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

2008-03-20王崇举

关键词:产业布局

王崇举

摘 要:成渝经济区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发展质量及速度必将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成渝两地不但要发挥各自工业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更要通过区域间的产业协同推动成渝经济区的集约发展:要利用成渝经济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相关性强的特点,重点发展“2+9+5”的产业集群;重点产业发展时要注意新产品的研发和区域内的互补;将产业布局和发展与城乡统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又要加强两省市各级政府的规划、引导、激励和协调,还要尽可能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兄弟省市政府和企业的进入、媒体的造势和全民的自觉投入与参与。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集约发展;产业布局;重点产业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F12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2-0001-05

Ideas on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WANG Chong-ju

(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as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of future Chinas economy,has been focused by the world for its quality and rate of development. Chengdu and Chongqing should not only utilize the advantages of relatively good industrial basis but also push forward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is Zone by 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regions. The feature of strong relativity between related leading industries and pillar industries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should be used to develop 2+9+5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and industrially supporting each other in this region should be noticed when developing important industries.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should integrate industrial deployment into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not only sufficiently search for and utilize self-law of market economy but also consolidate the plan,guidance,incentive and cooperation of each level governments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make efforts to get support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o attract the participation from governments,enterprises,media and the people from other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Key words: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industrial collaboration;intensive development;industrial deployment;important industries

一、成渝经济区在川渝和西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按照川渝两省市党政协商的初步结果,成渝经济合作区包括四川省紧密联系成、渝两市的1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成都)和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其中区17个、县6个)。

据2005年年底的数据,四川的14个行政单位国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为全省面积的28.66%;常住人口7 107.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2.24%;国内生产总值6 436.53亿元,占全省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4.5%。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为全市面积的34.8%;常住人口1 66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9.4%;国内生产总值2 395亿元,占全市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8%。

四川和重庆均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大省(市),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居西部地区第一,列入成渝经济区的14个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 056元,较全省平均略低;其三次产业均发育较好,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9.0∶42.3∶38.8,与全省三次产业比重基本相同(四川省三次产业比重为18.6∶43.7∶37.7)。重庆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四川省,其“一小时经济圈”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 300元,为全市平均的131%;“一小时经济圈” 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0.9∶44.9∶44.2,与全市平均相比结构明显偏优(重庆市的三次产业比重为15.1∶41.0∶43.9)。

可见,成渝经济区以川渝两省市30%的国土面积、76.7%的人口,创造了两省市75.4%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对川渝两省市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举足轻重的核心发展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少有以这样少的国土面积、集中如此多的人口和生产力,产出如此大比重的生产总值的经济区域。

二、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优势

成渝经济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达,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最理想、最重要的区域。但由于地形、土质、气候和种植养殖习惯的差异,成渝经济区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产出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成渝经济区内除天然气蕴藏量位居全国前列外,还有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储量较丰,加上周边地区(主要是云贵高原和攀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适合资源加工业和后续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

由于历史积淀、解放初期的产业布局、“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后的招商引资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渝经济区已成为我国十分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成渝经济区四川省内区域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有8户,该区域的产业及其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该区域工业集中度颇高,全省7 61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成都、德阳、绵阳、自贡、乐山5市的占57%;工业增加值(1 046.2亿元)、销售收入(2 998.6亿元)、利润总额(173.2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1.4%、50.6%、53.6%。该区域第三产业在四川省最为发达,仅成都、绵阳、德阳三市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 447亿元,占全省的48.5%,会展业(直接产值8亿元、间接产值70亿元)、餐饮业(实现销售额545.6亿元,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率为20.4%)、旅游业、金融业、交通物流是本区域在四川,乃至西部均有明显特色和相当优势的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成都、绵阳,总产值314.79亿元、占全省的5.1%,主要产品有电视机、芯片、通讯设备、软件开发等;

(2)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德阳、成都、自贡、泸州、眉山、资阳,总产值1 087.33亿元、占全省的17.6%,主要产品有发电设备(年产量世界第一)、中型轿车、铁路机车、车辆、金属轧制设备、机床及锻压设备、起重设备及输送机械、化工设备及分离机械等;

(3)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自贡、宜宾、成都、泸州、乐山,总产值779.69亿元、占全省的12.6%,主要产品有化肥、农药、硫酸、烧碱、塑料、橡胶及制品等;

(4)医药工业,主要分布在成都、乐山、泸州,总产值179.32亿元、占全省的2.9%,其中中成药产量9.79万吨(居全国第一),10亿元企业有2户,4户企业进全国中药50强;

(5)材料工业,主要分布在成都、内江、达州,总产值895.96亿元、占全省的14.5%,主要产品有建筑钢材、重轨、无缝钢管等;

(6)轻纺食品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0%),主要分布在泸州、宜宾、遂宁、南充、内江、成都,总产值1 215亿元、占全省的19.7%,主要产品有酒、卷烟、肉制品、家具、其他粮食制品等。

图1 四川省工业及其分布情况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2006年年末的乡村人口1 204.0万人,占全市比重为49.8%,常用耕地面积也约占全市一半。该区域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7.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57.6%;粮食单产284公斤/亩,比全市高出每亩41公斤;按乡村人口计算的人均肉产量92公斤,高出全市平均19公斤。2006年,该区域农业商品产值占全市比重高达61.1%,蔬菜园艺作物产值占全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全市平均高6.4个百分点;特色农产品,如茶叶、兔、奶等占全市比重均在70%以上。该区域按农业从业人员计算的劳均产值达10 239元/人,比全市平均高1 647元/人。该区域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农村二、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乡镇企业增加值715.6亿元,占全市农村乡镇企业增加值的83.3%,开始具备城乡融合、功能多样、效率提高的现代农业特征。

“一小时经济圈”是重庆工业分布最密集,工业中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特征最明显,工业经济效益最好的区域。该区域具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如图2所示)。

(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汽车、摩托车、船舶、火车车体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新区、渝北区、巴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双桥区、綦江县、璧山县、北碚区、大渡口区、南岸区、江北区(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382家几乎全部集中在该区域),生产几乎所有规格的载人汽车、载货汽车、摩托车、特种车,2005年该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7.66亿元,占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19.2%;

(2)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及天然气加工和医药工业,主要分布在长寿、涪陵、万盛、綦江、巴南,主要产品有醋酸、甲醇、乙醇、煤和盐化工、化肥、农药、化学药、中成药等,工业增加值67.6亿元、占全市比重9.4%;

(3)综合性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北碚、北部新区、九龙坡、江津、南岸、巴南、江北,主要产品有通用及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仪器仪表、变压器、内燃机、齿轮箱、机床、成套机械、通用机械等,工业增加值62.3亿元、占全市比重8.7%;

(4)材料加工工业,主要分布在长寿、九龙坡、涪陵、江津、合川、永川、万盛、大渡口、大足,主要产品有黑色金属冶压、有色金属冶压、非金属矿物制品、铝及铝材、钢材、玻璃及玻纤、建筑陶瓷与卫生陶瓷、水泥、镁合金、硅产品等,工业增加值76.6亿元、占全市比重10.7%;

(5)轻纺食品产业,主要分布在涪陵、渝北、巴南、南岸、沙坪坝、璧山、铜梁、荣昌、合川、江津、南川、永川、潼南等,主要产品有纺织服装、皮革及制品、肉类加工、烟叶、榨菜及酱腌菜、水果等,工业增加值57.4亿元、占全市比重8.0%;

(6)高新技术产业(含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创意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型通讯元器件产业),主要分布在九龙坡、沙坪坝、南岸、北部新区、涪陵。

图2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工业及其分布情况

成渝经济区内的若干区(市)、县是我国常规兵器和舰、船、航空器以及军民两用多种设备、设施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已形成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邮政电信枢纽、西部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和集装箱码头、各种交通工具可交互使用的快捷灵活的物流基地和交通运输枢纽,该区域核心区和成都市共同形成西部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商贸流通中心、产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会展中心和餐饮休闲中心,该区域也是重庆和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过境地。

三、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集约发展的几点建议

1.利用成渝经济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相关性强的特点,重点发展“2+9+5”产业集群。在该区域,应重点发展包括都市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工业、能源生产和耗能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工业,商贸、物流、金融、餐饮、旅游的“2+9+5”产业集群。

2.每个重点产业在发展时,要注意新产品的研发和区域内(尤其是川渝两省市间)的互补。例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要开发新能源汽车、大型飞机、特种船舶和轻轨车辆,并尽可能在区内组织配套;化学工业则应利用盆地内新的天然气发掘和新的进区油气管道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石油化工产品链;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则可依托两省、市引资新建的集成芯片生产基地以及新的通讯及软件产品开发,延伸产品链,扩大精细化下游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商贸、物流、金融和旅游产业,则需更多地研究和考虑打通川渝两省、市之间的障碍和瓶颈,互通、互用、互利,在这个过程中将成渝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做实、做大、做强。

3.充分利用中央赋予成渝两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试验改革的历史机遇,将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与城乡统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积极促使成渝经济区内外尽可能多的农民工进城镇务工并转化为城镇居民,加快成渝经济区的城镇化建设;二要鼓励城市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带产品向农村流动,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提高农村非农产业比重,并解决剩余劳动力劳动岗位问题。

4.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既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又要加强两省市各级政府的规划、引导、激励和协调,还要尽可能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兄弟省市政府和企业的进入以及宣传媒体的造势、全民的自觉投入与参与。建立两省市合作的成渝经济区建设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作好经济区发展的各种规划,尤其是互补统筹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制度,创造较好的制度环境。加强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建设,加强经济区建设的人才培训和干部队伍建设。争取中央在涉及两省市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的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林凌,廖元和,等.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和行动计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建设一小时经济圈专题会议材料[C].2007-04.

[3] 戴宾.成渝经济区与成渝城市群、成内渝经济带[J].重庆工商大学报(西部论坛),2005(6):23-26.

(责任编校:夏 冬)

猜你喜欢

产业布局
我国天然花岗石临矿产业布局初见端倪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布局特征研究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多产业布局就业扶贫车间
隆力奇 加速“一带一路”产业布局
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沪杭高铁经济带城市产业布局研究
区域用水布局与产业布局协调评价
北汽集团零部件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