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8-03-12宗寒
宗 寒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基本经济制度看,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在于三点,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对外开放,在与世界交往联系中发展自己。今后在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应重视解决四项矛盾和问题,即如何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生产力质量;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优势,解决好就业问题;如何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自己。
关键词:党的十七大;中国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0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1—0012—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我国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么大的发展变化呢?今后应怎样进一步发展呢?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一、我国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取得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在于我党掌握了观察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理论武器,找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走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领全国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带来中国的发展变化和继续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在于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广大人民发展建设国家、强国富民的愿望;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基本经济制度看,这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奋斗和实践探索的巨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伟大创造,也是我国由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强大的根本保证。实践告诉我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结构必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旧制度的基础。旧中国之所以贫困落后,受人欺凌,根本原因是主要生产资料和政权掌握在少数剥削者手中,创造财富的人不能享受财富,少数私有者却凭借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这就压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资料是解放生产力的前提。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劳动者的地位,使生产资料由少数人掠夺多数人劳动成果的工具,变成劳动者共同为自己谋利益的生产关系的基础和物质手段。劳动者由生产资料的奴隶变为主人,由为别人劳动变为为自己劳动,能够从劳动共同利益和客观需要出发来应用和支配生产资料,实现按劳分配和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和经济基础,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最重要表现,也是我国飞跃发展的最基本原因。
我国人口多,整体生产力水平低,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整体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的,人口多,长期存在就业问题,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像社会主义高级阶段那样建立完全公有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必须支持、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支持、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可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加速现代化建设。这样做,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是我国飞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宏观控制下由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与社会主义基础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并受必要的宏观调控,可以保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宏观比例的协调,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局限性;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又打破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模式,改变了企业是政府附属物的状态,使企业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改变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机制,使经济活了起来。企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有重大区别。前一种体制是一切由计划说了算,由国家说了算;后者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由企业说了算,市场说了算。这样企业就有了动力、活力、自主经营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从而成为生产力不断增长的基础性源泉。这是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我国人民的重大创造,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光辉一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将长期起作用。如果只调整所有制结构而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个经济不会具有这么大的活力和动力,所有制结构的优越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如果市场体制不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市场经济就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生产发展与社会主义方向偏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病就会显露无遗,我国也不会有今天的发展。
(三)坚持对外开放,在与世界交往联系中发展自己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和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不加强国际交往,不与世界进行交流和交换,取得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中国是个大国,是个生产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有自己之所长,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整体上落后,拥有的自然资源不平衡,人均水平低,如果不实行对外开放,不加强国际交往,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不努力学习、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不积极引进和利用世界上一切可为我所用的先进技术、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就不能缩短差距,更快地发展壮大自己。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和平发展的原则实行对外开放,利益是相互的。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是其他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尊重。
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互通有无、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学习和利用别人的长处和成果来补充自己,缩短发展过程,使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自己的创造。扩大对外开放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发挥自己人口多、成本低、市场大的比较优势,扩大出口,扩大市场容量,扩大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并交换回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出口是进口的前提。“走出去”才能“引起来”,“引进来”又有利于“走出去”。对外开放是相互的。对外开放越有广度、深度、尺度和质量,我们越融入世界,就越能了解、接纳世界,世界也越了解和接纳我们,我们也就越能取别人之所长,补自己所短,在世界上发挥影响,加快自己发展壮大的步伐。对外开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从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扩大对外开放,表现了中国的特色和中国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发展崛起的一个条件,同时也体现了世界发展的要求。
二、促进中国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四个因素
党的十七大已经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在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12年内,从经济上说,我们必须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城镇化程度,加快自主创新,更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要翻两番以上,将超过5万亿美元,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将居更高位置,人民生活达到世界中上等国家的水平,人民将普遍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并具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我国也将成为“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和谐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国不仅在生产力上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在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体制上也存在并且会不断产生一些矛盾和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我认为,其中最需要重视的有四项:
1.如何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
通过近30年的改革,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的飞跃发展起着巨大的决定性作用。基本制度、基本方针是对社会发展长期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不能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崛起。
必须看到,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如何正确处理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仍然需要长期关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基本完善的,但不是没有问题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公有制比重和控制力下降的趋势。
这些年来,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国有经济拥有的生产资料绝对额有所上升。到2006年底,全国国有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额为29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45.7%。实现销售收入16.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50.9%;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由1998年的67737亿元,上升为2005年的251619亿元,增长了2.7倍。但公有制拥有的资产的比重和产出比重则明显下降。据2005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公有资产在第二、三产业企业实收资本中所占比重,已由1996年的83.3%(国有占58.6%,集体占24.7%),下降为2004年的56%(国有占48.1%,集体占7.9%),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资本由16.7%上升为4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47.3%下降为2004年的35.2%,集体企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13.9%下降为6.6%;同时,外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及私营企业所占比重,由33.5%上升为47.9%。这就是说,私有经济、外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拥有的资产已占我国资产的近一半,生产的产品总量已超过公有制产品总量。而且,非公有制经济仍在以远比公有制经济更快的速度发展。
目前,国有资本在军工、能源、交通、重大装备制造、重要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尚占优势。国有经济提供了发电量的55%,水电设备的70%,火电设备的75%,高附加值钢材的60%,汽车产量的48%,民航运输总周转量的82%,以及水运货物周转量的89%。但非公有制经济在其他领域中则日益占控制地位。私有和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本和实力在我国38个工业部门中超过国有企业的已有24个部门;其中18个工业部门中私营资本和外资独资企业资本占绝对统治地位。私营及外资资本在行业资本总量中占70%以上的,有电子及电子通讯行业,电器机械行业,普通机械制造行业、食品制造业,纺织工业及印刷工业;占59%—67%的,有化学工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服装制造业的私有及外资资本已达到99.7%。
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导和支柱。公有制生产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生产关系基础。我国公有制的结构和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但调整和改革要促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能削弱它。有人认为,只有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私有经济,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整个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对巩固和发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应有丝毫忽视。充分发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我国科学高效发展,也才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或轻视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都不符合我国发展壮大的要求。
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生产力质量
这些年来,我国生产力有了重要发展,工业化水平达到中期阶段,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三,经济结构也有所改善。我国已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整体生产力水平低,创新能力和创新质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2006年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将我国15个工业行业的现代化水平与国外的情况作了对比,得出的结论是:汽车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36.25%;化学工业为36.9%,机床工具工业为27.65%;钢铁工业为54.03%;水泥工业为11.63%;船舶工业为24.37%;食品工业为36.14%;纺织工业为53.06%;造纸工业为22.01%①。这就是说,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的石油开采、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和钢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水泥工业和煤炭开采业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0%;其他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30%左右。我们必须正视我国现代化水平的现状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实际差距。
我国生产经营总体粗放,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严重,投入产出比低。目前我国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但消耗的能源占世界的15%,原煤占31%,钢材占30%,水泥占54%。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日本的1/2,美国的1/10,德国的1/6。吨钢可比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1%,乙烯综合能耗强度高70%,供电能耗强度高23%,水泥综合能耗强度高44%,大型合成氨能耗强度高24%。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资源消耗高,同样的投入只能得到较低的产出,不仅造成资源紧张,价格上涨,加剧资源供应与生产的矛盾,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而且表明许多投入在生产过程中消失了,不能转化为应有的最终产品和消费,必将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生产方式粗放的另一个表现是,主要依靠扩大基本建设投资和出口增加经济总量,而许多投入项目重复,水平低,不仅造成高投入与高消耗的恶性循环,而且形成生产能力过剩与闲置。据估算,由于一些地区盲目投资,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约大于市场需求量的1.2亿吨;电解铝约大于需求量的400万吨,铁合金约大于需求量的1000万吨,汽车约大于需求量的200万辆,大多数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70%,有的利用率低于50%②。这说明,许多投资实际上是白费了,钱花的不是地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起作用,至少是在一段时间中不能起作用,带来经济损失,恶性竞争,效益下降,务虚名而得实祸。
以上两个方面,一个消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一个投入新形成的生产能力部分是低效和无效的,前者以高1/3计,后者以低效无效20%计,两者合计每年造成的相对损失和绝对损失高达8万亿元(20万亿×30%+10万亿×2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30%—40%。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总量中本来可以形成最终产品用于消费的部分被粗放的生产过程吃掉了。如果改变增长方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样的投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提高40%,或者说,取得同样规模的经济总量,投入可以降低40%。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多么重要。
3.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优势,解决好就业问题
我国有13亿人口,7亿多劳动力。我国劳动力占世界的26%,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总数居世界第1位,专业科学研究人员人数占世界第4位。世界上不少国家缺少劳动力,唯独我国不缺乏。我国的劳动人口比美国多3.7倍,比法国和英国各多20倍,比德国多14倍,比澳大利亚多63倍,比日本多8.7倍,比发达国家的总和多近1倍。劳动力丰富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是我国崛起的巨大优势。但人口多、劳动力多,又存在就业问题、吃饭问题、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和交通运输问题,等等。我国农村有5亿劳动人口,富裕2亿人左右。全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人口需要就业,还有一部分待业人口。我国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技术素质低,具有复杂劳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少。一般劳动力富余,专业人才短缺。加快文化教育和整个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做到充分就业,尽力使人人有适合的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岗位,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利益,关系到社会安定,关系到国家当前和长远的发展,是一件大事。抓好这件事,是我们长时期的艰巨任务。这件事抓好了,富余劳动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负担”就会转化为财富,压力就会转化为动力。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生产,正确处理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产业、一二三次产业和多种就业方式,解决好这个问题。同时我们始终不要忘记7亿劳动力这个现实,始终不要忘记保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权益,不要忘记保护低收入人群。注重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扩大消费的比重,缩小收入差距,使全国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4.如何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自己
坚持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连年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投入国。现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超过50万家,利用外资累计2575亿元。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6亿美元,由1978年的居世界第32位上升到第3位。外汇储备达1.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1位。对外开放,引进了先进技术、资金和先进管理方式,扩大了我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提高了我国的生产能力,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但必须看到,由于我国一些地区违反政策争相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对引进外资不加选择,致使许多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产业和加工项目转移到我国,对我国的环境和市场竞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过去有很大改善,但仍不合理。我国是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大国、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小国。“三资”企业出口产品占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7%,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占64.8%。我国技术专有和特许权收入不到支出的3%,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不足10%。我国境内登记的发明专利仅占世界的1.8%。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企业家的运营能力比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使对外开放为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和关键产业素质,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资源利用服务,为发挥我国的优势和促进劣势向优势转化,尽快改变我国在科学技术和竞争力落后于人的被动状况服务。
我国正处在一个光辉灿烂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指出了我国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吹响了向新的目标进军的号角。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们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就一定能够解决,党的十七大所确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注释
①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6—2007),经济管理出版社,第67,47页。 ②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6—2007),经济管理出版社,第89—94页。
责任编辑:晓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