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该中学如何过好“习题关”?
2008-03-07孙维军
孙维军
习题是对学生书本知识的运用和进一步深刻理解、掌握所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使所学知识转变为一种特殊技能的体现,它能帮助学生开拓逻辑思维、空间想像能力和提高对事物的内在本质的认知程度。
很多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在上学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厌烦学习、厌烦读书。总觉得以前自己学得也不差,怎么上了高中就完全不一样了呢?课本上的知识勉强可以理解,就是不会解题。一旦离开教师,离开书本,就跟没学一样!长久的不能“自理”造成了厌学心理。那么怎样才能攻克这种“难疗之症”呢?笔者就多年求学和几年来工作的粗浅所得,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紧抓课堂,坚持认真做好笔记
新课改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探索为主题。“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学生上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要有一种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老师讲的不多,要讲的必然都是重中之重。那就更不能忽略老师讲过的任何一个细节和有关实验演示过程中的一个微小的实验现象,认真记好笔记,做到耳聪、眼疾、手快。而且最好是每科都有单独的笔记本,不要老在书上“涂鸦”,如果课堂来不及,可以先记在书上,下课后则一定要整理在笔记本上。为什么一定要有笔记本呢?记在书上夹缝里的文字,课余的时候一般无暇顾及,想不到去看,而经常翻看的则是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字。自己写的字和书本上的铅字挤在一块儿,学生基本上没有耐心看自己写的了,而如果记在笔记本上,就会像看书一样经常拿出来仔细地研读,揣度个中的意境、内涵,解题时也可以随时翻看。
二、做好简单的习题,积极培养与习题之间的感情和解题的实际感觉,做到阶梯式的转变
上中学之后,学习的压力加大,所学内容更加细化,很多学生接受不了这种突然的转变,感觉到头晕目眩,情绪上出现浮动,课本只是掩老师耳目的道具,看着是在学习,其实因为很多问题搞不清楚,很少动手去做。用他们的话讲:没有适合于自己做的。
鲁迅先生有句话:这样毫不动弹,是一个大错!人的思维、大脑的灵敏程度、智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后天的开发,要想对大量繁琐的问题胸有成竹,那就必然得积极尝试,只有不怕简单,才能过渡到不怕难。有些学生眼高手低,认为很多问题眼中过一遍就行,根本没有动手的必要,在这么简单的问题上动脑筋想、动手做,浪费时间。不可否认,有天才的存在。有些人天资过人,一般人比不上,但是如果不加上后天的努力,将来基本上也就是个“伤仲永”。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往前走的。尽管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量变引起质变这个道理依然存在,原因很简单:读书需要的不仅是聪颖的天资,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简单的问题可以使人变得灵活,复杂的问题可以使人变得智慧。复杂的问题是简单问题堆积起来的,人从聪明向智慧的转变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
三、要有独立的思想、清晰的思路。并能总观问题的来龙去脉
解题,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做事情。首先要明白方向和途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要明白面对的问题大概需要哪几步解决,每一步横向、纵向都由哪些步骤构成。就好比厨师做一道菜,他需要心里有底,在做之前要考虑需什么样的火候、什么样的选料,以及菜应该怎么搭配,是切块还是切片。基本按照这种思路完成操作之后,做出来的菜应该是什么味、什么样的色泽,就会心中有数,这些都是属于他心里独立的思想,更是自己坚持要达到的目标。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更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明白自己的方向,要总观问题的来龙去脉,切忌总是拿别人的思路来考虑自己面对的问题;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在题海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主有次,同时要注意细节,脉络分明。同时,不忘总结走过的路,经常回过头来看看有什么地方走偏了,什么时候走了弯路。经常举一反三,把自己学过的东西翻来覆去地推敲和总结。
四、培养解题需要的那一种悟性
悟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对事物的体会和认知的能力,只是每个人在这方面存在着深浅的不同。中国传统的哲理(包括医理),是把人的身体和思想看成一体的。俗话说:“心宽体胖”,就是这个道理。悟性是用感觉积淀的斑斓,是走出庸俗的豁然,是蹲在感觉里的自然,悟性是没有门径的捷径。
悟性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思维能力。学习生活中,会发现有些人说的话存在着一种让人似懂非懂的感觉,存在一种朦胧感,怎么理解,就得凭你的悟性。例如同一句话:你干的好事!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自然就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如果是表扬你的,它的意思就是说:你做了好事,对你提出表扬;如果在另一个场合,可能就是一句责怪的话:你看你,把事情做成什么了!
悟性怎么才能培养起来呢?就需要对外界事物进行大量的接触,积极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个简单的实验:132+29=?如果不写出来,而是直接提问,很多人可能要愣一下才能得到答案,为什么呢?因为不是每个人整天都在算加减乘除,但如果换个环境,让你去教二年级小朋友算算数、打算盘,经常接触这些加减乘除之类的问题,前面问题的答案你肯定会脱口而出,而且准确无误,这就是悟性。而现在很多学生使用计算器,二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多少也要按一下计算器。长此以往,大脑本身的功能就丧失了,更不要谈悟性的培养了。
方法+悟性+习惯一成功。书山有路勤为径,然而勤奋不在于每一天学习多长时间,而在于每一小时学了多少东西。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有了积极培养起来的悟性和意识形态的那种良好的感觉,经常回过头来再总结一下自己的得失,并且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坚持下来,那就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