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序化参赛理论刍议

2008-03-21苗向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2期
关键词:程序化

摘要: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和本质特征,研究通过对程序化参赛的历史溯源、基本内涵、作用、构成要素以及运用要求等核心构件的理论阐释,结合竞技体育实践,对程序化参赛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概括。

关键词:程序化;参赛理论;运动竞赛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256-03

提出和坚持程序化参赛是最近几年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一项实践创新,并已经成为我国许多项目取得大赛成功的经验。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如中国跳水队、乒乓球队、射击队等;落后项目,如中国皮划艇队等。通过认真贯彻程序化参赛策略,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优异运动成绩。部分优秀运动员逢大赛必“败”,固然有技术不过硬、心理素质脆弱的因素,但忽视对比赛各环节的深刻认识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参赛经验表明,一个项目的落后除了训练水平较低的原因以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参赛过程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缺乏对成功参赛科学模式的归纳。进行程序化参赛理论地抽象、概括与总结,不仅可以丰富运动训练学参赛理论体系,同时可以为提高我国2008年奥运会参赛成功率提供理论支持。

1程序化参赛实践溯源

理论源于实践,程序化参赛同样孕育于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对于程序化参赛名称的起源已无从考究。根据现有文献资料,中国射击队是最早提出和实践程序化参赛的我国优秀运动队之一。由于射击项目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在比赛中克服心理波动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将每一环节程序化,按部就班、以我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射击队在比赛前总是要按照要求制定详尽的运动员个性化参赛方案,并在比赛过程中贯彻执行,在各类世界大赛中取得了辉煌战绩。

中国乒乓球队和跳水队是我国传统优势项目运动队中的佼佼者,常胜不衰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系统备战和参赛。乒乓球队和跳水队大赛前的备战认真细致,绝不放过任何的细节,绝不让运动员带着“问号”去参赛。由于善于发挥集体智慧,坚持备战和参赛的系统化、程序化,造就了乒乓球和跳水竞技运动场上永远屹立的“中国长城”。

孟关良/杨文军在雅典奥运上实现了中国水上项目奥运金牌“零”突破,这枚沉甸甸的金牌是众多因素优化融合的结晶。其中重视和强化程序化参赛是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获得了2金4银5铜共11枚奖牌,总数超过了历届。刘鹏在总结我国2006年都灵冬奥会实现历史突破的原因时指出,“重点项目充分借鉴了许多夏季项目的成功经验,切实做到了程序化参赛,使参赛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1],使运动员、教练员对比赛各环节的把握愈加精确,失误率降至了最低限度,是取得突破的原因之一。

大量生动丰富的竞技体育训练竞赛的实践素材要求对参赛的规律和特征进行理论的系统归纳和总结,这既是对我国竞技体育腾飞经验进行提炼的要求,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再创佳绩的使命使然。

2程序化参赛的基本内涵

所谓程,讲的是规章、制度或形式;序,讲的是区分或排列位置。程序是指事物运动的某种次序或过程或环节,含有某种秩序或顺序的意思。[2]程序含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大千世界,不论是自然的运动,社会的运动,还是人类的思维运动,无处不存在着程序。一切竞技体育比赛成功者的表现都在于不断地克服来自自身和外部的干扰或破坏,调适各种程序,使之系统运动趋于一种整体上的和谐完美。

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程序化是对系统复杂要素的逻辑梳理和有序排列的过程。按照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参赛过程的程序化是通过探寻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向参赛状态合理转移的过程而建立的参赛模式,可视为对运动员参赛过程的优化。这种优化不仅为运动员参赛提供了科学管理的模式,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赛前树立自信心、将通过训练而获得的生物学和心理学能力在参赛过程中的动员和激发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在竞技体育比赛中都存在结构明确并具有相对时期稳定性的比赛程序。因此,程序化参赛就是按照运动竞赛中结构明确并具有相对时期稳定性的比赛程序参赛。简言之,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参赛。

程序化参赛的基本内涵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 程序。这是比赛通则、竞赛规则等原则意义上的程序,是制度化的程序。2) 对象。并非针对某些运动员,而是任何运动员的参赛都不能例外。3) 程序的运用带有强制性。推行程序化参赛,是优化参赛过程机制的基础性条件。

3程序化参赛的作用

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会面临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分为结构性问题和非结构性问题。所谓结构性问题,是指那些在参赛过程中发生频率高,信息结构完整,原因清楚明了,以往有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预知性的问题。反之,不符合这些特征的其他问题就是非结构性问题。现代管理科学的观点认为,结构性问题要用程序化方法来解决。科学的参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练员、运动员对参赛各构成环节的科学管理的过程。精细的程序化参赛也许会限制运动员、教练员自由活动的空间,但可以实现对参赛各环节的有效控制。由于当前世界大赛运动员竞技实力差距的细微化,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参赛的失误。这也是部分项目提出“零失误参赛工程”的出发点之一。运动员、教练员的主观作用在参赛过程中应主要表现在对非结构性问题的处理上。通过具体程序保障参赛过程的科学化,强调遵守一定的程序,不随意精简和颠倒,能避免参赛过程的种种失误,避免因不守程序或乱用程序造成参赛失误,可从根本上保证参赛的效率和效益。

因此,程序化参赛的主要作用在于用程序化方法解决和控制结构性问题。如,中国皮划艇队在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备战和参赛全过程进行系统总结后,将程序化参赛的主要作用归结为:1) 通过程序化方案的制定可以使参赛群体包括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形成共识,从而形成强大的心理氛围;2) 程序化参赛可以避免运动员因大赛的紧张造成过度紧张而忘却某些重要参赛环节;3) 程序化参赛可以使不同的角色各归其位,使比赛的现场忙而不乱;4) 程序化参赛可以为运动员发挥比赛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3]

综上所述,程序化参赛的主要作用包括两个内容:1) 程序化参赛可以增加参赛系统各要素的有序程度,形成参赛的有序状态和结构。2) 程序化参赛可以使运动员排除其他干扰,使身心凝聚在比赛过程,达到预定目标。具体来讲,程序化参赛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等多种因素的有序安排和实施,为运动员提供脉络清晰的操作路径,为运动员尽可能表现出自己应有的竞技能力提供客观保证,并将比赛过程中的失误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4程序化参赛的构成要素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L.V.贝塔朗菲(L.V.Bertalanfly)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4]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对象。程序化参赛系统可视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参赛要素所构成的集合。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对象。运动员参赛过程包括众多的确定和不确定性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往往错综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了竞技体育比赛的独特魅力。

程序化参赛主要包括参赛指导思想、参赛目标、具体参赛步骤(方案)、参赛反馈等要素。参赛指导思想是指导参赛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其他程序化参赛要素的理论基础,是参赛的基本理念,是对整个参赛过程的顶层设计。参赛指导思想必须能够反映竞赛实践,并能够指导竞赛实践。参赛指导思想是程序化参赛的核心,是制定科学参赛目标和具体参赛方案的前提和保障。参赛目标是参赛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参赛目标可为运动员参赛树立明确的坐标点,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目的明确。具体参赛方案是对参赛过程制定的具体计划。它既是参赛指导思想的活化过程,又是参赛目标的实现过程。参赛反馈是对参赛过程的赛中和赛后总结与反思。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问题的重要一环。

从要素间的交织联系看,参赛指导思想是对整个参赛全过程的完整筹划;参赛目标是对参赛任务的明确化;具体参赛方案是对参赛指导思想和参赛任务的具体化,是实现参赛目标的关键环节。参赛反馈是对程序化参赛过程的及时校正。上述四个环节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整的结构层次齐全的参赛系统。

5制定程序化参赛方案的基本要求

5.1科学性——程序设置符合比赛客观规律参赛程序化在表面上强调的似乎是一种形式(程序),但它的目的在于运用程序中的机制,帮助实现参赛既定目标的科学化。只有程序设置科学,才能保证实现最后的最佳结果。所谓参赛程序的科学化,就是要求参赛程序的设置符合比赛客观实际的规律性,运动员按此参赛能够符合比赛客观实际的要求,促进参赛各环节向着有序高效的目标发展,取得最优的参赛效益。具体要做到:1) 时间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2) 空间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统一;3) 心理准备充分性和战术安排灵活性的统一;4) 体能动员最大化和情绪调节最佳化的统一;5) 方法操作具体化与个性化的统一等。[3]

5.2相对的稳定性——科学提炼和确定结构性问题与环节并使之相对稳定由于比赛程序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特性,程序化参赛方案也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参赛方案的相对稳定性来源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准确的赛前筹划与预测分析,是对比赛全局的深刻洞察和比赛过程的判断与决策。尽管复杂多变的参赛过程可能会导致出现必须改变预定参赛方案部分内容的局面,但尽可能保持参赛方案的相对稳定性是对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赛水平的检验和考验。

程序化参赛是对参赛过程中的结构化和有规律可循的环节预先形成的应对方案。在此意义上,程序化参赛的本质属于一种模仿先例的参赛方案,它的形成来自于被人熟知和被过去的实践证明是正确有效的基本模式。所以,制定程序化参赛方案的关键在于提炼和确定参赛过程中的结构化问题与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临场应对备择方案,减少结构化环节对运动员参赛的负干扰,使其转化为对运动员临场状态调整的积极因素。

5.3可操作性——内容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程序的最大特点在于实际运用,而能否实际运用取决于它的可操作性。部分运动员赛前制定的参赛方案之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制定的程序太原则化、概念化,缺乏可操作性,等于没有程序。因此,制定程序化参赛方案一定要做到具体明确,切忌大而化之。

所谓内容突出是指要抓住运动员参赛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并制定针对性预案,避免求全贪大。过多、过细的程序化方法会令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无所适从,而忽视关键性环节。所谓简洁明了是指方案要简单易行,避免晦涩繁冗。复杂、冗长的参赛方案会令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产生遗忘,造成环节失误。中国跳水队在雅典奥运会女子3米板双人决赛前为郭晶晶和吴敏霞制定的参赛方案简练实效(表1),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切实的可行性,体现了重点突出、简洁明了的特色。

5.4民主性——方案制定决策机制的民主化程序化参赛作为参赛平台,它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参赛的运作和竞赛结果,所以,参赛程序的制定要通过科学、民主的渠道和机制进行,以确保其科学性和适用性。在参赛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等的感性经验、理性思维与创造能力,其中要特别注意发挥运动员主体的积极作用,增强其对参赛方案的信任感,并转化为运动员参赛行动的内驱力,从而提高方案的执行力和运行效率,实现参赛目标效益的最优化。

6结语

程序化参赛理论与实践是最近几年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一项实践突破。雅典奥运会中国跳水队、射击队、皮划艇队等通过建立和实施参赛程序化系统收到了巨大的成效。

毋庸讳言,重训练、轻参赛,大赛成绩不如小赛成绩,比赛成绩不如训练成绩,训练过程脱离比赛实际等现象在我国竞技体育实践中还大有所在,练为战的思想并未在一些竞技项目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得到坚决贯彻。因此,研究专项参赛规律,提高大赛系统设计能力,研究制定项目成功参赛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从实战出发,“以战为核心”的思想还要在今后的备战过程中大力弘扬。

由于竞技体育竞赛过程的不确定性,在运动员参赛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非结构化因素。而此类问题需要运动员及教练员具有高超的非程序化决策机智。非程序化决策的优劣是运动员及教练员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实时体现,也是衡量一名运动员和教练员是否具备一流水准的重要标尺。应该看到,对于程序化参赛的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竞技体育比赛中的大量实践案例还有待于进行理论抽象和概括,还需要更多的专家涉猎该研究领域,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程序化参赛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鹏.在第20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结大会上的讲话[R]. http://www.sport.gov.cn/.2006-03-10.

[2] 赵振宇. 程序化:有效管理的重要前提[J].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学报,2004(1):24.

[3] 中国皮划艇协会.中国皮划艇队白皮书[R].2005.

[4] 许国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5] 周继红.双人跳水比赛制胜因素解析及中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实践[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池建,苗向军.备战2008年奥运会我国奥运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备战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8):1-4.

[7] 罗锐韧,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0.

[8]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9] F-泰勒著,蔡上国译.科学管理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

[10] [美]赫伯特一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11] 杨桦.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12]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3] 列·巴·马特维也夫著,姚颂平译.竞技运动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4] 普拉托诺夫(前苏联,现乌克兰).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4.

[15]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5.

[16] 刘建军.领导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7] 贺善侃,黄德良主编.现代行政决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18] 朱建华.一把手避免决策失误的要诀[J].领导科学,1996,(7):1.

[19] 余维,高寿.决策要重视多方案选择[J].领导科学,2000,(12):1.

[20]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1] [日]谷口安平程序公正[A].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376.

[22] 韩强.程序民主论[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34.

[23] 陈瑞华.走向综合性程序价值理论——贝勒斯程序正义理论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9 ,(6): 35-37.

[24] 刘李胜.决策认识论导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

[25] 陈益升,等.决策与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26] 刘熙瑞,等.现代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7] 官鸣.管理哲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

[28] 郭德淳.管理的软科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29] 贺仲雄,等.决策科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30] 朱熟基.管理现代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0.

[31] 苏旭东.孙子兵法与现代竞技体育谋略[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程序化
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
程序化操作在调度运行中的应用
浅议程序化审核在防范企业合同法律风险中的应用
论人事管理程序化
医院物资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