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架空的分析 多点真实的对照
2008-03-11胡继明
胡继明
长期以来,语文老师容易对课文做架空的分析,把一些抽象的词语,贴标签似的贴在课文上。比如,我们用“结构合理,中心突出”来评析文章结构,用“字里行间,融入作者情感,全文情景交融”来品析作者写法,用“生动、形象”来品味文章语言,可学生听后,如坠五里雾中,根本就没有感觉,教师的讲解,只能是鸭背泼水,在学生的心里不留痕迹。语文课上得低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我们没有给学生可比照的“参照物”,就像坐在高速运行的火车上,如果没有迅速后倒的树,你就感觉不到它的快。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那么,我们上语文课,是否也来个“货比货”,把你要讲的课文来个改写,把它改得“结构不够合理,中心不够突出”,“字里行间,缺少真情的流露,没做到情和景的融合”,“语言干涩,不生动,不形象”。把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对照,从而使学生的理解更真实,而不至于落入“空对空”。现以这样的讲解方式,让学生走进《故都的秋》。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尽了故都的秋味,那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把对故都的热爱向往之情和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后的悲凉融入文章描写的景物之中,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好文章。在文字上,作者没有特意雕琢字句,但很多语句特别的优美、特别的精彩、特别的有味。但让学生理解这特别优美、特别精彩、特别有味的语句,却不容易,很多老师注重琐碎的讲析,不仅没有让学生进入艺术的境界,反而让学生感到厌烦。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实在的感受,我把第三段作了这样的改写:
在北平,你不出门去,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房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坐在院中,你会看到蓝色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上的牵牛花。如果你观察仔细,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着秋草。
我让学生将它和原文对照,找出两段文字的差别。学生就很轻易地找出了两文的不同,并且在老师的讲解下作出了如下的分析:
老师改后的文章,只不过是平淡的叙事,记叙一个人在早晨起来后,见到的景物,文章没有感情,语言平淡,而郁达夫的文字,颇为讲究,很注意细节的描写,渲染了清幽的环境,融进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甚至有几分悲凉。老师只写对象,如“一间房”、“蓝色的天”、“鸽子”、“日光”、“牵牛花”、“秋草”,而郁达夫的文章很注意对象的渲染,看到的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的是“驯鸽的飞声”,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北国的秋的“清”、“静”,而老师写“看到飞过的鸽子”,根本突不出静来;写槐树射下来的日光,老师写的是看到了日光,而郁达夫写的是“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从而写尽了内心深处的宁静,甚至有几分孤独和落寞;郁达夫写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突出的它“蓝”(为了突出“蓝”,作者加了议论“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这冷冷的蓝色正合作者宁静而有几分悲凉的心境,而老师写的仅仅提到牵牛花而已,没有感情;写到秋草,作者用“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来作限定,渲染了清冷的氛围,也是作者孤独,甚至悲凉心境的体现,老师写的也仅是提到而已。
有了上面的对照分析,学生一定能够明白什么样的文字是情景交融的,如何在字里行间去品味作者的情感,很好地避免了“空对空”。为了强化对“情景交融”的理解,学会品读文字,我把第四段也作了改写:
北国的槐树,有一种花一般的落蕊,没有气味,秋天里会落得到处都是。扫街的把树下扫完后,会留下一条条扫帚扫过的痕迹,当你看到这些扫在一起的落蕊,你就知道秋天到了。
我要求学生对照原文,用和第三段一样的方法品析,说一说两段文字的差别:原文作者写出了什么样的感情,是怎么样写出这种感情的。因为有了比照的对象,又有了刚才老师分析的范例,很多同学又快又好地写出了自己的评价。
以上是在阅读讲解过程中,用对照的方法去理解“情景交融”。为了更加深入地把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我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要求学生把“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改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因为有了郁达夫《故都的秋》现成文段的示范,又有老师改写文段的反面警戒,学生写起来,自然轻松,也真正理解了“情景交融”,学会了如何在行文中去把握作者的感情(阅读),如何在行文中投入自己的感情(写作)。
如果你不想在语文课上架空分析的话,那么你就应当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参照物,不要让学生飞在半空之中,没有大地的参照,又没有云朵,甚至连太阳、月亮、星星的也看不见,无法知道自己的快慢,甚至连你告诉他,你飞得很快,他都无法感知。
[作者通联:武汉武钢四中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