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康道情与豫剧的板式比较研究

2008-03-30

大舞台 2008年6期
关键词:板式豫剧比较

李 蕾

【摘要】豫剧和太康道情戏都是河南省的戏曲剧种,同属梆子声腔系统。近年来,豫剧在国内发展十分迅速,而太康道情戏却举步艰难。笔者针对豫剧与太康道情戏的音乐板式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希望能够为太康道情戏音乐的革新与发展开阔更宽的道路,也为以后进一步保护、研究与发展这一濒危地方剧种提供更多的文字资料。

【关键词】太康道情 豫剧 板式 比较

2006年5月20日,河南太康道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濒危的地方剧种终于得到政府与国家的大力保护。

清末,豫东道情逐渐由曲艺说唱过渡到行当齐全的戏班,成为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河南省太康县是道情戏的重镇,据《太康县志》记载:清末,太康道情戏创始人张广志的道情戏班“因其唱腔新鲜,唱词通俗,表演极富乡土气息,轰动一时,首创成功”。由于太康道情戏在乡村享有很高的声誉,以至当地流传着不少谚语:“宁叫面发酸,也要听听太康道情班”,“任凭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泰康的道情戏”,太康也因此被誉为“道情之乡”。

太康道情戏于1957年以太康道情剧团的成立为标志而正式命名,以太康为中心,主要流传在黄淮西部,属梆子声腔系统的板腔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吸收融合了许多剧种的音乐特点,形成了梆子声腔中板式变化的结构原则。豫剧是四大梆子剧种中最具有活力的剧种,它的兴盛不但是历代豫剧艺术家们不断改革与创新结果,同时也取决于豫剧板式的独具特色。目前,豫剧在经过历史上的几次革新之后更加繁荣发展,而太康道情戏却另人担忧。在这个充满现代音乐因素的社会里,这一传统剧种应该如何保存与发展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现代戏曲中,板式通常是指节拍形式,特别是在板式变化体结构的各剧种中,常以各种不同板式的曲调多样变化,作为构成大型的戏剧性音乐结构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同属梆子声腔系统的太康道情戏和豫剧的板式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

一、“铜器垛”板类

“铜器垛”又称“二八”板,是太康道情戏的主要板式之一。它是吸收溶合了“寒腔渔鼓”、“越调”、“鼓儿词”、“莺歌柳”中的一些唱腔与曲牌而形成的板式。其名源于起腔前先由铙钹锉镲相击,再有锣鼓数响后丝弦奏出过门,以引歌者起腔演唱。铙钹之器在豫东民间统称“铜器”,故以“铜器锉”为名,后讹传为“铜器垛”。“铜器垛”的曲调一般说来比较自由,板式由一板一眼组成,唱腔大都是眼起板落,主音重复是它的主要特点,其基本结构多为两句体或两句体的变化形式。多采用宫调式,上下旬结音均落在主音上。

“铜器垛”又可分为“快铜器垛”和“慢铜器垛”:

(1)“快铜器垛”是一种擅长表现欢快热闹、心情愉悦的情绪,曲调跳跃活泼,演唱者可随意加入“弹舌音”或花腔、衬字、衬词等。记谱虽是一板,但实际演唱时却是流水板。民间将这种形式称其为“快铜器垛”。

(2)“慢铜器垛”又叫“慢二八”,其曲调吸收了河南梆子的某些起腔方法和音乐要素,其形式近似于河南梆子的“二八板”,故而得名。“慢铜器垛”的速度缓慢,适于表现悲痛、伤感、哀怨、沉寂的情绪,因此,很少使用装饰性音腔。其记谱是一板一眼(二拍),但实际演唱却是一板三眼(四拍)。

(3)“铜器垛”除上述三种的板式——即原板、快板、慢板外,还有一些补充板式。如:[压板]、[留板]、[宋板]、[转板]等。这些板式常常规定用于或是上句,或是下句和下句的连接部位等,总的来说,是一种唱腔音乐情绪发展变化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4)[夺口]、[一锣才]、[垛子]、[小五板]、[多口下韵]、[倒载]、[两扯平]、[筋斗摞子]等。这些板式作为“铜器垛”的另一种补充形式,一般只以乐句形式穿插在两种不同板式的中间,成为板式变化的桥梁。除此之外,“铜器垛”的唱腔还常常吸收传统曲牌中的某些片断,如:[锁落枝]、[银头落儿]、[多头下韵]、[老桃红](即“小桃红”)、[三空板]等。

在豫剧中的“二八板”也为原板,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的程式以被突破。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此外,还派生出呱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等附属板式。二八板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根据剧情及人物情感的需要做多种变化处理,既可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之情,也能表达紧张、激愤、悲痛之感,在豫剧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

二、慢板类

太康道情戏的“慢板”类板式,是吸收了河南梆子的慢板程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起来的,它又分为[大慢板]和[小慢板](又称转慢板)。[大慢板]还可以分为[大过门慢板]和[小过门慢板]。由于“慢板”类音乐的旋律较自由舒缓,所以在板式变化上常常是将太康道情戏音乐的基本曲调或板式,进行延伸扩板、加花增音,使其在速度上相应减慢,节拍予以展宽,使基本曲调的一板一眼演变为一板三眼,在唱腔上具有了抒情性特征。

另外,由于板眼、节奏和速度的变化,也引起了唱词词格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影响到了起落腔的板眼位置。一般来说,慢板类的词格为三、三、四的十字句或二、四的六字句,仍是板起板落。“慢板”类的旋律,主要是建立在G宫调式上,但在乐曲的中间部位也常有强调变宫音在旋律中的作用,因此,有转向徵调式的迹象,起落音均是主音。

豫剧中的慢板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个分句,中阔有个小过门。慢板的起腔形式分整板和散板两种,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从下句进入慢板。收腔又称锁板,基本结构与下句相同,只是速度大多渐慢,并随着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此外,慢板的行腔还有通过局部变化而产生的多种花腔,如[三句腔]、[单过板]、[双过板]等。其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随内容情绪的不同,选用快、中、慢速。多种形式的过门、眼起板落的起腔形式、多彩的花腔变化大大丰富了豫剧慢板唱腔的表现力。

三、散板类

散板类板式的声腔,在太康道情戏中也称作[非板],因它是一种非板非眼(既无板无眼)的旋律,所以,当地艺人称其为[非板]。[非板]类板式的产生,主要是将太康道情戏中的某些基本曲调或板式,根据剧情的需要,将固定节奏打散或依据剧情、唱词等情绪、情节的变化,自由调整板眼位置,使其在速度快慢、节奏缓急、句幅长短、旋律简繁、板眼顺序等方面所进行的自由发挥,由此而引起了唱腔的节拍松散,板眼关系不清晰等。这种板式在太康道情戏音乐中,见长于表现豪放粗犷、悲伤哀怨的情绪。

太康道情戏中的[非板]主要有:

(1)[哭腔],它是这类板式中最主要的声腔,源于早期“渔鼓”的“寒腔”(“寒韵”),并结合河南梆子的“滚白”,逐步发展而成的一种较完整的板式。特点是曲调悠长,字少腔多,拍节自由,无板无眼,专用于表现哀怨伤感的情绪。

(2)[倒板],也叫“导板”,近似豫剧的“栽板”,专用于唱段的开始,起着引导散板唱腔的起腔作用,因此,它常常处在乐段的上句,故而得名。

豫剧中的[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属于散板唱腔。此外,还有滚白、栽板、叫板等也是唱念结合的散板唱腔。其散板唱腔有“哭韵”、“行韵”、“绝韵”三种格式,“哭韵”表现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韵”多用于吐诉叙述,“绝韵”适用于表现果断、激昂的情感。

四、流水板

流水板在豫剧中叫[快二八]。[快二八]在有固定节拍的前提下,节奏变化和句幅长短的处理非常灵活,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富于流动性,并常有自由延长音的拖腔,节奏跳荡疏密不等,使之介于一眼一板和紧打慢唱之间。由于豫剧唱腔的起落、唱腔旋律的起伏转折大多出现在眼住上,因此其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附属板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板式结构及行腔特色使得豫剧流水板既适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也适于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

太康道情戏中的流水板,常常由[快铜器垛]来替代。六十年代以后,它又吸收了豫剧的[快二八]的板式,并根据太康道情戏的声腔特点,从[快二八]板中蜕化出了一种新的板式结构,被称作[紧板]。紧板是以八分音符为一个单位拍,每小节一拍,因此,只有板而无眼,善长表现激愤难忍、急速紧张的情绪。

综上所述,太康道情戏的板式结构与豫剧同样丰富多样,唱腔的处理同样灵活多变,加上其唱词不专重文言,虽不免俗气,但也有俗的趣味。这使得太康道情叙事言情更加入情入理,喜怒哀乐曼能撩人心魄,加之表演生动细腻,所以应该成为梆子腔中一种娱乐性强、接近群众、易懂易学、具有活力的地方戏曲。我们相信,只要做到保存和发展并重,不断创作出令人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太康道情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保持其长久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太康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道情音乐》(上)(油印本),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编辑办公室,1986年9月.

[3]贾静波,《豫剧文化概述》,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注:周口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knuqn200810)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

猜你喜欢

板式豫剧比较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KD399:便装式窗帘固定架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