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创新的幼芽他提供一片沃土

2008-03-07王志媛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锐角度数习题

王志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学生才能谈得上创新,因此,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一、对创新的理解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老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余角、补角》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一个锐角的补角是它余角的3倍,这个锐角的度数是多少?

有的学生马上想到利用方程先设这个锐角为x度,它的余角就是(90-x)度,它的补角就是(180-x)度。根据倍数关系列出方程:3(90-x)=180-x。从而解得x=45。

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我在肯定这种解法正确的同时,提出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有的紧锁眉头,有的摇头……这时,我启发学生观察前面所求的大量的锐角的余角和补角,通过同一锐角的余角和补角的度数对比,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来发现同一锐角的余角和补角的度数之间的关系。(同一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我欣喜地听着各小组代表的发现的结论,继而又提出:大家发现的这个重要结论对我们解决这道有没有帮助呢?学生们豁然开朗,马上口述出新的方法来。补角比余角大90°,补角比余角多2倍,余角为45°,这个角为90°-45°=45°。

更可喜的是在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时,说道:“我以后在遇到问题时,一定多想办法。还要比较一下哪种办法好!”这时我感觉到似乎有一粒小小的种子正要发芽。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民主氛围是创新的良好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老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鼓励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潜能。

在我的数学课堂上,从不因学生认识的错误而指责学生,从不因学生的发现微小或平常而漠视学生。我鼓励学生不同见解的争论,但从不为学生的争论做裁判,而是鼓励双方以理服人,老师可以帮助任何一方寻求其中的道理。在相互的争论中,无论哪一方获胜,实际上在学习活动是双赢。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常规做法

1设计一些多解题和多变题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老师从教材例(习)题中,选取富有典型性、深刻性的,挖掘其深度和广度,进行深加工,创造性的设计,扩大辐射面,形成小的习题系列,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领悟出其规律,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延伸,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1,圆O1和圆O2都经过A、B两点,经过点A的直线CD与圆01交于点C,与圆O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F与圆O1交于点E,与圆O2交于点F。求证:CE∥DF。

我以此题为基础,设计了其他两个图形的变式习题(如图1—2、1—3)。这两种变式图形,使学生认识到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变的结论,而且添加辅助线的规律也不变。

又如在这节的例题中我添加了第(2)的内容。具体如下:已知圆O1和圆O2内切于P点,过P点作直线交圆O1于A点,交圆O2于B点,C为圆O1上一点,过B点作圆O2的切线交直线AC于Q点(如图2—1)。

(1)求证:AC·AQ=AP·AB。

(2)若将两圆内切改为外切,其他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通过一组组变式题的练习,学生逐步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①化未知为已知②化一般为特殊),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数学方法。

2 多让学生的总结。学生的总结过程是学生将各种知识进行概括、进而提取为自己的观点的过程。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将总结的机会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猜你喜欢

锐角度数习题
《平行四边形》拓展精练
友谊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锐角寻亲记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一群人的狂欢
画角数角收获大
最大的锐角是多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