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不忘传统

2008-03-30束霞平

大舞台 2008年6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继承传统

束霞平

【摘要】面对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设计教育同样面临着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如何做到在学习西方的设计教育思想同时如何体现我国的民族性,“西化不忘师古”这是继承问题,而师古不“泥古”就是个创新问题。本文就设计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及人才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设计教育 传统 继承 创新

正如理论一般总是落后于实践一样似的,中国现代设计教育思想就明显地落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分析形成其原因错综复杂,其中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一条就是受到了西方设计文化的影响。当然实践似乎已经说明,西方以工业革命为先导的设计思想显然更适应发展中的现代化中国,全国设计艺术院校纷纷兴起一股学习西方设计教育方法的高潮,这影响并冲击了整个中国设计教育思想。这股高潮的形成不能说没有任何进步,它对中国陈旧的工艺美术教育(艺术设计的前身的称呼)思想是个不小的冲击,更新了设计教育观念及设计理念。然而从这股凶猛的西方设计思想浪潮中不难看出,中国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想正在神不知鬼不觉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设计教育思想独霸并覆盖整个中国设计教育思想。结果中国设计将失去自我,更何谈中国特色的设计思想呢?回顾中国设计教育近20多年来,伴随着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有多少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廖廖可数。这并不是中国人不聪明,可能是因为缺乏中国的独特设计风格,即中国设计思想。这与我们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受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不无关系。正如诸葛铠教授一针见血地提出,对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这一关乎后代的事业来说,只有西化无师古,有悖文化艺术教育规律,这里将潜伏着一种割裂传统文化的危机,应是西化不忘师古。只有这样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才有美好的未来。其实诸葛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就是中国设计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即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国西方优秀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问题。

所谓继承,简单讲就是继承传统,继承传统的文化艺术思想。前代的文化艺术思想,总是给后代以巨大的影响;后代的文化艺术思想又总是要继承前代的成果。这就是文化艺术发展历史的继承性。设计教育思想也是如此,同样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设计教育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设计思想,无一不是在继承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杜钰洲在为《中国衣经》作序提道:“历史不时以往彼此孤立的个别存在,而是一条从过去流向现在的文化之河。无论在这流淌过程出现怎样的时空变化,汇聚了多少支流,也割不断它同源头的联系。在历史上形成的总有历史的延续性。所谓一个否定另一个方式,不过是否定不同阶段的历史局限,而以智慧的积累和文化的创新彼此联系着、继承发展着传统。在人类历史上,那些抛弃了自身传统文化的民族,大凡也是在历史上消失的民族。”可见继承传统在历史发展阶级过程中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才能在经过近代的文化转型和现代的西化的中国混乱设计思想中体现并建立中国设计教育思想以及形成中国独特的设计风格呢?这里关键是如何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问题。

在如何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上,毛泽东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中国现实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代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割断历史。”也就是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中国古代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将作为思考中国设计教育思想的源泉及文化基础。

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上,关键就是如何体现中国设计思想民族性。也就是说中国设计教育要有发展民族设计风格的前瞻意识。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都有着他们独特的民族风格,他们都会以自己民族的有特色的艺术对人类艺术的发展作出或多或少的贡献。这就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同时也形成了世界不同风格设计思想。

每个民族的设计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外,还不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不断向前发展,这也是一条规律。因此我们继承外来文化时也要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毛泽东曾说过:“对待外国文化,采取排斥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一切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文化的借鉴”。因此我们在构建中国设计教育思想之时强调本国民族文化同时,绝不能盲目一味地拒绝西方先进设计教育思想,固步自封,可以发挥外来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设计思想发展中的继承借鉴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体现着独特的设计思想,但继承和借鉴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设计思想的发展。因此,就应该在批判地继承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地革新创造;没有革新创造,就谈不到设计思想的发展。这就是哲学里讲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即辩法的否定观,也称“扬弃”。所谓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继承。也就是说我们在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及外来先进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一方面我们在构建中国设计教育思想构架过程中,必须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古希腊文化到文艺复兴时代都应给以科学总结;另一方面,这种继承、吸收、借鉴,不是无条件地照抄照搬、兼收并蓄,而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并结合我国的设计教育思想的实际加以创新。所以说设计教育思想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是未来。创新离开继承是“大空谈”,继承离开创新是“老古董”。两者是哲学辨证关系。

“西化不忘师古”这是继承问题,而师古不“泥古”就是个创新问题。我们在继承传统设计思想的同时,更应注重如何发展、如何创新。

首先,面对当前我国设计教育思想的现状与形势,我们应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开拓创新。如今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已影响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尽管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是一脉相承、并无大间断过的牢固的文化体系,但到了现在,特别是经过近现代的西方文化的洗礼,已变得“西体西用”,表面上显得极为脆弱。中国古文化知识还难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只有从古文化作品或古文化研究者的成果中发现了,到处弥漫着外来的文化。如所谓的“肯德基文化”、“麦当劳文化”、“好莱坞文化”、“西部牛仔文化”等等,已深入中国生活,改变了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设计教育思想观念。因此认清分析该形势及如何在新形势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已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了。这就是个观念创新问题。其实现在青年学生在西方的物质文化的冲击后,逐渐开始理性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并不是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找不到学习途径,未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未能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奥妙和精彩之处,一旦有所领悟,就爱不释手。这里教师的引导及设计教育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要让他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并与外国文化进行比较,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因此在设计院校开设中外设计思想比较、中外文化比较这些课能够使他们在比较中了解中国设计教育思想在世界中的地位,而不能仅仅通过单一地灌输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割裂开来,让他们感觉到对他们的生活无用。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对现实,转变教育观念,这将取得好的效果。

其次,面对市场经济,我们应建立在传统设计教育思想基础上,认真分析,对设计教育思想进行大胆创新。发展经济无疑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依靠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提高来发展经济。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在市场经济面前,没有文化的融时,经济就无法独立发展。设计艺术的发展恰恰便体现了经济和文化、科学和艺术、物质和精神、商品和艺术结合起来的一种形成,是科学与艺术、经济与文化交叉的一门艺术学科。因此传统的为设计而设计的“设计艺术”的设计教育思想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变化,应积极拓宽思路,从宏观的角度把设计艺术放在大市场中去考虑,构建以技术设计、艺术设计和营销设计为一体的大设计,使设计艺术同经济、生产和消费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艺术的角度看,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营销设计的关系,就是“一体两翼”。可见,艺术设计在市场面前不能孤立存在。

第三,面对西方的设计教育思潮,我们应积极改革传统的设计教育思想,努力构建中国设计教育思想特征的文化基础,从而建立起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设计思想为先导的中国设计教育思想体系。设计教育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有着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模式。其实,这却正反映了设计本身的特点。因为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和社会,而这两个因素都因国、因地区而有很大区别,国与国不同,地区与地区不同,因此社会状况,特别传统文化基础不同。对于这样的复杂的对象,没有可能形成国际统一的设计教育思想体系。因而设计教育只能因地制宜,因国情设立。如今面对西方设计思潮一统全球局面,我们应该冷静思考,这符合设计艺术发展规律吗?当然我们并不能就此盲目地排斥西方设计教育思想,而应分析它成功的形成的文化原因及方法,理出它的支撑的文化“靠山”,为我们寻找中国设计教育思想特征的文化根基提供方法论。这要求我们认真运用现代思维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寻求构建中国设计教育思想。

第四,面对国内在发展初期的设计教育是建立在美术院校的基础之上,它的建立是面临的社会需求时的权宜之计,导致国内许多美术院校在原有的条件下纷纷上马设计教育,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我们也应理性分析。这类美术院校对设计教育方式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之上加以扩充,比如从一般素描扩展到结构素描,从简单的色彩写生扩充到色彩分析课,从手工劳作课扩充到立体材料的结构分析等等。当然这也是一种较好的继承,即以美术院校为基础的扩充方法在平面设计的现代化中显然是很有效的。但是一旦进入到与工程十分相近的工业设计时,过分强调艺术的自由性,艺术的个人性,艺术的非标准化,艺术的反团队工作性,即过分强调“艺术是我”的思想就成为严重的障碍。因此我们不但一方面继承美术院校的教育思想,即发挥设计的艺术性,而且关键是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建立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紧密结合科学的,即集艺术、科学与市场为一体的设计教育思想体系。

因此,面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我们应以人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改革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确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重点,构建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首先,我们应尽快构建新时代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理念,以课程改革为重点,注重培养具备集“设计、工艺、市场意识”等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素质人才,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推动素质教育工程。一直以来,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沿用绘画专业的教育模式,大学四年,从课程设置来看几乎都是以绘画、绘图为主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程更是欠缺。作为设计师区别于画家,从知识结构上他们应该熟悉自然科学,了解人文科学,精通设计学原理,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和在特定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边缘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需要以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基础,或者说是以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提升设计师的修养。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就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理论修养、创造能力的培养,甚至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具体改革思路: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引导学生跨学科、跨领域选课,同时开设将两种以上科目结合在一起的复合课程,如艺术与物理、设计与数学等,积极探索设置复合课程;加强设计与艺术基础课教学,大量开设选修课,以便学生掌握必要的设计与艺术基础知识后,在普通教育课程、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与各种选修课之间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知识联系。我们要逐渐扩大与设计有关的相关学科选修课的比例,增开选修课,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充分发挥综合性院校学科的优势互补条件,培养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其次,确立“学校——市场——企业”之间的“三角”关系,达到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一种良性循环关系。人才就是产品,高校培养的“人才”送到社会,如不受欢迎,那就不成人才。所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积极投入到社会这一大熔炉中去,接受企业的考验,增强市场意识,同时企业与市场及时把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反馈到高校,以便学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人才。这样才能达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知识共享”的目的。

当然,“改革不忘传统”这句话,其中蕴含着对中国设计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的哲学辩论关系,我们在着眼思考中国设计教育思想的特征之时,就不能不考虑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扬,如何创新,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如何体现。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已意识到这一点,提出了“以现代设计思想为主导,以民族传统为基础”的指导办学思路。我们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中国设计教育将会迎来希望。

参考文献:

[1]张道一《面对市场经济的三种设计》《设计艺术》2002年第5期;

[2]诸葛铠《艺术设计教育,西化不忘师古》发表《设计艺术》2002年第11期;

(基金项目来源:2008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研项目08SJD7100073)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继承传统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少年力斗传统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