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静芳营救文化大家聂绀弩纪实

2008-04-21刘小云

文史月刊 2008年3期
关键词:聂绀弩监狱

刘小云

一度时期,撰写朱静芳的文章连连见诸于报端和书刊,在网上搜索一下“朱静芳”,便会闪现出有关她的许多资料。撰写者们对她的兴趣集中于她在自己落难之时,在没有分文收入的情况下,千里迢迢,两次从北京到山西晋南的监狱,去营救一位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素不相识的七旬老人。这位老人就是名震九州的文化大家聂绀弩。聂绀弩之所以了不得,是因为他有太多的与众不同:蒋介石、周恩来的学生,邓小平、蒋经国的同窗,毛泽东的诗友,陈毅与张茜的红娘;1928年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社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杂文的影响仅次于鲁迅,鲁迅逝世后,他为八名抬棺者之一;晚年诗作大放异彩,其开创的“绀弩体”受到胡乔木的推崇。此公文可入相,武可为将,而他的大半生却过得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坐过日本人和国民党的大牢,建国初期应邀从香港回北京“共商国计”,“反胡风”运动中他被隔离反省,“反右”时他又被戴帽流放北大荒,“文革”之初以“现行反革命”被捕,古稀之年被判无期徒刑。因为聂绀弩的名气,侠肝义胆去救他的朱静芳也就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聂老那首六句古风体诗《赠静芳大姐之并州》,更让人们对这位不凡女性肃然起敬。诗是这样写的:

急人之急女朱家,两度河汾走飞车。

刀笔纵横光闪闪,化杨枝水洒枯花。

劝君更进一杯茶,千里万里亦中华。

所谓朱家是引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述的朱家,“专趋人急,甚己之私”。聂绀弩称赞朱静芳是当代女朱家,正是因为朱静芳为营救他而两度奔走,极尽周折。“化杨枝水洒枯花”是_二句饱含泪水的诗,这泪是悲恸的泪,是感激的泪,是庆幸的泪,是发自聂老内心真情的泪。

营救聂绀弩的过程具有传奇色彩,撰写这段过程的版本有所不同,但都肯定是朱静芳两度河汾奔走的结果。

朱静芳是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一名审判员,“反右”斗争中,被无辜戴上右派帽子而革职回乡。在到北京上访过程中,她认识了聂绀弩的夫人周颖,并与之成为患难知己。当得知自己敬仰的聂绀弩于1967年1月25日秘密被捕,被羁押在山西稷山县的一所监狱里时,朱静芳拍案而起了。聂绀弩在抗战时期撰写的《论女权》,她是读过的。在朱静芳的心目中,聂绀弩就是追随鲁迅的一名斗士!以她多年从事政法工作的职业敏感和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的责任感,她急人所急了,尽管自己尚在泥淖之中。

为了聂绀弩的事情,1974年2月,朱静芳借回山西等“结论”,只身单影来太原摸底。在省法院,她有意识地走访了老同志、老朋友。闲谈中,得知新来的老张刚从稷山法院调来不久,而老张对正在落魄的朱静芳也早有耳闻,并且对她十分崇敬,他极愿意帮助朱静芳查访聂绀弩的目前境况。喜出望外呀,朱静芳的民间活动居然如此顺当。当晚,她就乘火车回到北京。紧接着。朱静芳这个“戴罪之人”陪着“罪人”聂绀弩的妻子周颖演绎了一场“千里寻夫”的凄美活剧。

此时的聂绀弩正在稷山的监狱里服刑。当静芳陪着周颖风尘仆仆赶到稷山时,周颖一下子被眼前这个形容枯槁、目光呆滞的老人惊呆了。在这方若井口的小天地呆了7年的聂老甚至连相依为命几十年的老伴都认不出来了。这位曾经的斗士已无任何遮雨挡风的能力,弱不禁风。乍一相见,周颖恍如隔世,心痛不已;静芳心中一颤,震撼万分。命运如此残酷,静芳的泪水顺颊而下:我能不帮一把吗?!

但是,更叫她们震惊的是,几个月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下达了判决:聂绀弩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被押送临汾三监狱服刑。这是当时的公安部长亲自审办的通天大案,转押山西稷山7年,不审不判,7年之后,来了一纸枉法判决——无期,这对于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来说,不啻于死刑。看来,聂老活着是不可能出去了,周颖甚至想就在临汾租间房屋住下来,也好经常去探视身子愈来愈弱的聂老。而此时的朱静芳也实在按捺不住狂跳的心,侠胆骤然升腾:即使再难,她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争取让聂老早日获得减刑或是保外就医,活着回到北京。

1975年7月,朱静芳和周颖南下晋南,直奔古城临汾。临汾监狱内勤彭元芳是静芳的南方老乡,而彭元芳的丈夫杨孔珍恰是监狱长。故友相见,自然有叙不完的旧情。静芳住在了老彭的家里,饭桌上,床头边,静芳成了聂绀弩文化功绩的宣传者。此时,她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是法院系统批判的对象,倒像是20多年前地下工作的尖兵,勇敢而机敏,激愤而热情。她讲聂老的革命经历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讲周颖是怎样一位出色的“北伐女兵”,这许多年来如何含辛茹苦企盼和寻找聂老……她讲得如诉如泣,老杨和老彭听得热泪盈眶。监狱长老杨决定在生活上给予聂老特殊的照顾,让他从集体监舍搬到单间,为他配备了桌椅书报,甚至还有文房四宝,并安排一个犯人给他送饭。从此,聂老不再参加任何劳动,他高兴地对眼泪婆娑的妻子说,你就放心吧,这不跟住旅馆一样吗?在静芳的感召下。聂老本已枯萎的心田得到了雨露般的滋润,渐渐复苏,在监舍里,他绞尽脑汁回忆并重新整理散落了的诗稿,以至后来有了著名的《散宜生诗》的问世。离开临汾前,静芳对老彭夫妇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能让聂老死在监狱里。

时隔不久,三监狱接到上级关于继续清理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上党政军特人员的文件。经过仔细摸底,包括聂绀弩在内共有9人符合条件(聂老1928年在南京曾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副社长)。但是,文件规定,犯现行罪的不能列入清理范围。聂老是典型的现行罪,根据判决书上所言,他的罪行可谓重矣:“该犯顽固坚持反动立场,对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极端仇视,经常和一些右派分子大肆散布反动言论,恶毒地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攻击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大量书写反动诗词,为反革命分子胡风、右派分子丁玲喊冤叫屈,妄图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对这样一位量刑极重的“阶级敌人”,监狱能不能宽释?三监狱的领导们反复研究,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当时监狱本有8名这类人员特赦,内有一人死了,所以,借机补报了聂绀弩。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以聂为“国民党军警特人员”作出了“宽大释放”裁定书予以特赦。于是,聂老于1976年由其妻周颖直接从监内接回北京。

释放一个反革命,要冒多大风险?生活在政治高压下的人们提起当时的环境,一定会不寒而栗。如果有人将朱静芳及杨监狱长夫妇告发,他们也必定会以反革命罪连坐了。但是,这件事在这几位精于法律和政策的政法干部的精心操作下,有条不紊地办成了,一代文豪聂绀弩健康地回到北京,并且奇迹般地延续了10年生命,完成了传世之作《聂绀弩文集》和《散宜生诗》。如果没有静芳挺身而出,几度河汾,聂老的生命就可能在监狱悄然而终,后人也就再也品读不到聂老的作品了。

聂老出狱后,静芳常出入于聂老家。聂老夫妇待她如亲人,她一有时间就帮着聂老抄诗,相互间也不断地酬唱。由于静芳早年丧偶,聂老夫妇还为她介绍了新的老伴凤震东,1980年静芳完婚时,聂老特作一首诗,题为《朱凤二友吉席》。诗云:

笄年弱冠易情痴,世味成酸苦未知。‘

四海归来偏晚日,一生最解用情时。

干柴烈火无完了,才子佳人信有之。

春满今宵同恨恨,相逢谁遣卅年迟。

末署:聂绀弩率草奉贺。

1983年,聂老八十大寿时,静芳也敬献一首诗:“今年正是春光好,老友前来祝寿怀。八十诗翁顽似铁,几番风雨几荣归。”

静芳平反后回太原复职,聂老和着泪水写下了文章开头的那首《赠静芳大姐之并州》。聂老的知交萧军看后对静芳笑道:“正是你的杨枝水把老聂这朵枯花浇活了!”

1987年3月26日,84岁的聂老走完了他坎坷传奇的一生,静芳夫妇俩专程参加了追悼会,共同敬挽他们的绀弩兄:“万古流芳君未老,一片丹心照汗青。”

责编卫清萍

猜你喜欢

聂绀弩监狱
曹辛之的篆刻和聂绀弩的诗章
聂绀弩的不报复
聂绀弩的不报复
巧扩监狱
考进来的
我很苦,想吃一个蜜橘
监狱堪比天堂
婉约
洪都拉斯监狱骚乱20人死
缅北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