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无效教育”为“有效教育”
2008-03-14蒋焰
蒋 焰
【摘要】教学中当我们去批评那些“捣蛋鬼”时,多数时候是批评过后学生依然我行我素,甚至由于逆反心理而变本加厉。这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无效”的,我们应该用宽容加鼓励的方法将“无效教育”变成“有效教育”。
【关键词】教育;无效;有效
青少年学生处于成长的多动期,出风头,恶作剧,甚至失足都是在所难免的。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必然要对那些“捣蛋鬼”进行教育,事实上多数时候是批评过后,学生依然我行我素,甚至由于逆反心理而变本加厉。这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无效”的。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无效教育”变成“有效教育”呢?那就是宽容加鼓励。且看案例:
〔案例一〕一学生电子词典被盗,班主任猛查未果。失主在班上痛哭,说:“其实我知道是谁拿走的。知道我有电子词典的就那几个人。同学一场,请自觉给我放回抽屉,我不予追究。”第二天果然在失主的床上出现了丢失的电子词典。班主任闻讯在班上大发雷霆:“小偷,你还是不聪明!你应该放回抽屉里,放在床上不就暴露了你是同一个寝室的男生吗?我非查出来开除你不可!”
案例分析:这是对一起财物失窃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盗窃者”对自己的归还行为后悔,将会使其形成报复心理继续偷盗,或者形成破坏心理去干坏事,因为班主任盛怒之下的批评显然是“无效”的。首先,他用“小偷”一词来定性,会给学生心理蒙上沉重的阴影,丧失生活的自信;其次用“不聪明”进行嘲讽,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采取“聪明”的方式进行报复;再次用“开除”进行威慑,会让学生破罐子破摔,在泥淖中愈陷愈深。在学校这个学生群居的场所,财物失窃是常见的。一些学生是因为好奇而见财起意,一些学生是因为机缘凑巧而顺手牵羊。只要我们用宽容的态度给予及时的挽救,他们是会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中来的。
如果我们用宽容的态度这样说:“同学们,这位同学能够主动把电子词典还给失主,说明他只是一时的冲动、好奇,并不是真的想占有别人的财物。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做错事的时候。既然已经归还失主,说明已经幡然悔悟。让我们都摒弃前嫌,共建一个和谐互助的班集体。”一定会把学生拉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中来。
〔案例二〕天冷,教室里门窗紧闭,玻璃窗上形成一层水蒸气。一学生用手在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乌龟。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已在窃窃地笑,当我看见这一切后,我说:“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欣赏一幅水墨画,这幅画栩栩如生。只可惜利用水蒸气画在玻璃窗上,一是有恶作剧的嫌疑,二是不便于保存留传。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们既然发现了我们班有同学具有绘画的天赋,就应该把这种潜能挖掘出来。我们鼓掌欢迎这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幅他最拿手的画。”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一位同学红着脸上前画了一幅山水画,果然很不错。我说:“以后我们班办黑板报就请这位同学负责插图,大家同意不同意?”大家齐声回答:“同意!”从那以后,这位同学再也不随手乱画,而且把黑板报办得有声有色。
案例分析:这是如何对待学生的“表现欲”问题。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有“表现欲”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怀才不遇”者,他们有某方面的才能,却又找不到表现的机会,一旦机会来临便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对这样的学生,教育者千万不要打击,一定要给予引导和鼓励,给他们提供表现的舞台,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因此,我们教育者在施教时,尤其对那些所谓的调皮捣蛋者要给予真诚的宽容和鼓励。因为:宽容是阳光,它能温暖受潮的心房,让人充满生活的希望;鼓励是源泉,它能滋润枯萎的心灵,让人产生不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