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让“美”沟通你我
2008-03-14俸正志
俸正志
【摘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审美教育。具体说来,即:体会形象,让学生认识美;挖掘情感,让学生领悟美;利用手段,让学生创造美。
【关键词】审美教育;鉴赏能力;突破方法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那么,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1.体会形象,让学生认识美。
中学生认知特点决定了越是形象直观的形式越便于领会。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形象入手,借助想象,化抽象为形象,引领学生认识“美”。仅以古诗句为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形象(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再进一步引导:这些具体易感的形象,通过诗人神来之笔的组合,传达出一幅多么雄浑旷远的图景啊,这是何等的壮美。又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虽好,却近黄昏,这又让人多么伤感惆怅,从而启迪我们抓住岁月,珍惜青春,获得审美教育。诸如风花雪月、田园风光、壮美河山无不在文人笔下得到鲜活的描绘,读之似在眼前,明于心中,或凄切哀怨,或安逸恬静,或大气磅礴,创造出感人的意境。苏轼评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正是透过形象对审美主体更深层次的感悟啊!
2.挖掘情感,让学生领悟美。
法国雕刻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教材中美的因素,挖掘情感,让学生发现美,进而领悟美。以《山居秋暝》为例,本诗用寓情于景和借典抒情的方式,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清新秀丽的山居秋夜图;山民们戴月而作,率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矫情虚意的宦途官场纯净、美丽得许多;诗人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自己淡泊名利、远离浊境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蕴含丰富,耐人寻味,这对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不无裨益。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深夜卧听风雨,不痛家难而忧国事,活托出了一颗挚诚的爱国之心。其诗意境悲壮、深沉,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从而点燃强烈的爱国火花,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利用手段,让学生创造美。
这里的手段,既包括精神的手段,又包括物质的手段。所谓精神手段,如联想、想象等;物质手段如现代教育中广泛应用的多媒体设备。美育之所以对人的创造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首先在于它给主体的人创造了一种宽松、从容、愉悦的心理环境,置身其间,人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手段,借助联想和想象,自由地驰骋自己的思想,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联想思维,直到质变——创造美的发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理论的实际操作(实践),借助手段,点燃创造的火花。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往往是从注意和摆弄周围的小事物开始的。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可以说是最富创造力的奇才之一,他说,“是音乐灵感和直觉给了我创造欲望和动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其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学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目的性要求,因而也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与培养,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由点滴入手,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什么是积极健康的情趣内容,潜移默化,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