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探索式教学的实践和策略

2008-03-07王国庆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创设物理科学

王国庆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实验、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师作为探究教学的组织者,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引导他们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而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激活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悬念,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笔者常用的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创设情境

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与生活联系很紧密,很多知识从实际中来,在研究这些知识时就可以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场景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机械能时,笔者让学生骑在自己的凳子上,创设骑自行车上下坡的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要骑车上坡你会怎么办?为什么要加紧踩几下?骑车下坡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脚没踩车却越来越快?在学习惯性时,笔者把教室当作客车,学生当作乘客,创设行车的情境,问:当车突然启动时,你会怎样?当车突然刹车时,你又会怎样?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和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会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思考探究。

2利用物理学史、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史,以著名物理学家的执著与追求、成功与失败,或物理发展史上的曲折与反复、分歧与争论等有血有肉的历史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也可以将物理小故事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讲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热情。如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顺手抓起一粒子弹”的故事引导学生探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用“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故事引导学生探究密度的相关知识等。

3利用物理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设置一些趣味性实验,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如学习大气压强时,引导学生做“覆杯实验”;学习摩擦时,演示“筷子提米”;学习惯性时,演示“打不走的小球”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验,使学生情绪高涨,热烈讨论、交流、分析,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会主动深入探究。

4通过实物展示创设情境

课堂上,直接将生活中的实物展示给学生,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将潜望镜、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仪器带进教室,简单介绍它们的使用方法后让学生动手摆弄,在学生的新奇中提出问题:它们的原理是什么?它们的构造是怎样的?从而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知识。

5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的一些背景材料,如宇宙、核能、微观世界、分子热运动等,可以通过展示模型、挂图、录像、课件、上相关论坛和登录网站等多种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复习旧知识、直接提问、游戏活动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二、适当选择探究教学的内容

初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中,将科学探究内容作为重点,每一章都设置了多个科学探究活动,而且从内容选择到体现形式都进行了精心的编排。这些探究活动,要全部开展,课时是不允许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学校条件、课时安排等适当地选择开展一些,未选取的探究活动,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或让学生课后去完成。教师也可以只选取科学探究七大要素中的一两个要素让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比如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间电压的关系”,可以只要求学生对“进行实验”和“分析与论证”两要素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选择那些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兴趣的探究课题,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等,对于达到上述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因此,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应该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还要降低要求,必要时可以在容易出现困难的环节给予提示,以后逐步深入,最终使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比较全面、比较深入的认识。

三、恰当选取探究教学的方法

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实验探究、调查访问、撰写论文报告、资料查询、参观学习等。在实际教学中,不管何种教学方法,只要适用、得当,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课时安排等情况灵活地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认为,教材上的活动内容,一般以实验探究为主,与这些内容联系紧密的社会热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其他方法。例如学习《电与磁》后,可以让学生用“资料查询”的方法探究电和磁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学过《信息的传递》后,可以带领学生到电视台、移动公司去“参观学习”,使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四、适度指导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而是要教师讲究方法和策略地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指导细节,而是指导方向;教师不是直接命令学生应去如何做,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全程密切关注、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督促和指导,由学生自己去寻找、确定研究方法,体验研究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踏踏实实地动手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自主搜集、探究与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材料,并指导他们做好记录,实事求是地处理数据和相关信息,再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或解释。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活动不出偏差,不敷衍了事,不走过程和形式,从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

五、充分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培养。

初中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应该分组进行,以每组2~3人为宜。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要各负其责,互相配合。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探究结果,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做口头陈述,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就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六、合理评价科学探究的成果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探究成果,适时引导学生对探究成果进行分析,正确对待探究的成败。让取得成功的学生懂得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发现和克服探究中存在的缺点;让失败的学生明白,对于任何一种探索,无论结果如何都是有价值的,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评价探究成果时,要注意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创设物理科学
留言板
创设未来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科学拔牙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