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物教学中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2008-03-07潘世祥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生物世界

潘世祥

《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讲述祖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再次强调,必须制定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分解贯彻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由此可见,结合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生物教师必须长期承担而又紧迫的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在课堂上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我国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高中生物的“环境保护”一节时,给学生介绍,我国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全世界高等植物有30余万种,我国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我国陆栖脊椎动物有2100多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10;淡水鱼也占世界鱼类总数的1/10左右。此外还有许多世界特有的珍贵动植物,如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白鳍豚、麋鹿、大鲵等;植物中的银杉、银杏、金钱松、珙桐等。这样就会使同学们为自己的祖国有如此众多的珍贵的资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从内心洋溢出爱国的热情。

2利用我国生物学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讲“杂交育种”内容时,给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杂交育种最早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骡子(马和驴杂交得到骡子)。又如在讲“探索生物的奥秘”内容时,给学生介绍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他经过二十七年的艰苦劳动于1590年著成世界著名的医书《本草纲目》,它不仅记载药物1892种,而且还根据植物的形态和用途,把植物分为草、木、谷、果、菜五类。因此,此书也成为人为地进行植物分类的最早专著,比瑞典的林奈的分类专著早160多年。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光有爱国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抒发爱国之情及实现报国之志的保证,即成为建国之才。这不是光有自豪感就能做到的,必须自觉刻苦地学习,才能把心中的理想变为现实。

3利用我国在生物领域中所取得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生物科学不仅在古代有很大的成就,而且在现代许多领域中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如在讲高中生物“生命起源”内容时,向学生介绍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这两项成果当时轰动了全世界。再如在学习“生物进化的古生物学证据”时,给学生介绍1996年8月的一件事:当时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中国科技工作者郑重宣布,中华龙鸟才是鸟类真正的开始,它比始祖鸟还要久远,因为我国生物科技工作者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中华龙鸟化石标本,它在整体上初步分化出了鸟类形态的特征。对这一项新成果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上这些成果都属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值得我们学生自豪的,它将激励着我们的莘莘学子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勤奋读书,使他们将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报效祖国。

4利用我国生物资源受到破坏的现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环境保护”这一节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展,如: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29亩,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且每年平均还要减少350万亩;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2500多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矿产资源方面,我国虽为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国,但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在讲“生态系统”时,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遵循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如:我国第三次森林资源普查结果表明,由于毁林造地、乱砍滥伐等,全国被侵占的林地面积达2亿7千万亩,使我国森林资源和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急剧下降,围湖造田又使湖泊的蓄洪能力降低,结果大量泥沙被冲进河流,造成河床增高,蓄水能力减少。正是诸上原因引发了1998年长江、嫩江大面积洪水泛滥,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和生命损失。通过介绍这些惊人的数字、严峻的形势,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从而增强忧患意识,产生保护环境、爱护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通过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黑板报、橱窗画廊、电影和专题报告会等形式介绍我国杰出生物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报效祖国,为国家民族增光。通过黑板报和橱窗画廊宣传自然保护法规,努力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课堂教学之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李时珍》,同时举办专题报告会,向学生介绍我国生物学家的事迹。如:“拥有与比尔·盖茨同样资产的人99m袁隆平,他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有人甚至将他的杂交水稻方面的贡献誉为继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可以和比尔·盖茨媲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之所以取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除了与他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有关外,还与他们致力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他们的事迹,使学生感叹、钦佩,也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祖国。

2联系家乡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家乡是伟大祖国的缩影。热爱家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特殊意义。正如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为此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联系家乡实际,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认识到水乡固然富饶美丽,海滨海产似乎更加诱人,然而,偏僻的山区却遍地都是生物宝藏,拥有丰富和珍稀的生物资源……每个地区都有它不足的一面,也有它优越的一面,只有人人动手改造家乡,才能最终改变祖国的面貌。

总之,中学生物学教材已经为教师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准备了条件。在备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发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同时还应随时收集有关的新鲜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从学科内容出发,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切忌简单地说教,亦不能喧宾夺主,忽视了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单纯地进行爱国主义说教。最后,愿每一位老师都能自觉承担起既教书又育人的神圣职责,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生物世界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第12话 完美生物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