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练(十八):话题作文“闻·见·做”导写

2008-03-18苏殿奇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4期
关键词:三者会战格言

苏殿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应该说,这一格言道出了人们获取知识途径的真谛。许多事实充分证明: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和认识吗?

请你以“闻·见·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对于任何一种事物,“闻”只是初知,故而极易忘记;“见”已是浅识,所以能够记住;“做”乃是亲历,当然就能真正理解了。概而言之,“闻”和“见”即是“知”,只不过程度略有不同罢了,“做”即是“行”。所以,“闻”、“见”跟“做”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知”和“行”的关系。要围绕“闻·见·做”三个字展开作文,首先就得弄清这三个字的内涵,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关系,这才能紧扣题目,不偏不离,真正写到点子上;如若不然,那就会写得若即若离,不合题意。

构思角度一:若写成记叙文,就要注意写出由“闻”到“见”再到“做”的过程,三者缺一不可,亦不可前后倒置,否则不符合要求。说三者缺一不可,并不是说必须平均用力,而是可以也应该有详有略。何者详?何者略?“做”无疑应详,“闻”和“见”孰详孰略?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构思角度二:若写成议论文,则一定要在说清三者的关系,亦即“知”和“行”的关系上下功夫:“知”是“行”的基础,没有“知”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行”;“行”是“知”的推进和深入,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讲道理一定要辩证,切忌为了强调“做”的重要性而将“闻”和“见”的作用一笔抹煞。

1.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汉·刘向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

3.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4.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战场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画,画上一条地平线和许多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文字,这个会战场面,写得不仅生动,且色调明朗、壮观。

猜你喜欢

三者会战格言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格言
格言
格言
格言
库尔斯克会战
读 书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