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分析

2008-03-20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2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评价

何 汶

摘要: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不仅是期刊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期刊社会功能实现程度的一个检验。学术期刊的学术辐射力和市场占有率不仅是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术期刊在科研活动、知识加工、知识传播和社会服务中功能和价值的共同体现。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进行深层次分析,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学术地位及其国际影响。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辐射力;市场有效容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2-0085-05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及国际间学术交流的进一步深化,作为知识传播和成果报道主要载体的学术期刊的作用正得到日益充分的展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所学校,其学术水平均可通过期刊的状况得到体现,因而,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学术期刊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其结果微观上会影响办刊思想以及科研人员的投稿取向,宏观上会对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与交流产生重大影响。毫无疑问,对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十分必要。

一、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综述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的学术期刊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数量大幅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种,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得到越来越全面的发挥。与此同时,对学术期刊的评价也经历了从政府主导的行业评比到今天用科学的指标评价的发展历程。

(一)科技期刊评价

1992年,国家科委正式出台的《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是代表国家提出的科技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在比较成熟的行业评价标准基础上,第一次由政府发布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从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四个方面对科技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政治质量代表了政府对媒体社会责任的统一要求;学术质量或技术质量通常称为期刊的内在质量,反映期刊的行业功能;编辑质量是编辑人员对于期刊所做工作的评价,附属于内在质量;出版质量则是外观质量,通常认为与经费的投入有直接的关系。

《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一直沿用到1997年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

1999年,作为期刊界惟一政府奖的“国家期刊奖”评选揭晓,该奖自设立以来,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科技期刊评价标准以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评价标准为基础,同时继承了1999年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价标准的科学合理部分,并紧密结合科技期刊的实际情况,以及考虑便于操作的原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一级指标仍然是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但在学术质量的二级指标里增加了他引率、报道时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指标。这些变化体现了国家对期刊一些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除了上述由政府开展的期刊评价活动外,一些科研院所也开展了科技期刊的评价研究工作。2000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建立了“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委员会联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课题组,开展了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了“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两个系列(静态评价指标系列和动态评价指标系列)、二项水平(编辑出版水平和学术水平)、三个层次和18项评价指标,其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2000年12月的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评比。

此外,对于科技期刊的评价研究,众多研究者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刘东维等人按照评价指标的外延和内涵给出了科技期刊评价的科学计量指标体系;刘长明等人在分析科技期刊的性质和评估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期刊标准与评估指标体系;郭秀娥提出了期刊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从“软”、“硬”评价指标人手,着重分析了学术质量的评估要素;邓清燕在征询了国家科技部与期刊界专业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引入科学计量学指标,建立了新的科技期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这些评价体系与国际期刊的评价在方法和理论上一致。为中国科技期刊从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的转变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这一阶段的评价已经开始了由“标准规范主导型”向“内在质量主导型”的转变。

(二)社科期刊评价

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和国情的原因,中国的社会科学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而建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国外的社会科学。针对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特殊性,国家新闻出版署在1995年颁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和《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这无疑成为当时评价社科类期刊的主要法定依据和评价标准。两年后的1997年底,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的指导与组织下,开展了首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工作,并于1998年初公布;在1999年底举办第二届评价工作的同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技部共同评出了“国家期刊奖”。这些评价体系与上述科技期刊质量评估体系一样,也是从政治质量、编辑质量、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四个方面对社科期刊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对社科期刊的评价,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李正元提出了构建社科期刊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李林平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社科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问题;徐建华对建立中文社科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提出了建议。这些研究在分析中国期刊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科期刊评价体系的一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案以及评价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等,基本上局限于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的定量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三)现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以上期刊评价体系对促进社会各界重视学术期刊发展、引导学术期刊自身的标准化、规范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第一,没有考虑专业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会导致相关指标在比较时不公平而不具有可比性;第二,这种期刊评价方法本质上是对编辑工作的评价,属于行业评价,而不是对期刊的评价,即社会评价,这二者有着不一致的地方。评价期刊的目的就是选出优秀期刊,但这样评出的好期刊未必就是读者心目中的好期刊。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按照这一评价体系,优秀期刊应该是无差错期刊。但是一本无差错期刊,内容上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市场占有率可能不高,这又如何体现其优秀呢?期刊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社会性,期刊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必须将行业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从行业评价转为社会评价。

目前,对以上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体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中又衍生出许多不同指标及权重的综合评价体系。在不同的时期,这些指标的权重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就加

大了学术质量的比重。此消彼长,反映了学术期刊的发展。以及对期刊认识的深化。这些目前仍在应用的评价体系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本质上都是对期刊本身内在质量的评价,而不是对期刊的全面评价。尤其是在反映期刊社会功能的实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科技进步——期刊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本质属性方面,仍有缺陷。

二、期刊影响力对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的意义

(一)社会性是学术期刊最本质的属性

首先,学术期刊起源于学术信息的社会化交流的需要。在18世纪,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科学研究已不能仅靠个人完成,同行之间的交流成为提高研究水平、确认研究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途径,由此而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学会和学术期刊。没有信息传播的社会化需要,就不会有学术期刊的产生。其次,学术期刊存在的价值在于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学术期刊必须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通过科学内容达到传播科学知识、实现信息交流、促进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的结合,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原动力。无法想象,如果不能承载这一社会功能和责任,学术期刊存在的意义何在。第三,学术期刊的发展在于社会期望和办刊目标的一致。学术期刊能否实现其社会功能以及实现的程度,是衡量期刊质量的重要的或惟一的指标。学术期刊必须面向读者办刊,按照社会的要求,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通过社会的认可,获得自己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将办刊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由此可见,社会性既是期刊存在的基础,也是期刊发展的源泉。对期刊的评价,离不开社会的参与。

从信息学的观点看,学术期刊应当是信息传播中的“栈”。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建立信源和用户之间信息传递的代理关系,促进信息流通,尽量消除信息传递中的各种障碍,如语义失真、语义改变、语用改变等,并努力使知识能够增值。在这里,尽管通过编辑的工作,如论文评价、标准化、规范化等,能够阻止冗余信息的传播,并使正确的和优良的知识显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的增值,但在其传递的全部知识中,这毕竟不是主体,真正的主体仍然是由信源发出的原生知识。因此,建立信源和用户之间的链接是期刊的主要功能,对期刊的综合评价应强化这一点。

(二)学术期刊影响力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传统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核心是评价期刊的质量。虽然在具体体现这一指标时会针对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权值调节,但本质上都是对期刊本身的评价。这里的“期刊质量”概念,体现了评价主体与期刊的关系,代表了评价主体对期刊的认识和要求。由于政府与期刊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政府对期刊的要求首要的是服从管理、体现政府意图、贯彻政府政策,因此评价指标中不可避免地带上这样的烙印。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学术期刊评价活动中,当政府考虑的角度与社会期望并不完全一致时,将导致平价体系出现偏差。例如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期刊的管理,而社会关注的则是期刊功能的发挥,这种不一致有时会导致一些优秀期刊在社会上并没有产生应该具有的作用和影响,而很多能为相关领域读者提供可靠服务、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期刊却未必能进入优秀期刊的行列。这显然并不合理,必然影响学术期刊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动摇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学术期刊肩负着为国民经济服务、促进科学进步的社会职责,随着办刊目标社会化观念的不断深入,引入社会化评价对期刊来说是十分自然的事。我们使用学术期刊影响力这一概念来表征学术期刊社会功能的实现以及实现程度。第一,学术期刊影响力反映了该期刊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及国际影响。这种影响力一旦作用于社会,带来的不仅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促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科学研究的发展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学术期刊影响力是直接对期刊功能的评价,相对于期刊质量的概念,更能反映期刊的本质和社会需要。对于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期刊,也比较容易建立相对一致的比较关系。第三,学术期刊影响力体现了社会对相关期刊的接受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第四,学术期刊影响力是期刊品牌的主要构成因素,而品牌的建立和竞争是加入WTO后中国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引进学术期刊影响力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反映了期刊发展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办刊目标和评价目标是统一的。因此,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影响力对学术期刊进行社会定位,是学术期刊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期刊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的实现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学术期刊评价是运用指标体系对其所表达的信息的状态进行的程度性评价。对于确定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客观上都存在着一组能够准确、可靠、简洁地描述它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择是建立评价体系最重要的环节,主要依据评价指标与评价目的之间的密切关系,由信息秩决定。当信息秩大于指标的维数时,表明指标对评价对象的描述并不完整;当信息秩小于指标的维数时,则可能指标中存在着相关现象,指标不够简洁。显然,科学评价工作必须要在信息秩为满秩的情况下进行,也就是掌握的信息量必须在维数上与被评对象的信息空间的维数相等,否则,评价工作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状态。在同一评价体系中,不同指标会有重要程度上的差别,通常通过权重系数来体现。显然,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应该集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

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要立足于对学术期刊本质的认识,必须建立科学的期刊评价体系。期刊是什么?其功能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其功能?只有对这些概念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建立科学的、行业评价与社会评价一致的评价体系。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前已论及,学术期刊是传播科学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其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是期刊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本质上是对其社会功能和作用的程度性反映。在这里,笔者引进学术辐射力和市场占有率两个主要指标,从而有效构建以社会功能为主导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体系。

学术辐射力表征学术期刊在信息传播链中知识的有效代理,同时也反映了学术期刊对科研活动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体现了学术期刊与科研活动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总被引频次(指从期刊创刊至今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即年指标(某种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与该刊在当年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和基金产文率(该指标为期刊中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论文与论文总数之比)等主要指标综合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

总被引频次说明了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期刊所发论文的原创性以及期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即

年指标体现了期刊论文被用户利用的速度或时差,该指标比影响因子更能表征期刊学术辐射力和学术成果扩散的速度;基金产文率可在总体上衡量期刊稿件质量的高低,是反映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利用这些综合评价指标值,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度转化等方法,确定各学科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标的权重值,最终得出每一个期刊的学术辐射力综合指标排序值。期刊的学术辐射力是对期刊“质”的评价,体现了学术期刊在传承学术、促进科技进步中的作用。这是期刊作为信息载体核心竞争力和谋求持续发展的基础。

市场占有率表征学术期刊对用户的作用,是体现期刊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相对于体现学术期刊内在质量的学术辐射力而言,市场占有率则主要体现了学术期刊的外部——市场化程度。市场占有的份额既是一种无形资产的体现,也是一种品牌的延伸。与其他类型的消费相比,学术期刊的消费不具备绝对的排他性,而可能是在同一领域选择多种期刊(尤其是公用订户),所以其市场占有率难以有权威机构统一发布的排行榜。同时因为各学科领域大小相差十分悬殊,读者面差异巨大,所以也难以用绝对发行量作为惟一的评价子指标。因此,在选用市场占有率作为评价指标时,必须清楚学术期刊这种特殊的商品,其市场占有率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冰箱为例,冰箱制造商可以通过冰箱生产流水号十分精确地测算冰箱占有的市场容量份额及其销售的价值(销售额)份额。而期刊的消费由于不具备绝对的排他性,因此期刊的市场占有率就不是简单的发行量比率问题,其比较的基础应该是同学科领域的同类期刊,除此以外是不具备可比性的。例如学术类期刊与消遣类杂志不具有可比性,同时学术类期刊与科普类期刊也不具有可比性。只有对学术期刊市场占有率进行准确界定,才能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进行科学的评价。

笔者用市场有效容量表示学术期刊的市场占有率,它等于某刊当年实际发行量与本学科领域同类期刊当年发行总量的比值。该指标能相对客观地评价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在相关领域的实际份额。是对期刊“量”的评价。这是一个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的发行量相比,容易建立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型期刊的可比关系。

笔者认为,引进学术辐射力和市场占有率等子指标,构建以社会功能为主导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体系,可以更科学地对期刊进行评价。因为每一种期刊都要实现它的社会功能,它们面对的是同一个市场,都必须接受社会的检验。只有在这个层次上,才能建立统一的比较尺度。

(三)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评价体系在对期刊进行评价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例如,评价学术期刊的学术辐射力,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影响因子这一子指标。但是影响因子本身有其缺陷。不同学科之间的引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同一学科,由于所处领域或子学科的不同,引用情况差别也很大。同样,对一些新期刊,在头几年内的影响因子为零,但这并不表示期刊水平就不高。对此,有些学者提出不同学科要区别对待,影响因子的统计时间也不能都是两年,而应该根据各学科的“最佳引用期”和学科半衰期来定;同一学科的不同领域或子学科,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以同一统计时间来确定不同学科的影响因子,搞一刀切,有失公平。

被引频次也是近年来用得较多的一个指标,这中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对自引率的处理。很多时候。对自引率采取排斥的做法。有些期刊为了提高本刊的影响因子和知名度,要求其作者必须引用本刊的论文。由此导致了不正当的引用行为,使得该指标在评价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客观性。对这种虚假成分,总被引频次中应予剔除。但是,自引率反映的是科研活动中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科学文献之间的相互联系。因而自引是不可避免的。如一些学术水平很高的期刊,一直站在学科的前沿,其引用本刊的学术成果以及将本刊以往的成果作为进一步发展的背景是必然的。另外,如果某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极少,反映出的自引率也一定不会低。因此本文主张,应该区别对待。

还有一个问题是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数指标。这是随着中国科学评价与国际接轨引起的,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强化。但是,这个指标作为统一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子指标,有失公允。例如,SCI收录的“核心”领域是基础学科。这是否意味着除此之外,就没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呢?又因为所有的国际著名检索系统都是商业性质的,它的主要客户分布在英语地区,所以均强调英文文献的收录。这对中国学术界和中文期刊显失公平。应该承认,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文献具有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也不能否定没有被其收录的文献的价值和水平。三大检索系统中,有些指标是不适合对某些国家和地区进行评价的。另外,中国的学术期刊分类已经决定了期刊的办刊模式和方向,国际检索指标不可能适用所有类型的期刊,如果一概而论并不可取。

综上所述,学术期刊影响力建立在对期刊功能的评价基础上,相对目前沿用的建立在期刊内在质量基础上的评价体系,更能体现办刊方向和社会期望的一致性。综合评价的重点是评价指标的确定,选用学术辐射力和市场占有率作为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主要指标,不仅为期刊的社会化打下基础,而且反映了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评价体系,有利于学术期刊的创新和内涵发展,有利于形成品牌和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有利于编辑的现代化,而这正是中国学术期刊扩大社会影响、实现国际化所必需的。

(责任编辑彭建国)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评价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