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
2008-04-24霍华德·加德纳
(美)霍华德·加德纳
编者按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霍华德·加德纳教授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2003年,在这一理论诞生20周年之际,本刊发表了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在美国教育研究会上的演讲》(见《人民教育》2003年第17期)。今年3月,他为《智能的结构》出版25周年写了纪念文章,经著作者和译者授权,由本刊独家发表此文(题目系本刊所加,原名“The25thanniversaryofthepublicationofHowardGardnersFramesofMind: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以飨读者。
1983年,我在自己出版的专著《智能的结构》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我是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写这本书的,因此我写作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也是我的同行心理学家。我的这本书,涉及到此理论在教育方面应用的内容很少,更没有预料到它会在教育工作者那里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教育界对于这个理论的赞同和应用,首先出现在美国,然后出现在其他国家,最后遍及全球。在快满65周岁的时候,我将要发表一系列演讲,回顾自己25年来的学术历程,并说明我对未来这方面工作的思考。
很多人认为我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目的,是和智商(IQ)以及标准智能理论唱反调。实际上当我开始导致这个理论产生的研究工作时,头脑中并没有以上想法。的确,作为一个学生时代标准化考试教育评估体系中的佼佼者,又是受过皮亚杰传统心理学训练的人,我过去一直很少关注智能理论。更准确地说,一方面是我从事过的正常和天资优异儿童的发展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是我从事过的大脑损伤病人的研究,使我后来认识到,认为智能是单一的并且不能分解的观点可能并不正确。以上研究成果的综合,导致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横跨多个学科文献资料的全面综合。我综合的那些跨学科的文献资料,对人类智能给出的概念可能更加全面、更加立体化。
我所做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出了“智能”的概念,并确立了判断某种能力是否是智能的一组判据。正如我阐述过的,所谓智能,就是解决问题和(或)创造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受到珍视的产品的生物和生理潜能。根据这个定义和有关判据,我最初命名了相对独立的7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在后续的作品中,我又命名了第8种智能———博物学家智能。我同时还在继续探索第9种智能,也就是存在智能存在的可能性。
这个理论最重要的两个科学推论耐人寻味。一方面,我们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8或9种智能。另一方面,没有两个人,甚至没有两个同卵双胞胎,表现出完全相同的智能轮廓。这是因为即使基因受到控制(如同卵双胞胎那样),每个人的不同人生经历,也会形成他们各自不同的心理发展过程。
因为我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家,所以当时没有而且一直没有开展多元智能教育的计划。但是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令我感到惊奇的是来自印第安纳波利斯的一些小学教师,他们找到我,说想创建一所多元智能学校。从那之后的20多年,我一直是现在更名为“重点学习社区”的这所学校的非正式顾问。不过我一再强调,学校的教师们才是真正的教育家,他们的观点才是应该首先被采纳的。对于世界各国大批找上门来,要求我帮助他们建立“多元智能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也采取同样低调的态度。
出于同样的原因,在《智能的结构》出版后的10多年中,虽然以各种不同方式应用这个理论的人都希望我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评论,我却一直保持沉默。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我发现这个理论在某个国家被严重地歪曲和滥用之后,我无法让自己继续保持沉默。(我表示强烈反对的,是某个国家的一个全国性研究项目。该项目试图研究某些种族或者族群拥有哪些智能,缺乏哪些智能)。
因此而“觉醒”之后,我在后续的著作中开始澄清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许多误解或错误的理解。如有人将智能和学习风格混为一谈,有人声称所有儿童都至少在一种智能上表现出强项。此外,我现在相信,任何对多元智能理论的严肃应用,都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尽最大可能使教育个性化。人手一台计算机时代的出现,会使这个目标的实现更容易。
2.应用多种方式表达和传授重要的思想和概念。这样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为扩大教育的受益面带来新的希望。同时这样做还能清楚地表明,怎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学科的某个议题。
展望未来,我期待着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沿着以下几个方向扩展:
1.除学校之外,还应该在博物馆、政府机构、工作场所等其他地方,应用多元智能理论。
2.设计计算机软件,以便提供虚拟的真实场景,从而通过激发多种智能,进行相同内容的教育。
3.探索不同智能的遗传因素。在我开始有关智能的研究时,人们对于人类多种能力的遗传因素知道得很少。在未来的岁月里,这种局面将会发生戏剧性的巨大变化。
4.加深我们对于智能和神经系统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入对智能的发展及其相互之间作用的研究。我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时,主要的依据是当时拥有的脑科学知识。从那以后,有关大脑神经网络及其相互之间联系的知识,呈现出爆炸般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许多探索大脑各部位结构和功能的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出来。这些知识能够也必将导致对于人类能力更加深入细致的认识,产生对于人类不同智能的分类更加权威的陈述。
5.开展世界各地如何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在这个理论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认可并投入实践的同时,各国应用此理论的方式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个国家因此遇到的障碍,也都在意想不到的时间里,戏剧性地表现出来了。为了记录这些情况,我和我的同事陈杰琦、茜娜·莫瑞(SeanaMoran)一起,正在编辑一本书。书的作者有20多人,都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机构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家和实践者①。书中最使人感到震撼的内容,就是关于丹麦的丹佛斯世界(DanfossUniverse)探險园的介绍,这是一个完全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建立起来的主题公园。此书预期在2009年将由Jossey-Bass出版社出版后问世。
6.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和我的同事们后来进行的研究工作的结合。10多年来,我和一组研究人员一道,从事“优善工作”的研究。这项工作研究怎样将人类的智能、创造能力和领导能力,用于慈善事业和造福人类的事业。最近,我的研究小组开始调查这一代年轻人,是怎样受到新的数字媒体影响的。这也是建立在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的另一个研究领域。最后,我冒险进入了政策制订的舞台,这表现在我的新书《未来需要的5种思维》中。我目前思考的问题,是怎样运用科学的理论(如多元智能理论)理解认识人类自己,怎样通过教育机构培养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和怎样的平衡。
注释:
①书名为《多元智能理论在全球》(MITheoryaroundtheWorld),本文译者受托编写“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大陆”一章。——译者注
霍华德·加德纳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心理学教授、教育学教授,1983年因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创建多元智能理论而名扬全球,被普林斯顿等21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有关著作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
沈致隆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1997年和2006年曾两次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和伊利诺伊大学艺术教育系访问、讲学,翻译出版了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智能的结构》和《多元智能新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