觉。
多年来,我一直倡导这样的教育理念:统考成绩不争第一,要创一流;提高教育质量不靠加班加点,要靠教育科研,提高效率;不争偏科的奥赛金牌,要为将来获得诺贝尔奖打基础,积极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化。为此,南京师大附中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高中课程结构改革,改革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开设劳动技术课程、将社会实践课程化、建立课外活动体系,把原来只有必修学科课程的单一课程结构,改变成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交叉,必修课程分层次的复式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校长对学校工作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校长的教育思想,是校长人生价值观的反映。
学校教育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就我的认识,办好一所学校,有这样8个基本要素:(1)办学目标;(2)教育教学;(3)行政管理;(4)教育科研;(5)教师队伍;(6)校园建设;(7)校园经济;(8)领导班子。《使命》仅就我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中,最有体会的若干问题做了重点介绍,并未求全。
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什么是校长的首要任务,讲的是校长要把握好办学方向;第二章基础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目标,讲的是中学教育的任务;第三章德育为什么很重要,讲的是怎样做好德育工作;这三章讲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教育的价值观,是全书的思想基础。第四章课程改革是关键、第五章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讲的是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实践,这是全书的重点。第六章教学工作评估的研究、第七章校长负责制、第八章依靠教育科研、第九章人是办学的第一要素,讲的是学校行政管理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第十章重在自身修养,讲的是校长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是完成校长特殊使命的根本保证。
应该说,各章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如果校长自身没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就不可能有对学校一系列管理目标的科学确定;如果没有对基础教育根本任务的认识,就不可能有课程改革的实践;如果没有对学生素质目标的思考,就不会有对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要求。总之,一个校长如果没有确立理想教育的目标,也就不会有追求理想教育的行為。
《使命》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其特点之一,是理念和实践的统一。书中不仅集中了我对一些问题的理性思考,还附有大量学校改革实践的原始资料(包括规章制度、教学大纲、课程计划、考核评选条例等),这些都是我亲自所写,或是在我主持下制定的,凝聚了我和我的同事们数十年的心血,具体体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与实践的结合,行与言的统一,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参考价值。
我在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想获得成功的校长,必须同时具有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的品格。
人的思考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从功利目的出发,人云亦云;另一种是从服从客观真理、服务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进行独立思考。凡有创新意义,能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思考,必定是独立性的思考。作为一个校长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无法面对复杂的现实,正确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正确把握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独立思考,是人生的一种选择,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
一所学校实际办得怎么样,并不完全取决于校长是怎么想的,而是最终决定于校长领导师生员工是怎么做的。因此,凡是事业有所成就的校长,都能够把正确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个好校长,既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又应该是一个实践家。
其特点之二,是密切联系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大家一起探讨在复杂迷茫的现实中,如何找到教育的真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以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唯一标准的现象。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作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应该怎样来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把握住自己的办学方向呢?正因为我们是教育工作者,对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应该理解得更深,对青少年的长远利益看得更清。遇到矛盾时,不能无条件地服从升学率,甚至以损害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应该代表国家的意志,用国家的方针去统一大家的认识,自觉排除各种干扰,真心实意、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为校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思考问题的主要依据,应该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的规律。因为,国家的方针体现了全体公民共同的、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按教育规律办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一个真正有觉悟、懂教育、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校长,要积极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计划,努力帮助政府搞好评价制度的改革。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需要,而且还应该担负正确引领社会走向的任务。
学校教育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即校长为什么办学,教师为什么教学,学生为什么学习。如果学校教育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核心,那么学校教育的宗旨就会发生异化,学校教育就会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是选择素质教育,还是选择“应试教育”,这是历史对于当今教育工作者的严峻考验。如果在我们的手中培养出来的,是有个人追求而无崇高理想、有知识而无文化以及失去了身心健康的一代人,那么不论我们的升学率有多高,竞赛的金牌有多少,我们还是无法向历史做交代的。
其特点之三,是本书虽然只谈论了10个问题,但基本上涵盖了学校工作中的重点、焦点和难点,是值得校长们花大力气研究的重要课题。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指导学校工作、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应该实施什么样的课程计划、依靠什么力量来调动教师的積极性、如何加强校长自身的修养等,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校长,必须首先具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才能领导学校工作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不辜负自己所担负的特殊使命。
生命有限,事业无限。一个人的实践和认识,总要受到其所处时代、社会、历史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其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出版后,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已经重印了两次。如果我对昨天教育的回忆,能够对今天的教育有所借鉴,那就实现我写作此书的最大心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