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

2008-03-07莫汝新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化学德育教学

莫汝新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和各学科的教学相互渗透才能相得益彰。下面对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作一些探讨,以期与大家商榷。

一、运用化学概念、原理、定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许多化学原理、定律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原子结构、离子化合物、氧化与还原、分解与化合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化学反应与反应条件的关系体现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先对定律提出质疑,然后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最终验证定律,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元素周期律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性质发生周期性变化,体现了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化学研究的对象是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以分子、原子形态存在的物质,反映了化学学科是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特征。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唯物主义教育,能加深学生对化学本质的认识。

二、引用化学故事。激发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在某些教学内容里插入动听的化学故事,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感染,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空气》教学里,可以引人一个人类探索空气成分的故事:雷利和拉姆塞从含氮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密度1.2505 g/L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相同情况下密度1.2572 g/L存在微小的误差发现稀有气体元素氲。

又如在“硝酸”教学中,介绍丹麦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为了防止德军发现诺贝尔奖章,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在酸中巧“藏”金质奖章,从而折射出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科学、蔑视侵略者的光辉形象。诺贝尔研究炸药九死一生,居里夫妇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从数吨沥青铀矿中“大海捞针”,最终提取0.18克纯净的氧化镭等等。

化学家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有效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科学精神是他们创造发明的“法宝”。在教学中学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巧用化学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古往今来,我国在化学领域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不断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造纸术和火药的发明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冶金、陶瓷技术的发明也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李时珍在药物化学领域中对人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做出了贡献;1993年,我国科学家在常温下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手段,用探针拨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书写”了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中国”。

我国化工先驱侯德榜出身贫苦却奋发学习,因10门功课全优被公费派往美国留学,学成毅然回国,发展中国自己的化工事业。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他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张青莲教授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测量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从1999年至2005年短短7年时间我国“神州”一至六号成功发射……

将化学家的业绩、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与自己的成才联系起来,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另一方面激发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将来报效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四、利用本地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

在《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教学中,教师自然会联系到本地的自然资源。本县物华天宝,背靠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回归线横贯于全县。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测量队在本县作二十万分之一的地质测量,发现可开采的矿产有十六种。本县盛产“黑色”黄金——煤矿、“白色”黄金——滑石、黄色的黄金,本县的石煤伴生钒、铀、镍等,是我国最大的钒矿之一,此外,还有锰、锌、铅等金属矿;水资源也十分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753毫米,有“广西庐山”美誉的大明山是广西六大暴雨区之一,还有世界著名十大溶湖之一的大龙湖……在教学中介绍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并通过参观、实地考察、观看上林电视台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认识本县自然资源状况。借着西部大开发东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为将来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

五、妙用化学实验进行德育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室是一个很好的德育基地,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利用实验室规则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物品整然有序,使学生养成整洁的习惯;实验装置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的实验操作程序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爱护公物、节约水电、节约药品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在学校缺乏仪器、药品的情况下,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寻找替代药品(如收集废电池的锌皮作实验室制取氢气用的锌粒),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还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写实验报告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处理好实验室“三废”能形成环保意识。学生在有趣的“做科学”中体验到科学探究乐趣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六、借用校外课程资源。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强调要加强化学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自然界的联系,也就是说要逐步扩大化学教学视野,面向社会发展,这对化学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根据一份“化学学习内容受欢迎程度”的调查结果,学生最想学习比例达70%以上的内容是(1)毒品知识、(2)安全小常识、(3)化学与人体健康、(4)家庭小实验。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上。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投其所好,使学生乐学,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贴紧生活

生活处处有化学。在“元素”教学中,要联系到人体内的化学元素,而Zn、Cu、I、F等是人体中的微量元素,使学生意识到:人要获得全面的营养,就要养成不偏食的饮食习惯,形成健康意识;在“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过程中,提出“我们在进入一些干涸的深井、深洞和久未开启的地窖前,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些什么?”、“煤气中毒”等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出安全、环保教育。

2贴进社会

在“酒精和甲醇”教学中要联系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制售假酒导致甲醇中毒,用甲胺磷、砒霜、氰化物等剧毒化学品进行投毒,用毒品、吊白块、瘦肉精等坑害人民群众、影响社会治安的不法行径,激起学生对制假售假、投毒贩毒者无耻行为的愤慨,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法律、道德意识。历史上,将化学武器、核武器用于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生从中受到感触,立志为世界和平而努力学习,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贴近大自然

在空气、水、硫的教学中,就学生身边的环境和生态状况提出以下三大问题:(1)大自然目前是什么状况?(2)为什么会这样?(3)我们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生活经历中进行调查和探究,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以2006年9月广西“开展城乡清洁卫生运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为契机,渗透环保教育:“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以大力支持垃圾资源化的先进行为来树立起自己的环保形象。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社会上,对待垃圾,我们必须变得小心起来,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方法,全塞在一块儿,扔到自然界中,那样做是不负责任的。要学会给垃圾分类,习惯之后,我们自然感觉到:自己的素质有很大提高,行为更文明了。因此,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使德育工作由“由外而内”,转变为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蕴含着深刻的德育过程,教师要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善于发掘化学的德育功能,做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推进德育教育双赢,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而努力。

猜你喜欢

化学德育教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奇妙的化学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