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生物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8-03-07李义忠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创新性生物学浓度

李义忠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使他们能创新性地学习,作为生物教师,不仅要改革教学方法,更要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即在整个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持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在思维领域中,在常人、前人的基础上追求新的发现、新的见解和新的突破的创新性活动,是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生物学上的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都是生物学家创新性思维的结果。对学生来说,凡是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发现未知的知识,或设计实验,或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都无不闪烁着他们创新性思维的火花。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体会,就生物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介绍事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通过生物学史的学习,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具体事例,突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研究方法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孟德尔为遗传学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公认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经过整整8年(1856~1964)的不懈努力,通过单因子杂交试验发现了分离规律,通过双因子杂交试验发现了自由组合规律。他的科学研究方法、工作态度、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的志向和创新精神,必将产生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

二、设计实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应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使之体会创造性思维升华为创新能力必须经过实践活动。如: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学生亲眼看到自己身体上的细胞,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形象地了解人体细胞的结构,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成功也能使学生体验到发挥创新能力所带来喜悦。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能否用同样的方法用一只青蛙完成这个实验?能否用一只青蛙制作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的临时装片?学生将会大胆设计,结果令人满意。设计实验的能力是掌握科学研究工作方法的核心。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十分重视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善于用简易、自制的器具来探索周围的环境,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质疑,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科学发现的历史上,任何的科学发现无不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作为教师,要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从而能独立思考,并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连接组合,最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在联接过程中,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能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各种可能的设想。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我们生物教师应当在教完新课后,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胆质疑,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例如,在学生学习“酶是生物催化剂”后,引导学生设疑:酶作为催化剂,怎么知道它本身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教师的演示实验仅在37℃左右的温水中进行,为什么结论是酶在适宜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能够使生物体内的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顺利而迅速地进行?等等。这样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学而思、思而惑、惑求解。多思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学生质疑的良好氛围,使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发问,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探索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采用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例如,保持原生活状态的植物细胞,让学生观察后并思考:该细胞处于何种状态?什么条件下会出现这种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共同来分析讨论。这道题从常规考虑,从“静态”思考,大多数学生会这样回答:质壁分离状态;细胞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出现。但如果跳出“静态”去思考,从动态角度来分析,把细胞的状态看作是动态水平,前面的答案还全面吗?因为这个细胞前面是什么状态,后面又会发展成什么状态,题目中并未规定,所以必须全面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答案。事实上,

该细胞可能处于“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或“即时的动态平衡瞬间”的状态。分别在“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等于外界溶液浓度”三种情况下发生。在讨论以上问题时,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设想出多种可能的途径来进行“试探”。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概括,得出结论,并对学生的讨论给予合理性评价,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对教材重点、难点、新旧知识接合点等处创设一些新颖的情境和问题,并随着学生学习的进展,适时提出,引导学生讨论,从而不断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五、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生物课外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雏形,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在实际活动中,无论是采集制作标本或栽培、养殖生物,都需要仔细观察、分析各种生物现象,并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这就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促进了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在课外观察蛙的变态发育时,学生通过全面、细心、比较地观察,遇到了许多问题,但经过学生的讨论,查阅资料,所遇疑难逐个得到解决,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甚至有的学生异想天开,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否仿照蛙的变态发育培育出水陆两栖的生物人呢?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事实上,只要我们广大生物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精心设计,细心引导,并注意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实现不仅全面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创新性生物学浓度
关于自动化缝制连续缝的研究
生长素的两重性剖析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高中生物学中“一半”的涵义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