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究
2008-03-14全新
全 新
【摘要】为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学科中,通过作文教学去传扬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有效形式。
【关键词】作文教学;传统文化;实践探究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文化教育也在发展。而在文化教育方面,广东等四省区率先实施了《高中课程标准》等教学改革。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有的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借以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有的学校在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或地方传统文化,借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学科,又应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呢?我认为通过作文教学去传扬,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一、通过记叙文的写作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风俗习惯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当作写作的素材来积累,并可提升到记人叙事中去。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南方水乡,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又是“桑蚕基地”,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可以把捕鱼、种稻的新人新事写进记叙文中去,也可以把种桑、养蚕中涌现出来的新闻人物作为记叙的对象。“种桑养蚕”,极富地方特色,是江南的传统经济;“种桑养蚕”的文化含量是很高的,也是江南的传统文化。西部青藏高原等地区,风沙四起,为了根治风沙等自然灾害,一定会涌现出不少“风流”人物;为了把荒漠变成绿洲,也一定会传颂着不少震撼人心的事迹。这些人物和事迹,足可以演绎成一部长篇小说,更不用说让学生写就一篇记叙文了。
学生在运用这些材料写记叙文时,就会感受到家乡的可爱,认识到家乡有那么多的好人好事,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些地方的传统文化,提升这些地方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从而实现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通过议论文的写作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不同的地方,都会有她或长或短的历史。在历史的洪流中,也都或多或少地涌现出迥然不同的风云人物。例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武汉,这些历史名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当地的学生在引用事实论据时,不是已经时不时地提及到这些历史名城发生的历史故事了吗?儒家创始人孔子(山东曲阜)、忧国忧民诗人杜甫(四川)、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广东中山)、领袖人物毛泽东(湖南长沙)、文化名流鲁迅(浙江绍兴),这些都是某个地方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不是已经在学生写议论文时,作为经典的论据而运用了吗?我们深信,当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这些论据时,当我们的学生在把本地的历史故事、传统名人写入文章时,其思想不会无动于衷,其感情不会不澎湃波澜,其灵魂不会不受到触动以至震动。
因此,学生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的教育,难道还不算成功吗?这样的教育方式,难道还不值得推广吗?
三、通过散文的写作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散文是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人们为了赞美美好的事物,抒发对某个人的喜爱感情,或者对某种事物的热爱之情,常常采用散文这种文体。因为它便于直抒胸臆,易于流露真情。她有时恰似火山喷发一样充满激情,有时又像“轻武器”一样灵活自由。例如杨朔的《荔枝蜜》,他把喜爱蜜蜂的真情实感,流露于笔端,倾泻于文字。当然,杨朔不单是赞美蜜蜂,更重要的是赞美像蜜蜂一样勤劳的农民。又如秦牧的《花城》,作者把广州描绘得美若鲜花,丽如仙景。作者热爱广州的满腔热情,已经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花城》曾让广州人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亦让未到过广州的读者产生向往的强烈愿望,大有一睹为快的冲动。杨朔、秦牧皆因借助了散文这种文体,才把文章写得如此脍炙人口。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写作时,先把本地区的名胜古迹、传统工艺等介绍给学生,甚至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访问。当学生积累了这些材料或耳闻目睹了活生生的事实之后,一定会产生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冲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文章,想必会非同凡响。
例如,本人曾经带领学生参观化州市宝山公园,认识了素有“南方人参”之称的“橘红”,并访问“赖家园”和“李家园”的橘红制作工艺艺人。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化州特产“橘红”的历史掌故及其传统工艺的制作等情况。于是,学生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有感而发,写了很多赞美橘红及其工艺制品的散文。一篇篇文章,就是一份份感情,就是一份份热爱家乡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感情。至此,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四、通过诗歌的创作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诗歌本身就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学习诗歌、创作诗歌,就是直接继承传统文化。如果再把当地的传统文化融入诗歌,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本人曾经写了如下这样一首诗歌(七言古风)赞美家乡:
化州物阜民丰足,遍地开满橘红花;
开花结果制成药,历朝贡品进京华。
荔枝龙眼菠萝蜜,四季常绿春吐芽;
那务种桑养蚕富,笪桥盛产干黄瓜。
中垌秘制黑豆豉,同庆钢材长江跨;
时代建设橡胶林,合江干群种黄麻。
新安杨桃质地好,丽岗香甜赞地瓜;
劳务输出人员多,建设华厦添砖瓦。
教育事业发展快,校园建设呈六化;
钟灵毓秀出人才,连年学子读清华。
(注:加横线处均为地名)
学生看了此首诗歌后,感触很大,纷纷学写诗歌。他们由“五言”写到“七言”,由“古体诗”写到“近体诗”,由“绝句”写到“律诗”。慢慢地,学生由“学写诗歌”发展到“创作诗歌”。一时间,创作诗歌,在我们学校蔚然成风。
有一位创作诗歌较为成功的学生,在游玩完深圳“民俗文化村”后写了这样一首诗歌赞美深圳这个文化景观:
文化精华聚一村,特色鲜明最怡人。
芦笙恋唱清音溢,刀剑登攀本领真。
一代天骄艺拔众,飞马骑射巧超伦。
衣着住房随俗异,风格不同式样纷。
还有一位学生瞻仰了化州学宫的“孔子铜像”后,写了一首赞美孔子的七言律诗,也颇为出彩:
仰慕孔子为民谋,业绩辉煌耀九州。
编著诗书兴礼乐,颂扬周易书春秋。
设塾招徒传儒道,传义施仁为复周。
典范遗风昭日月,黎民万代沐宏庥。
读罢这些诗歌,我们深深感到,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诗歌时,同样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