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
2008-03-13肖谋文朱建宇
肖谋文 朱建宇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和逻辑分析,对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的内容包括健身体、强意志;体育强种强国;体育是多数人的体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形成背景和发展原因是毛泽东自身的体育实践,近代社会一些精英人物的体育观以及当时政治形势和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推进,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得到不断坚持和发展,表现出新的形式和思路,更重视群众体育活动中个性的张扬,对人本身的尊重,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获得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体育观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295-03
历史迈入21世纪,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呈现新的繁荣。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剖析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群众体育思想,可以清晰的解读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为全民健身提供启示。
1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
1.1健身体、强意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认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提出了他的体育健身思想。接着围绕“天命与人力”、“体强与体弱”、“身体与精神”诸关系,进行了讨论,批判了人的体质强弱是先天决定的观念,提出了人的体质强弱“非天命而全乎人力”的观点。因此,“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强调体育的作用在于个体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善自身的体质。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健身功能,毛泽东对体育本质功能的认识,构成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的基点和出发点。又强调体育可以“强意志”,进一步提示了体育对人、对民族性格的潜在影响。以上可以看出,毛泽东所理解的体育不是指少数人参加的“精英”体育,而是指如何增强广大人民体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群众体育。
1.2体育强国在充分认识到体育健身、强意志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群众体育思想——体育强国。个体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群体的基本单位,个体的体质增强,身心完善,才能促成社会群体的发展,进而使国家强盛。1916年他给黎锦熙的信中说:“诚以德智所寄,不外于身,智仁体也,非勇无以为用。”[1]从德、智、勇的关系说明勇的重要,表明了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勤劳勇敢心理的继承和宣扬。《体育之研究》全文开头即指出体质大弱,就不能担负起富国强兵的责任,其初期的体育思想,已有不同凡响的深广度。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毛泽东正是站在民族利益的前沿,以他那刚劲有为、奋发斗争的人生风格,从体育的本位出发,发出了强国强种的呐喊。正是在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指引下,解放区的体育运动也获得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从理论到形态都有了更高的价值,因为它直接登上了民族斗争的大舞台,发挥着人民体育的巨大威力。1942年,毛泽东特别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把群众体育的开展和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联系在了一起。他清醒地认识到,部队的战斗力与士兵体质的强弱,甚至与解放区人民体质的强弱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增强人民体质的有效途径就是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毛泽东的体育思想的价值取向,特别是群众体育的政治功利性,第一次表现出它的活力,第一次得以成功地尝试。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得到全党承认,个人威望不断上升,群众体育思想逐步形成和成熟。
1.3国民体育新中国的成立,为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土壤,奠定了基础。1949年9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新中国制定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把全民体育纳入法制的轨道。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新笔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的伟大号召,还指出了体育锻炼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1954年在毛泽东主持的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和批准了《中央体委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并指示指出:“人民的体育运动是国家的一项新的事业……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首先在厂矿、学校、部队和机关中切实开展起来。”[2]在这个时期,毛泽东把新中国体育运动的主体定位于国民大众和青年学生,清醒地意识到群众体育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不再单纯地把体育看成是一项工具,把体育的功利性和福利性结合在一起,他的群众体育思想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应激”到自觉的飞跃,逐步得以成熟。
2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2.1自身的体育实践使其对体育有了客观的认识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与他的体育锻炼实践是分不开的。他的两个哥哥因为身体不好,很小就死去了。毛泽东小时候身体也不好,经常生病,全家人都为他担心,小心翼翼地照料他,为此他下决心锻炼身体,经常进行游泳、爬山、跑步。在湘乡东山高小读书时,又增加了露营、雨浴、跑步做操等体育活动,健康状况逐渐好转。在长沙一师学习时,他常去湘江游泳。青年时代的体育实践,增强了他的体质,磨练了他的意志,后来使他受益良多。在谈到长征时,毛泽东认为自己的体质是使他能顺利地走完长征的保证。解放后,作为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日常工作十分繁重,平均一天的工作达17个小时,为了保证身体健康,毛泽东稍有空闲总是习惯到丰泽园后门散步,即使在外地考察和开会也注意锻炼,1952年在杭州考察,每天下午坚持爬山。他说:“爬山是全身锻炼,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观赏风景,还可以使人心胸宽广,视野开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可谓一举三得。”[3]他多次畅游长江,“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描绘了锻炼过程的力与美,表达了他对体育价值的深刻认识。正是毛泽东亲身的实践体验,才促成了他的体育价值观,构成了其群众体育思想的物质基础。
2.2近代社会一些精英人物的体育观历史的发展证明:动乱、苦难的年代,往往是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也往往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近代中国涌现了一批批的仁人志士,其中对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形成影响较大的有黄兴、蔡元培和杨昌济。
辛亥革命时期被喻为“中国革命之拿破仑”的黄兴,是与孙中山先生齐名的军事领袖。“不通地理无以知天下大势,不习体操,无以强身而有为”是黄兴的格言,他把体育当成培养和造就革命力量的重要手段。1908年,黄兴东渡日本,在东京发起成立体育会,并任这个会的体育教员。毛泽东看到《民立报》激动人心的材料后,被黄兴的精神感动。他认为,“身体不坚实,见了兵器就怕,又怎么能打得准,射得远呢?”表达了学习黄兴精神的感想。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在推进教育发展中,始终把体育作为重要一环。他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国人之惰性甚深,致学生仍不是充量以提倡。”毛泽东的体育卫国思想以及“体育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的体能思想的产生与蔡元培以上思想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影响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学者,他对体育也有着真知灼见:“欲强中国,当蓄力小民”,“国家之兵力,国民之生产力,无不关系于体育”。因而,毛泽东的群众体育理论无不铭刻着先贤思想的烙印,他们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营养。形成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强国须增强民族的体质,民族体质增强依赖群众体育的提倡和开展,人民健康与保家卫国存在内在联系。
2.3我国古代文化中“天下为公”和西方文化的“主权在民”思想影响毛泽东本人的知识背景是厚重、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不可能游离于浓厚的知识文化土壤。因此,在其群众体育思想的形成渊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应当是最为直接的。毛泽东是读着《水浒》和《三国演义》成长起来的,他对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造反精神十分向往,从中他看到了群众的伟大力量。毛泽东青年时代,西方的民主思想逐步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在《体育之研究》中他指出:“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孙棠——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说明他对当时的西方文明和著名人物都是很了解的。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西方民主的吸收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其核心是体育的人民性。“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是毛泽东的世界观、认识观的集中反映。毛泽东认为,体育理所当然应是人民的体育,广大群众的体育,全民族的体育,这是毛泽东体育观的基本内容。
3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的影响和发展
3.1实践影响
20世纪初,中华民族被外国列强高为“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体育事业也几乎处于临界状态。毛泽东担任第一师范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时,主要倡导两件事:一是学术研究,二是体育锻炼,改变了师生只埋头读书的思想。他在延安接见当时誉满全边区的120师战斗篮球队时说“一面打仗,一面开展体育运动,很好。我们的军队是很需要体育的”[4]他的群众体育思想,在战争年代,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部队指战员的军事素质。在群众体育的开展过程中,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他的倡导下,1937年上半年,成立了红色政权领导下的体育组织“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1939年成立“延安体育会”;1942年成立“延安新体育学会”;为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1941年还建立了延安大学体育系,培养体育专业专门人才。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为今天的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做出了典范。我们认为,毛泽东这一历史时期的群众体育思想有着特殊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就召开中央的会议研究体育事业的发展问题,他在会上指出:体育是管六亿人民的大事。他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题词就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不但指明了体育运动的方向,也确定了中国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他的体育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体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开创了我国国民体育的新纪元。
2理论价值在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着毛泽东的群众体育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确立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调。由于他的领袖地位,他的体育思想实际上已形成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政策指导思想。1954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批示》,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1957年,在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后,学校体育才真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5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首先在厂矿、学校、部队和机关中切实开展起来”,并且要求“工会应具体领导厂矿、企业中的体育工作使之得到正常的开展”。同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活动的通知》。其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开展厂矿企业中职工群众体育运动的指示》。从此,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的普及。
改革开放以后,我党继续坚持和发扬毛泽东的群众体育思想。在党中央的大力推动下,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都有了大的发展。1982年,将“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的思想,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屈辱、坎坷和挫折之后,也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新的解读和发展。这中间,不但有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正确指引,还因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体育思想[5]。邓小平说:“体育方面主要是群众体育运动,体委应该主要把这方面搞好。”随之,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到胡锦涛同志“和谐社会”,在群众体育政策上呈现了新的形式、出现了新的思路,更重视群众体育活动中个性的张扬,对人本身的尊重,体育运动形式强调丰富多样和自由民主,毛泽东群众体育思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获得了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应君等.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67-69.
[2] 毛泽东.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12.
[3] 王景连,赵崇珍,等.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中国文化气派[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6(4):125.
[4] 三老联谊会主编.人民没有忘记·首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77.
[5] 樊炳有,张春华.三代领袖的体育思想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2(3):25.第31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