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2008-03-11韦志成
韦志成
今年12月,《中学语文》杂志隆重庆祝创刊50周年、叶圣陶题词30周年。这50年是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50年,这3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30年。
《中学语文》在这50年中,从无到有,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开拓奋进,作出了不懈努力。这30年,《中学语文》以科学的精神、求实的态度、战斗的风格,引领广大教师在教改的风浪中,弄潮搏浪,以严正的风气为广大师生服务。它是语文教学改革呐喊助威的号角,它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施展才华的平台,它是语文教学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园地。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下面想谈谈学习叶圣陶题词的体会。
众所周知,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全国人民对他们倒行逆施的“愚民政策”愤恨已极,批判“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揭穿“白卷英雄”“零分光荣”的伎俩,推倒压在“臭老九”身上的“两个估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迫切地渴求知识,呼唤语文教学改革。广大语文教师抛掉了“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精神枷锁,无不摩拳擦掌、挥戈上阵,积极投入到改革的洪流之中。一时间改革之风兴起,但是语文教学究竟“改”什么?“革”什么?对于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斯芬克斯之谜,许多人忽明忽暗,并不清楚。值此,叶圣陶先生给《中学语文》杂志复刊题词,开风气之先,向世人展示了自己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想。
叶圣陶先生认为,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根本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对此“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而读写听说系技能,就像学打乒乓球、学游泳一样。技能的形成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把“语文”这个“工具拿在手里”,“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所以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语文技能的形成,一要正确,二要熟练。正确,有赖于模仿;熟练,有赖于反复实践;语文课必须进行训练。训练,是人为了改变自身自然素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生来不会读写听说,通过训练就学会了。训练,一端是教师的“训”,精要讲解,画龙点睛,指导,点拨,提示,使学生开窍;一端是学生的“练”,勤实践,得方法,悟窍门,达到掌握技能,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师教。“训”与“练”的结合,就是“教”与“学”的结合,就形成了语文教学过程。那么,怎样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呢?叶圣陶先生的题词就具体而明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它不仅指明了《中学语文》复刊的方向,而且为语文教学改革指出了正确的道路。这一题词,后来经他逐步提炼,成为指导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
1978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1983年6月,叶圣陶先生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1984年底,叶圣陶先生从文字上正式改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这就是说,叶圣陶先生在题词的基础上先后四次作过锤炼,最后形成“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结论。这是他从教70多年,用毕生心血研究语文教学而总结的一条基本规律,一以贯之的教学思想。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二是揭示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三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就是自学能力,形成读写听说的语文技能,就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这三层意思,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它撇开繁茂芜杂,抛却铅华粉饰,质朴地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既高度浓缩了他的教育思想,又凝聚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智慧;既是历史经验的现实淬火,又是语文教改的创新发展;通过20年语文教改实践检验无比正确,富有中国特色,成为我国语文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奉献的宝贵经典。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一条一字不易的教育哲理。它是我国教育哲学理论的高度概括,科学地解决了教育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特殊认识过程,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等,使语文教学在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中,由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育是什么?叶圣陶先生回答:“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学生毕业了,所学知识可能会忘掉,惟习惯伴随终身。就语文课而言,例如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涵泳质疑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博闻强记的习惯,观察生活的习惯,勤笔勉思的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这些良好习惯,难道还需要教吗?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据统计,中小学12年语文课大约有3000课时,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最后就成了麻木不仁的“木头人”。如果课堂上教师分出1/3的时间,1/2的时间,甚至是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提问,自己探究,自己理解,自己读、写、听、说,那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教”是出发点;“不需要教”是目的;由“教”到“不需要教”是一个动态的科学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中随时准备“放手”,由“给指点”“给讲说”,到“少指点”“少讲说”,到“不指点”“不讲说”,最后学生独立自学,“自能读书,而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而不待老师改”,这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教学境界!这同我们今天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其精髓完全一致。遵循这一条规律,就能减少盲目性,免去无效劳动,语文教学效率就明显提高;违背这一条规律,语文教学就问题成堆,难于自拔,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最近,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探测月球工程圆满成功,她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从精细度、颜色等方面都超过了日本的月亮女神的图片。她证明,不是外国的月亮圆,而是中国的月亮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变为现实,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攀登现代科技高峰,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科技尚能中国化、民族化,为什么我们的民族语言教学——汉语教学不能民族化?所以,汉语文教学,必须置根于本土,运用本土原创的经验,才是语文教学的正确出路,才是语文课程改革的脊梁。
概而言之,抛开汪洋大海的理论,我国的语文教学必须针对汉语的特点,实行教学改革。如果要把语文教学的理论集中到一点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舍此而求其他,语文教学就迷失了方向。
[作者通联:武汉市万松园路92-5号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