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城乡统筹的途径和对策

2008-03-20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城乡统筹对策

邓 涛

摘 要:在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其进一步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方面的作用,在政策引导、宽松发展环境、鼓励创新等方面强化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城乡统筹;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2-0017-05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private economy accelerating Chongqing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DENG Tao

(Chongq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Chongqing 400020,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hongqing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private economy needs to be further expanded and enhanced in order to play its role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such as peasant-worker employment and social insurance,and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by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consolidated in policies and governmental services of innovation incentives for the private economy.

Key words:private economy;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经过直辖十年来的发展,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以及“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的确立,将为新阶段重庆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在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中,重庆的非公有制经济也进一步发挥其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减少农村人口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重庆非公有制经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其基本目的是要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在中西部探索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为全国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示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质量,提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二是如何打破阻碍农民工身份转变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减少农村人口;三是如何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庆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在以上方面发挥出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1.推动了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过直辖十年的发展,重庆市非公有制企业经过了从经营管理家族化、产业规模分散化、涉及行业传统化、市场领域狭小化,逐步转变为经营管理现代化、产业规模集群化、涉及行业密集化、市场领域国际化。伴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运营效率的不断提升,重庆非公有制经济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截至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 851亿元,是1996年296亿元的5.25倍(见表1);占全市GDP比重也从1996年的24.93%提高到53.1 %。重庆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7%。在1996年到2006年全市累计完成的11 555.4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6 028.69亿元,年均增长29.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17%。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交税金以年均22.6%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实交税金200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也从1996年的31.78%提高到49.5 %。

2.成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既有城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又有农村的非公有制经济,如直辖以来,全市98%以上的乡镇企业改制成了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直辖1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为从业人员提供的劳动报酬总额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2006年达到660 亿元,比1996年增加534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从1996年的3 725元提高到10 900元。在农村,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858.2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15.5万人,乡镇企业支付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达到280.9亿元,占当年全市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的37.4%(见表2)。

3.解决了大量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是现阶段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非公有制经济包含农业、工业、建筑、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和现代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改善了社会就业结构,成为全市吸纳农民工的主渠道。直辖以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以年均6.03%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7万个。2006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员有605.7万人,比1996年增加268.43万人,占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73.15%,比1996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表3)。

4.推进了全市的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同样也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既为非公有制企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反哺社会、实践先富带后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也为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机遇。无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上、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在破解农民增收的难题上,非公有制企业都大有可为。如农民的增收渠道之一是采用龙头牵动增收。目前在农民独立闯市场的能力还相对脆弱的情况下,通过龙头企业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农民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形成“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有区县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0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4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家,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13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29.6%,产业化对产地农民的增收贡献率达到42%。

二、重庆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途径

1.进一步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提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

一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培育一批有专利技术、专利产品、特殊技术开发能力以及高新技术的科技型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能力。建立并完善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担保基金和社会风险投资,为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二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通过参股、租赁、兼并等形式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发展,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实行社会化生产方式,克服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作坊、家庭式的小生产方式的不足;有利于筹集资金,增强资本实力;有利于采取现代高科技,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有利于产品更新换代和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三是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能力。各级政府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参与非公有制企业的调整,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档次。对于重庆的非公有制企业而言,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高瞻远瞩,从长远利益出发,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增强自身实力,以此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四是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借船出海”和主动出击,非公有制企业可以从中低档加工制造环节开始,接受国外企业委托加工,从事贴牌生产;在有了一定生产经营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出击,从事直接出口。充分利用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产品成本低的优势,不断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

2.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岗位问题和必须的社会保障问题。即通过相关产业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此带动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非公有制企业还要同政府一起,推进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以适应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提升。此外,政府要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能,切实使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得以清除。劳动力的配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效应,敦促非公有制企业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而解决农民工“转移得出”和“留得住”,使农民工实现从“就业地转移”到“居住地转移”的过渡。

3.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乡镇的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一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要立足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产品转化增殖、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作用,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围绕做强做大主导产业、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及提升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协调好产业化链条中各利益体的关系,实现利益体各方的共赢。

二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挖掘和发挥生态旅游休闲资源的潜力和优势。通过建立农业生态园、采摘园、农艺园、民俗村、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农家乐”方式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带的建设,把新农村的发展与新兴休闲产业结合,带动新农村的发展。

三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向农村延伸服务,大力发展现代农村商贸物流服务业,建立健全为“三农”服务的各类专业化、综合化和一体化的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新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到劳务经济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农村劳动力的资源配置,转移就业后的农村劳动力将其收益反哺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重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政策引导,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城乡统筹生力军的作用

按照“一圈两翼”新的发展格局和“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全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南、渝东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引导发展具有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产品,突出本区域的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在“一小时经济圈”,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和摩托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建筑建材、房地产、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鼓励和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生态环保产业、服饰业、物流业、旅游业、咨询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推进都市工业园(楼宇)的建设。渝东南和渝东北的非公有制企业,要立足本地的资源特色,大力实施能源开发、绿色生态资源开发和旅游资源开发。

2.进一步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切实解决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挥统筹城乡作用的瓶颈

进一步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要性,努力为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服务环境、融资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政策环境上,继续坚持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垄断行业和领域、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社会事业领域、金融服务业领域等,通过不断扩大产业和领域范围,使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实现多种产业的发展。

在法制环境上,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切实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消除市场障碍,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进一步健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依法管理和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真正使非公有制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在服务环境上,进一步贯彻落实“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理念,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便利、宽松、透明、公正、高效的服务环境。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建立完善以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内容的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服务,鼓励和支持相关机构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

在融资环境上,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和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信贷担保体系。拓展各种融资渠道,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将民间资金转为投资,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各种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

在社会环境上,进一步宣传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宣传和表彰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3.以创新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的自身素质,强化其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实施创新工程,强化内功,增强发展后劲。一是理念创新。非公有制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创新发展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品牌化和标准化,培养自主产权,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跃上新的更高档次。二是科技创新。要通过基础性、集群性的创新来提高生产率,开发新产品;积极参与各类工程研发中心建设,不断强化企业创新孵化工作;加大“产学研技术合作”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三是文化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规范企业行为,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强化企业的“效益、责任、诚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是制度创新。着力完善产权结构和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通过激励机制和人才机制创新,以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创造员工发挥作用的平台。五是管理创新。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管理水平,加大传统管理方式的改造,建立面向竞争、面向客户的管理模式,通过大力引进现代管理技术和装备,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构建现代化的企业。

(编辑:弘 流;校对:段文娟)

猜你喜欢

非公有制经济城乡统筹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层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
检察机关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