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研究

2008-03-1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中州学刊 2008年1期
关键词:发展战略河南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摘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共河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任务。因此,全面认识和把握河南省文化资源现状,针对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今后河南省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总体规划和布局、政策措施,对保证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河南;文化强省;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1—0048—07

一、文化强省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文化强省建设优势分析

1.文化资源优势

(1)总量大,分布广。河南省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且分布广泛。全省地下文物、馆藏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两处——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历史文化名镇(村)2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198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6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91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河南有17项,全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厚重,有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史前文化;以夏商周文化、汉魏文化、唐宋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历史文化;以老子、庄子、张衡、许慎、张仲景、吴道子、杜甫、韩愈、朱载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确山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红旗渠为代表的当代创业文化等。还有以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汴绣、钧瓷、汝瓷、唐三彩、南阳玉雕、朱仙镇木版年画、汤阴剪纸、浚县泥塑、淮阳泥泥狗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少林武术、宝丰民间演艺、濮阳和周口杂技、豫西社火、豫南民间歌舞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河南还是全国戏曲大省,豫剧享誉海内外,曲剧、越调、坠子、宛梆等20多个地方剧种,魅力无穷。

(2)底蕴丰厚,认同感强。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统性。中原文化在北宋以前的历朝历代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在以后的朝代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和核心。二是兼容性。中原地区在历史上曾是统治者争夺的中心,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入,促成了民族的大融合。丝绸之路也不断传来域外的文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原文化多样化的形成,使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丰富多彩。三是辐射性。中原地区在历史上曾长期是统治的中心,由于历史上中原人口的大迁移,中原文化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直至海外。四是创新性。中原文化能延绵数千年,在于它自我继承的同时,又不断地创新发展,这也是中原文化生命力之所在、吸引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中原文化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广泛认同,并从近年来的“中原寻根热”和成功举办黄帝祭典得到印证。

2.文化事业基础较好

(1)文化设施比较齐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 基础文化设施基本健全。目前, 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78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04个,文化站2000多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423个,电影发行公司132个,城镇电影院477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乡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广播电视初步形成有线、无线、卫星互为补充的交叉、梯度传输覆盖网络,为群众就近、便利、有选择地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2)拥有一定数量的文化人才。河南省文化产业人才主要分布在新闻出版、广电、报业、文化、旅游等传统文化领域。七类文化行业按人才数量依次为:文艺类人才17651人,占25%;新闻类人才17037人,占24%;社科类人才13796人,占19.5%;网络类人才6430人,占9.1%;出版类人才6280人,占8.9%;图书情报类人才4869人,占6.9%;文博类人才4801人,占6.8%。中青年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全省文化人才的主要力量。

3.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1)文化企业数量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十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南文化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贡献占据一定份额。2005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39.64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6.7%,占GDP的比重为3.2%。2006年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总量和速度不断提高。2006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95.04亿元,增长17.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上年持平。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超增长约18%,超过当年GDP增长速度约4个百分点,一批文化企业集团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继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走向市场后,经过整合后的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杂技集团等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河南文化市场上,标志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化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至2007年3月30日,河南登记注册的文化企业共79563户,注册资本1511.2亿元。(2)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近10多年,在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下,河南涌现出“少林武术节”、“梨园春”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文化领域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培植文化优势,彰显文化魅力,精心打造中原文化品牌,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精品赢得了广泛认同。(3)新兴文化产业初露端倪。近年来新兴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河南文化产业新军。一批动漫企业崭露头角,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4.区位和市场优势

(1)良好的区位优势增强了文化发展的承接力和辐射力。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区位交通优势比较突出。全省境内已形成由三纵四横铁路网、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网和不断发展的航空运输、水运等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更加密切了河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便于传播河南深厚的文化,提高河南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河南文化产业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

(2)潜在的巨大市场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河南有近1亿人口的消费市场,调查显示,居民文化消费预期较高。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愿意拿出全部收入的5.9%和2.9%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按2006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10.3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261.0元计算,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意愿文化消费分别应为578.8元和94.6元。而2006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实际文化消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3%和1.5%,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423.9元和50.5元。城镇和农村居民意愿消费比实际支出分别高154.9元和44.1元,这一落差说明居民相当部分的文化消费支付能力尚未释放,有效的文化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5.政策优势

(1)文化强省建设被摆上重要位置。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继2005年7月召开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并连续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后,省委又于2006年5月召开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对全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做出具体部署。两次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光春都作了重要讲话。连续两年针对几乎同一内容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这在河南乃至全国是没有过的。

(2)政策法规日趋完善。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的《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提出了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出台的《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制定了河南文化产业近期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提出体制创新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名牌提升战略、科技推动战略、人才兴文战略,提高公民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在具体实施方面,全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确定了郑州等5个省辖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55个单位为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试点、重点单位,明确了十个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项目。目前,已有14个单位完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改革任务,25个单位已进入清产核资和人员身份置换的实质性阶段。

(二)文化强省建设面临的挑战

1.体制、机制创新亟待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结束了多年来的“双轨制”,改变了文化单位与国家的关系。过去国有的文化机构开始向独立的市场主体转变,但是,长期形成的体制矛盾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彻底解决的。况且,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市场开放的步骤不协调,也不是只有河南才存在的,而是当前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调研显示制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在于文化市场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也没有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关系。

2.文化资源保护乏力、开发能力不强。(1)文化资源保护不力。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再加上“三化”并举,城建规模急剧扩大。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规避文物保护法规,造成文物资源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睢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明清一条街,前几年被扒的连一片瓦都没有保留,历史文化名城名存实亡。而对未列入《文物保护法》保护范围的其他文化资源,问题就更多了。究其深层原因,除了上述利益驱动外,还有现行文物法规对于基本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规定过于笼统,执法主体不明确,惩罚措施规定不严;文化资源管理保护体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等等。(2)综合开发能力不强。随着河南省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不少地方借助本地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举办特色文化活动,这对于弘扬中原文化,推进全省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十分有益的。不过,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整体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全省一盘棋的缜密谋划。《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大政方针和目标措施,但仍需中观层次的配套落实,特别是迫切需要制定打破条块分割,按照集聚相关资源和拉长产业链条的立体开发、集成开发规划。

3.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不足,体制僵化。从文化事业费总量看,河南在全国位次居中。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2005年文化事业费在全国排第13位。从人均文化事业费来看,河南已连续19年全国倒数第一,并且与排在倒数第二名的省份差距逐年拉大。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了河南文化事业基础设施薄弱。文化领域现有的管理体制也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河南很多省辖市群众艺术馆仍一直沿用20世纪80年代的人员编制数,编制定额普遍偏低,急需的人才因编制所限进不来,影响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全省上下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乡镇文化站用人权在当地政府,上级文化部门和政府基本无权干涉,缺乏有效监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各地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乡镇文化站人员使用和管理的随意性大、业务人员少、业务水平偏低、人才青黄不接等种种问题的出现。

4.文化产业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少。从整体上看,河南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2006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95.0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而全国部分文化产业发达省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6%—7%。河南省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结构不合理,主体产业所占比重偏低。文化产业中“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在2006年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19.4∶ 7.2∶ 73.4,“核心层”和“外围层”所占的比重和总量明显偏低。这与全国文化产业平均水平37∶ 20∶ 43相比差别较大,全国的文化产业结构呈以文化服务为主体的状况,文化服务单位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国文化及其产业单位增加值的57%,相关文化服务占了43%;而河南文化服务单位创造的增加值仅27%,相关文化服务占了73%,与全国平均水平在结构上有着较大的差异。近年来河南文化产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有一批知名品牌;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之所以还不够强,关键也在于缺少更多的知名品牌,特别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这直接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5.创新型、复合型文化人才短缺。人才短缺已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显示,几乎全省文化产业的每个领域都存在人才严重短缺问题。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2.1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1.5%;2005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了26.7%,但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浙江省200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为18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32%;而河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0万人,从业人员仅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1%。这与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要达到从业人员21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9%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二、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

1.必须进一步明确文化强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文化强省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社会、政治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政治环境。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建设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因此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是提高公民综合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用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强省。

4.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公民综合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全面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和文化强省建设的最新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战略目标

河南省委、省政府于2005年颁布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确立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经过两年多来各县市的文化建设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目标合乎全省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是切实可行的。为了统一思想,提高各级政府和组织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目标,树立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信心和决心,扎实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向既定目标迈进。

1.近期战略目标——从现在至2010年。进一步明确《河南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制定的近期战略目标,即“到2010年,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做到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成为河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人均文化事业费在现有3.01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全省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5%以上;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左右,占GDP的比重4%左右;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3%左右;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8%左右”。要把这一战略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制定具体目标和实施措施,明确各级政府和组织的目标与任务,列入年度考核计划,以确保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2.中期战略目标——2010至2020年。进一步明确《河南省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中制定的中期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7%左右,文化产业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把河南建设成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居于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强省”。各级政府和组织在制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划的时候,要围绕《纲要》提出的中期战略目标,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文化建设中期发展规划,使中期战略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逐步得到落实。

3.长远战略目标——现在至本世纪中期。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在文化强省建设的近期战略目标和中期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文化建设长远战略目标。我们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本着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在基本实现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之后,还要继续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步腾飞。因此,建议在适当的时候着手制定河南省文化建设长远战略目标。

(三)进一步做好总体规划与布局

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是一项政策性、现实性、应用性、前瞻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把握好规划的总要求。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和布局,要在充分体现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分解和落实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同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科学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的有机统一;(2)要充分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使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步调一致;(3)要充分体现文化建设的特点,突出先进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4)要充分体现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努力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把握好规划的涵盖范围。建设文化强省,涉及到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疏忽或落后,都可能影响文化强省建设的大局。建设文化强省可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率先获得突破,但应在以下6个方面注重统筹兼顾:(1)既要重视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综合素质,又要重视公民思想道德教育;(2)既要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又要强力推进和壮大文化产业;(3)既要兼顾公益性文化事业和一般性文化事业,又要兼顾优势文化产业与一般文化产业;(4)既要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又要统筹不同地区的文化建设;(5)既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又要切实做到点与面的结合;(6)既要做好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3.把握好规划的总体布局。全省的文化资源状况和文化建设现状千差万别,各市的综合文化实力也有很大悬殊,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与布局显然不能整齐划一,不能搞“一刀切”。要把建设文化强省与河南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与布局。(1)文化事业。文化事业担负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职责,也担负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公民综合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职责。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建设文化强省,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文化事业的要求,按照中央有关文件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对全省的文化事业进行总体规划与布局,明确目标,划定职责,厘清界阈,加强管理,形成社科、新闻、出版、文艺、文博、图书情报等同步推进、共同繁荣的局面。(2)文化产业。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河南的文化产业布局。河南的文化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以郑州为主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一带”,以豫南(以南阳为中心)、豫北(以安阳为中心)为“两翼”的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和发展格局。建议在已经形成的“一带两翼”文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以郑州商文化和三教文化、洛阳汉魏文化、开封宋文化、安阳殷商文化、南阳汉文化和玉文化为依托,发挥区位优势,对现有文化产业进行充分的整合,把郑州建成河南文化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把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建成河南文化产业基地,进而发挥中心和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市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引领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4.把握好发展的重点。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规划与布局,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提升实力。通过实施体制创新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品牌提升战略、科技推动战略和人才兴文战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步伐。(1)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事业,尤其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如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图书情报等,要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入开展科学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在理论武装和舆论引导上取得新进展;二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上取得新进展;三是要加大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力度,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上取得新进展。(2)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文化产业中心、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形成中心、基地、园区三级开发模式;与此同时,要确定一批重点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有产业优势的龙头企业,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知名文化产业品牌,借项目促产业,靠企业做项目,把传媒、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影视制作等企业集团做大做强。

四、建设文化强省的主要举措

(一)深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

1.坚持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开拓文化事业发展之路。要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使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简政放权,让文化事业单位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深化文化经营体制改革,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部分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司制改造,增强活力和竞争力;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制度,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通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机制创新,理顺关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适应建设文化强省要求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改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文化体制,明确事业与产业之分,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部门的情况互相差异很大,在改革中要注意从不同的情况出发,采取不同的具体改革措施,切不可套用一个模式。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重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实行事业体制,由省财政重点扶持。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复制、发行、传输网络部分及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与销售部门,要逐步完成转制为企业的任务。其他艺术院团、一般出版单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报刊社以及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逐步转制为企业。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在妥善处理好国有资产和安置好人员的基础上,逐步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或改专职为文化企业,建立和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确保国有文化资产安全。

3.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扶持有地方特色、有发展前途和保护价值的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文化强省目标的重要支撑。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群众性、标志性、基础性、普及性的工作,是文化强省的重要方面。文化强省的建设不可能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处于落后的状态下顺利进行,它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鸟之两翼”,只有同时处于高翔状态,才有可能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只有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推动由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双轮驱动,比翼齐飞,才能使文化强省建设走上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要积极扶持有地方特色、有发展前途和有保护价值的文化事业。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文学、民俗以及各类民间文化艺术,既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少林功夫、太极拳、马街书会、朱仙镇木版年画和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在河南的广大地域至今还遗留和传承着许多古老的民间习俗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工艺,是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着深厚的传承发展基础,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保存价值。对这些有地方特色和发展前途的文化事业,要加大扶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保护性开发。

4.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要出台经济反哺文化的相关政策,提高公共文化事业费,使公共文化事业费的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制定相应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面。重视城乡文化建设,加大社区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城市规划建设要重视提高文化品位,保证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和布局符合国家规定要求,使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对有关规费给予减免,并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强化机制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1.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走机制创新之路。根据不同文化产业的特点,实行不同的发展机制和市场机制。对经营性较强的文化项目,采取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或拍卖出售等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化改造。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加活力为重点,加快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企业。进一步完善对改制文化企业的扶持办法,探索改制文化企业的科学发展道路。对于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批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有战略影响的文化企业集团。

2.发展有规模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市场和文化消费市场。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特点,发展有规模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文化产业。积极建构具有较强文化整合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借助区域合作和区域互动的手段,增强区域文化企业集团内部的整体实力,做大做强文化企业集团,提高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生产创作、流通营销和服务收益相统一的文化机制,努力创作和生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重视文化市场基础建设,建立现代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文化商品流通体系。要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逐步建立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适应城乡居民文化需求与文化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拓展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积极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的发展。此外还要改善文化消费环境,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消费投诉、受理机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整合新闻、出版、影视、演艺等资本和人才资源,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提升整体实力。目前,河南新闻、出版、影视、演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品单一、品牌不多,创新能力不强,创收渠道较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问题比较突出,且行业内部分割、不同行业缺乏交流,不能以市场为内驱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资源整合。针对这些问题,应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加快资源整合力度,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延伸文化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按照市场规律,通过兼并、合并、重组等方式,加快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多家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增强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4.建立文化产品生产和交易中心,建设若干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强化文化产品的市场定位,办好以郑州为中心的文博会展业,发挥郑州作为文化中心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加快建立文化产品生产和交易中心,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交易平台,加快文化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形成文化产业中心、基地、园区相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大格局。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各种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形成若干出版、印刷复制、影视制作和文化产品批销等产业中心,办好以郑州为中心的文博会展业,充分发挥郑州作为文化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发挥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

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河南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应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通过文化品牌带动带活一批相关文化资源,发展壮大一批文化产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及文化产业的壮大,必须依靠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河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这些品牌中虽然有一部分国际影响大、市场化程度高,已经形成产业规模,但是,大多数的影响力还仍局限于国内和区域内,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的品牌。要促进河南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省,在进一步加强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继续向海内外宣传介绍这些品牌,强化其文化内涵,扩大影响力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这些文化资源的品牌优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开发和推广创新型文化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附资本,开拓市场,带动产业整体发展,带动文化旅游和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创新,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的整体水平。要立足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重点项目。通过维护、创立、发展文化品牌,可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资本聚集、规模放大、品质提升、消费导向、产业示范、利润增值等多重效应。各地要在全面调查和评估当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找准特色和优势,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让文化资源和市场、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从而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

2.有计划地逐步向国内外推出河南的文化品牌。要有计划地逐步向国外推出河南文化品牌,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通过举办大型河南文化展、承办国际国内各种比赛、会展等手段,对河南的文化品牌进行高品位策划、包装和推介,壮大河南的文化产业,促进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推出河南的文化品牌,进而通过文化品牌带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郑州少林寺、开封宋都古城、安阳殷墟遗址、商丘古城、温县太极拳、炎黄始祖文化广场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繁荣文化,塑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将古都文化、宗教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等河南优势文化推向世界。此外还要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民间工艺,大力开发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商品,不断开发新的旅游内容,使河南成为海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入境游客文化旅游首选地之一。

(四)城乡两翼并举,统筹城乡文化建设

1.城乡并重,两翼并举。社区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中之重,必须两翼并重,两翼并举。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河南要想建设文化强省,完成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城乡并重,同时关注并促进城市文化与乡镇文化的完善与发展。要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进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可以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味;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丰富农民生产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道德水准。这两者是将河南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的重中之重,无论哪个方面没有建设好,都会严重影响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步伐,因此,必须两翼并重,两翼并举,才能快速高效地实现河南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

2.发挥城市文化的辐射作用,以城市文化建设带动和促进乡镇文化建设。以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阵地,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切实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努力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认同感,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以普及基础文化、活跃群众文化、发展高雅文化为原则,做到层次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使居民群众在社区活动中得到文化享受,在文化交流中受到教育。采取多种筹资渠道,建立社区文化服务发展基金,开辟活动场地,增建服务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艺术修养及情趣爱好的居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城市文化的辐射作用,将城市文化市场管理的手段延伸至农村,提高乡镇文化市场的文化层次和管理水平。扩大城乡文化交流与资源共享,深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对乡镇文化的示范与带动作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努力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征的的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3.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构建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就是要针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努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要以县、乡、村三级文化单位为依托,重点加强县一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体育中心等公益文化场馆建设。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外要进行标准化建设,有针对性地丰富其文化内容,增强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要发挥公益文化职能,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其整体素质。整合农村的业余文化力量,培训文艺骨干,指导扶持农村文艺团体,组建农村文化大院,支持农民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以及各类民间剧团,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农村文化体系建设。要鼓励和引导各级专业艺术团体多创作“三贴近”的作品,多深入农村基层演出。大力发展农民自办文化,通过评比表彰、典型引导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鼓励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不断提升农民自办文化的规模和水平,使各类民间文化组织成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通过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来提升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

责任编辑:晓 立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河南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出彩河南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