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
2008-03-13何珍文王群
何珍文 王 群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对我国有待发展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奥运会志愿者强大的感染力,有效增强了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提升了志愿者的社会地位;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大范围展开为志愿者主体向全民总动员过渡提供了契机,为社会志愿服务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奥运志愿者产生的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各级管理部门可以充分认识到建立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奥运会志愿者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也可资借鉴。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局限性在于活动的阶段性、突击性以及明显的地域性,同时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奥运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经验,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我国的志愿服务体系。
关键词:奥运会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811.21/20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297-03
社会志愿服务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建设社会志愿体系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8年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为构建和完善我国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特点
政府高度重视。为了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志愿服务队伍,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整合各种资源支持奥运志愿者工作。团市委全面介入,与奥组委共同组建志愿者部,团结带领首都各大高校投入奥运志愿者团队的组建工作中,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奥运志愿者主体文化活动,不断创建良好的服务奥氛围的同时,不断培养志愿者为大型赛会服务的优良传统。
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完善。从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支正规的奥运会志愿者团队出现到现在,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和稳定的组织管理模式,从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到志愿者的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再到志愿者的岗位分配,整个工作计划性可操作性强。在借鉴以往主办城市的同时,北京因地制宜制定《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力争在汲取他国成功经验的同时,突出中国特色、适应北京实际情况。
参与人数众多、志愿服务热情空前高涨。2006年8月28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开始面向北京地区招募赛会志愿者。2007 年1月19日,京外省区市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2007年3月28 日,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华人和外国人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开始。截至目前已有超过55万余人报名。可以说,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下,在“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等口号的渲染下,“奥运志愿者”良好的社会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使民众参与志愿奥运的热情空前高涨。
高校青年学生为赛会志愿服务主体。在从社会广泛招募志愿者的同时,为了高效率、高质量的组建奥运志愿服务团队,团市委、北京奥组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赛会志愿者工作方案,确定了以北京高校为主体的志愿者招募计划。首先,高校学生具备了服务奥运的基本素质,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专业的特点,为奥运会各个对口岗位提供服务。其次,高校青年学生服务奥运热情高,方便管理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志愿者流失率。
2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对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分析
2.1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强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有效提升志愿者的社会地位奥运会的志愿服务活动首先促使志愿者自身对志愿者进行再认识。很多报名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对志愿者的认识依然不足。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抱着好奇和虚荣的心态参与奥运志愿活动的。认为奥运会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很新鲜或者服务奥运很光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才慢慢体会到志愿服务其实是一项艰苦甚至单调的工作,不仅无偿而且需要用真心付出极大的热情。这样的志愿服务本身就是对志愿者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再教育。
其次,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增强了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志愿者”一词进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民众对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听说”和简单认知的层面。甚至往往认为志愿者只是出现在“学雷锋活动日”等特定场合的特定人群,或者是带有某种目的性的“支边”、“支教”行为。这种缺乏公众认同的局面,打击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社会志愿服务的发展。然而,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启动与全面开展,无疑为志愿者打造了绝好的宣传平台,借助奥运会强大的号召力,更广泛的人群了解并近距离的接触志愿者,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也纷纷加入到宣传志愿活动的队伍中,拍摄公益广告、亲身参与志愿服务。为志愿者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社会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志愿者的社会地位。
2.2为志愿者主体向全民总动员过渡提供契机纵观国际社会,在奥运会志愿者出现以后,奥运会无不成为其发展本国志愿者工作的强大动力。以邻国韩国为例,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使用了27 221名志愿者,而奥运会结束以后,整个韩国掀起了志愿者运动热潮,国家因势利导,于1998年后以立法形式规定了青少年志愿服务的时间要求,并且将其作为报考高中的一部分分值。
由此可见,奥运会为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大力度的宣传和全民总动员的参与,使得志愿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为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提供契机。
2.3使各级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建立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带来的客观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均是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奥运会志愿者组织体系所策划产生的,它将促使各级政府提高对志愿服务体系建立的重要性认识,以往松散随意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壮大。志愿者作为公民社会的组成部分,主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果仅凭一时的冲动,积极性难以坚持。只有形成规范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巨大作用。
2.4为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管理模式提供模版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和体系。而奥运会的志愿者服务经历了数十年的摸索历程,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在指导主办国完成奥运会志愿服务任务的同时,也为各国提供了很好的志愿者组织与管理的借鉴。
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工作,不仅有奥组委的统一规划部署,而且得到了北京市团市委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奥运会拥有规范的志愿者遴选机制,在估算所需志愿者规模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岗位志愿者的来源和选拔方式。同时,奥组委还制定了《奥运志愿者通用培训大纲》等文件,建立统一、规范的培训标准。此外,奥组委还将为奥运志愿者提供统一的服装、解决交通等问题,为奥运志愿者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在志愿者服务奥运的同时,激励机制也不断完善,在奥组委内评选“十大杰出志愿者”、在各高校确立奥运骨干志愿者等诸多措施,极大的鼓舞了志愿者参与奥运、服务奥运的热情。
以上这些成功的经验,均为我国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版。在北京奥运会的感召下,北京已经率先在志愿服务领域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2007年12月4日,《北京志愿服务促进条》出台并正式实施,对北京规范志愿者行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5为社会志愿服务培养后备力量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将有7~10万名赛会志愿者为赛会提供直接服务,有40万名城市志愿者在城市和场馆周边提供信息咨询、应急服务和语言翻译等服务,有百万名社会志愿者在社区乡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通过搭建活动平台,使上千万人参与到“微笑北京”主题活动中来。奥运会使用的志愿者数量巨大,有许多志愿者是第一次提供志愿服务,通过奥运会获得的体验,使之成为潜在的社会志愿者,为志愿服务提供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2.6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影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首先是由奥运会自身的阶段性和奥运会志愿者组织方式明显的突击性所决定的。奥运会在我国的举办是政府高度重视、短时期内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筹备组织过程。奥运会结束后,大批奥运志愿者也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它很有可能导致政府对社会志愿服务工作重视的下降,媒体对志愿者关注的下降和志愿者自身对志愿服务热情的下降。
奥运会志愿者活动的影响还受地区局限。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北京,因此奥组委志愿者部制定的招募计划明确指出,北京奥运会的赛会志愿者人数在10万名左右,社会志愿者超过100万。从比例上来说作为主体的赛会志愿者以在京大学生为主力,社会志愿者则主要由北京市民组成。虽然全国都在以奥运为契机轰轰烈烈的宣传和开展各种奥运志愿者活动,但是由于志愿者工作的核心在北京,奥运会对于其他城市的影响必然远远不及北京。
利用百度的网页和新闻搜索功能,我们可以将全国部分省市地区,涉及“奥运志愿者”的网页数量和新闻数量进行直观的对比(表1)。
由此可见,北京在奥运会志愿者工作中,占据了绝对的核心地位,北京地区媒体的宣传力度也明显突出。而其他一些排在前列的省市,也多为奥运会的分赛区所在城市,其他没有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省市其对志
愿者的宣传力度和民众的参与程度则大大降低。
3对奥运会志愿活动和对完善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议
为了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使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切实成为发展我国志愿服务的强大推动力,奥组委相关部门应该在志愿者培训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加强思想的引领,广泛宣传和建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理念,使其在短暂的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中,领会志愿者的真谛,成为社会志愿者的后备军。同时,对奥运志愿者应给予足够的社会关注和社会认同,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大造志愿服务声势,营造志愿服务氛围,宣传志愿服务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让社会更好地了解、感受和参与志愿服务。
此外,在奥运会结束后,全社会都应当认真总结奥运会志愿者工作的得失,努力把奥运会作为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起点,对于志愿者应该采取相应的保留机制,例如建立志愿者档案等形式,实现从奥运志愿者向社会志愿者的转换。新闻媒体要对志愿者持续关注,继续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推动今后的社会志愿服务发展。在这方面,高等院校应该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有计划的深化志愿服务理念,不断扩大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规模,兴办多元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同时,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相对统一的志愿服务领导协调机构,有效地整合志愿者资源,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形成集中力量办志愿服务事业的局面。
应建立规范的志愿者管理模式,其中包括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志愿者服务认证制度和志愿服务考评体系,设立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志愿服务基金。
应推进志愿者管理法制化建设,保障志愿服务各方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立法保障也是国际志愿服务所以能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推进志愿服务立法,有助于提升公民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志愿服务事业获取稳定的社会支持,有助于解决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河海大学,2007(4):29.
[2] 李学君.奥运会青年志愿者价值的深层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5).
[3] 吕红芳.奥运会志愿者的价值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
[4] 李颍川.北京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组织模式与评价体系的研究[J].苏州大学,2006(10):26.
[5] 茹秀英.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问题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
[6] 元竹.国外志愿服务的发展社区,2005(8).
[7] 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3).
[8] 靳敏.志愿服务_社会的需求[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3).
[9] 樊金娥,李欧.志愿者资源开发人文环境缺失的理性透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10] 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的价值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4).
[11] 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的特征及其管理原则[J].体育与科学,2004(1).
[12] 姜中阳.奥运会志愿者团队的形成战略[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5(1).
[13] 刘剑.全面推进奥运会志愿者工作促进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J].前线,2007(8).
[14] 奥尔加·基克.如何组建一支奥运会志愿者团队[J].体育文化导刊,2003(6).
[15] 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十大趋势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
[16] 曾小晶,彭钧.志愿者发展的_引_细_新_巧_[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7.09.
[17] 吕红芳.奥运会志愿者的价值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
[18] 丁元竹.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志愿者管理.http://www.bjyouth.gov.cn/special/bov/fyg/437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