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恶作剧的孩子

2008-04-24李清喜

人民教育 2008年7期
关键词:恶作剧教室校园

李清喜

近日,到一所学校调研,在座谈会上听到一位年轻班主任讲述了一个管理案例:自习课后,几个在教室的学生将门虚掩,把一包开了口的塑料包装果汁轻轻地放在门上,想搞一个恶作剧捉弄一位班里的同学。没想到,推开门的却是年轻的班主任,顿时他从头到脚被那包果汁淋了一身,几个“始作俑者”混在同学中,面无表情,等待老师探案式的调查和暴风骤雨般的训斥。班主任也气得不行,想大声斥责,但转念一想,迅速压抑了愤懑的情绪,不动声色地走了,搞得那几个惹事的孩子摸不着头脑。翌日上课,班主任撑伞进教室,全班同学都会心地大笑,唯有搞恶作剧的同学笑不出来,然后第二次、第三次老师都拿着伞进教室,那几个学生终于耐不住这种煎熬,向老师承认了,接下来的教育就容易了许多。

做过教师的都知道,每个班上总是有那么几个爱搞恶作剧的孩子,这些孩子为什么总要搞恶作剧呢?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些爱搞恶作剧的孩子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恶作剧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我们都得承认,人都是喜欢笑、喜欢轻松的,孩子们也一样,甚至更喜欢。反观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多数却是单调的、乏味的,孩子们每天都有沉重的学业负担,有很大的压力,很少有可以让他们高兴和发笑的事,这种沉闷的环境就是恶作剧产生的“土壤”。

其次,对学生的恶作剧需要教师的引导。想想我们这些大人吧,长期在压力很大的环境下,也需要放松,但我们往往可以找到另一种方式,比如相互间开一些得体的玩笑,讲讲幽默故事。而幽默和恶作剧之间的差别,正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差别:幽默是通过有分寸的、得体的、使人感到友好的方式获得快乐和轻松的,恶作剧则是以伤害别人的身体或自尊的方式,两者的结果截然相反,幽默能使人际间的关系更融洽,而恶作剧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不信任。使人快乐、让环境变得轻松,甚至表现自己在搞笑上的智慧都是无可厚非的,但孩子们往往掌握不好人际交往的分寸,控制不好自己的行为,尤其是今天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惯了,不太会从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他们错也就是错在这上面,我们要矫正的也只是在这一部分上的行为偏差,要使孩子们懂得尊重别人,要从别人的角度思考,要让大家都感到快乐、都笑得出来才行,如果伤害到任何一个人,就是恶作剧,是绝对不能做的。

要消除中学生的恶作劇心理,教育者首先要改善教育环境,消除学生恶作剧心理滋生的“土壤”,要让课堂变得轻松,要让校园变得令人愉悦。我们不能改变大的教育背景———竞争激烈导致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压力,但我们做教师、做校长的要理解孩子们的处境和心理,可以尽可能地改进一下我们的环境,不妨利用校歌、知识窗、校园景物,让校园和教室更轻松、更和谐,校长和教师都要扮演减压者的角色,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智慧,尽量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搞得轻松、活泼。

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要唤起学生强烈的责任感,锻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诱发孩子们真挚友善的情感。

如果学生中出现了恶作剧的情况,教师切不可惊慌失措,更不能热处理,要运用教育机智,恰当处置。

上面这位班主任老师处理恶作剧的案例启示我们:既然恶作剧问题的本质是对他人的不尊重,那么,教师如果不冷静,不去控制自己的情绪,雷霆大怒,上来就训斥学生,实际是用另一种不尊重去压制学生的不尊重,是以错制错的做法,不会收到让学生心服口服的效果。其实,这也是一条教育的基本原则,学生在很多时候通过“自省”的方式获得的认识,往往比教师常用的所谓“逆耳忠言”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也能更快地帮孩子们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这位老师的行为还有一个妙处,就是他用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和心态,向那几个恶作剧的孩子表现了成年人的宽容,为孩子作了很好的表率。同时,他还表现了真正的幽默,间接地影响了孩子们,告诉他们通过这种不伤害任何人的方式也可以让大家、让自己得到轻松和快乐,这是一种无声的示范。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新密市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恶作剧教室校园
不要在教室打闹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小时候的恶作剧
小时候的恶作剧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