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阶段与推进问题研究

2008-03-29李晓莉

中州学刊 2008年2期
关键词: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城镇化

李晓莉

摘 要: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分析我国建国以来城镇化的变化轨迹,正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速度问题,通过模型预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与阶段性目标,并对我国今后城镇化的发展提出应该把握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阶段;增长速度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057—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良好的发展时期。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现阶段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城镇化变化轨迹

我们在图1、图2中系统地列出了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城镇化历程:图1是1952—2006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增长图,图2反映的是每一个五年计划内的年均城镇化水平提高百分点。图3是1952年以来K值变化曲线图,也即城镇人口增长与总人口增长之比值。

由图1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在波动中逐步推进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入一个较高的增长时期。

如果以国家的“五年计划”为着眼点来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则会看到50余年的城镇化历程被分割为五个时期:从图2可以看出,“一五”到“四五”,城镇化的年均增长速度逐步降低,至“四五”达到低谷;“四五”过后到“七五”,城镇化的增长速度又开始复苏;“八五”是个特殊时期,城镇化的年增长率再度下滑;“九五”之后,进入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城镇化再次走上快车道,高速增长了10年时间。

从图3中,我们再对中国当前的城镇化发展阶段进行判断。首先我们看乡村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1995年,我国的乡村人口数量达到86947万人,此后乡村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其次,我们分析K值(城镇人口增长与总人口增长之比)变化。1979年对于我国城镇化进程而言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K值突破0.5,这说明我国的城镇化已经学院讲师。

进入第二阶段即城镇化前期阶段。K值大于0.5,说明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将持续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由于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因此乡村人口的绝对数量仍会继续增加,直到1995年到达峰值。另一个真正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是1996年,这一年,K值开始超过1,这意味着乡村人口的绝对规模开始由上升转为下降(1995年乡村人口达到最高点),总人口的增长全部为城镇人口的增长,城镇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同时,根据诺瑟姆曲线,当城镇化率达到30%时,将会进入城镇化的高速增长阶段。正是1996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超过了30%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拐点。农村人口绝对下降,意味着农村土地的人口压力开始逐步减小,人地矛盾逐渐缓和,农业生产效率开始向高效率转换。同时城镇人口的大规模持续增长可以为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促进城镇的繁荣发展,这又会进一步增加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城镇化开始进入良性循环,真正开始实现高速增长。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如此动态变化,有着种种经济的、制度的复杂原因。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国家推进城镇化,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速度问题

城镇化速度是动态研究城镇化问题的重要内容,但是城镇化率提高过快,势必对城镇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不能单一讲数字,城镇化一定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定要先安排解决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制度、资源等问题,以保障城镇化顺利健康发展。

虽然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程看,城镇化水平的年增长率一般不超过1%。但是如果拥有“后发优势”、工业化迅速发展、经济社会大环境有利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那么城镇化年均增长速度也是可以达到更高水平的。现在的问题是,有没有条件在城镇化速度方面超过发达国家?周一星认为,中国城镇化率年增0.8个百分点是比较合适的,连续几年超过1%也是可行的,但是城镇化水平年增长率多年连续超过1%是有风险的。路大道院士认为今后每年城镇化率增长0.6—0.7个百分点是比较稳妥的,产业有可能支撑,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跟上。但是他同时认为:根据国情、根据人口总量和产业支撑,我们国家是没有条件超过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速度的。因为这些国家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总人口的规模是很小的,而我们现阶段有13亿人口。又由于当时其他国家没有工业化,所以这些国家工业产品都输出到国外。现在我们的发展要求大大超过这些国家当时的速度,但是我们解决一个百分点的就业问题,就业岗位量比他们几个百分点所要求的就业岗位的规模要大好几倍,相应的城镇基础设施、环境容量等压力也非常大。

有学者认为,在2000—2010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年增涨幅可在1.2—1.4个百分点,而在2010—2020年间,此增长率可以上调至1.3—1.5个百分点。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连续、高速的增长是可能的,但是如何把可能变为现实、同时不出现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就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当然,如果剔除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统计口径等问题带来的城镇化率虚高于实际水平的因素(统计数据把数量超过1亿的农民工及其家属计入城镇人口实际是不妥的、虚假的,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成为城镇居民),同时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建设投资、政策与规划指导调控、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城镇工作岗位、城镇住房、城镇化地区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管理、加强法制建设等等问题,我国城镇化率年增长率持续几年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还是可能的。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带动了城镇化发展,城镇化也推动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但超速的城镇化会引发大规模占地、毁地等一系列的问题。毋庸讳言,我国城镇化“超速”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我国城市化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城区扩展过速,打破了城市人口、资源、产业、经济和就业的平衡状态。

城镇化涉及产业的转型,新产业的成长,城乡社会结构的全面调整,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的支撑和大量相关领域的立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必然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渐进过程。而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出现了无序乃至失控的局面,产业和布局混乱,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相当严重。

三、我国城镇化速度与实现城镇化阶段性目标

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持久的变革过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还会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与城镇化相关的一些制度障碍也会随之减弱,城镇化也将实现高速增长。如果我们城镇化的速度过低,那么中国在达到城镇化率50%、初步进入城镇化社会这一阶段将会持续很长时间。根据路大道院士的观点,我们把年增0.6个百分点作为下一步城镇化速度的底线。而根据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城镇化增长率,我们可以把年增0.9%城镇化水平作为现实目标。再将日本、韩国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曾达到的1.2个百分点作为激励目标,最后把城镇化水平年增1.5%作为风险目标,来估计我国实现50%的城镇化水平以及实现65%较为成熟城镇社会目标所需的时间。2006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3.9%。

根据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增长变化轨迹,我们进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拟合我国的城镇化趋势。这里,笔者选择如下公式:

y=ɑebt

式中:t:时间设1978年t=0,1979年t=1,…2006年t=28

y:城镇化水平(%)

ɑ、b为系数

根据拟合结果,ɑ=17.929,b=0.0304,则我国城镇化的预测模型为:

y=17.929e 0.0304t (R2=0.9875)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预测出到2010年(t=32)城镇化率为47.43%,到2012年(t=34)城镇化率为50.40%,2020年(t=42)城镇化水平达到64.28%。

四、我国推进地区城镇化应把握的原则

推进我国地区城镇化进程,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经验,遵循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快速、健康、可持续地推进城镇化。具体而言,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农村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社会经济生活主要由农村和城镇两大生活方式、文化、景观形态构成。城镇化就是要变传统农村社会为现代城镇社会,农村的发展与城镇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实质上包括外延扩张和内涵优化两个过程。所谓“外延扩张”,就是指城镇的数量、规模和地域的扩张;而“内涵优化”则包含3个方面: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内涵优化是指单个特定城镇的内部结构、功能和质量的优化;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内涵优化则是指特定区域内的城镇体系的结构、功能和质量的优化;而从泛义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内涵优化就是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观形态等在非城市地区的渗透、扩展和普及。

2.市场调节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过去的条块分割、由上到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彼此密切协作、合理分工的网络式经济发展模式,统一的市场,顺畅的要素流动逐步形成。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区内合理配置资源、劳动力,分工合作,职能互补,实现区域一体化,在客观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和完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是调控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等等,为城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政策动力。

3.基础设施与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的功能越来越多,城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因而城镇规划的作用以及管理城镇、经营城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城镇规划与管理属于城镇软环境建设的范畴,必须强化城乡规划科学引导作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4.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结合的原则。资源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建设土地布局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镇,与社会经济和谐相适应。而人文环境建设包括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及文化产业、科技教育、卫生事业、文化体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新兴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健康稳步快速推进,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协调各级各类城镇建设的重要保证。只有对目前城镇化发展阶段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估测城镇化合理发展速度,把握城镇化进程中的几个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三位一体,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协调、稳步、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钱纳里.发展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4]刘静玉,王发曾.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开发研究,2004,(6).

[5]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责任编辑:伊 人

猜你喜欢

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城镇化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速度(不包括国内外债务部分)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经济增长速度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对中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趋势性变化的分析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