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绿江的记忆——(四)浩气长存

2008-03-06访

走近科学 2008年3期
关键词:丹东德福志愿军

重 访

*虽死犹荣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纪念馆里,陈列着一面上甘岭战役的战旗。当我们看到它时,摄制组所有的人都感到强烈的震撼:那面布满了弹孔的旗帜,就好像重现了朝鲜战场上最为惨烈的上甘岭战役的情景。

在那次战役中,美军向志愿军不足4平方公里的阵地发射炮弹190多万发,投掷重磅炸弹和凝固汽油弹5000多枚,将山头削低了2米,草木全部烧成灰烬,连土地都在燃烧。

1952年10月31日,志愿军向上甘岭发起总攻的战役打响了,在坑道内坚守了整整14个昼夜的志愿军战士们,高举绣着“将红旗插到解放阵地”的战旗向上甘岭主峰发起冲锋,不知道战旗上染有多少勇士的鲜血,也不知道战旗下牺牲了多少名烈士,当红旗插上上甘岭主峰时,这面战旗上密布381处弹洞(图1)。

(1)染血的志愿军战旗

从此,上甘岭的名字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斗英雄们一起,铭记在了人们的心里。

为纪念志愿军英烈,艺术家们正在加紧安装志愿军英雄雕像。在青铜群像中,有一位女性形象。能够站到这组群像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杰出代表。一位女性能够出现在这里,显得更加不同寻常。她就是志愿军战地救护英雄刘秀珍(图2)。

(2)刘秀珍

这个女兵究竟有着怎样的功绩呢?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某干休所,我们见到了刘秀珍生前的战友朱勇。朱勇拿出一些老照片向我们介绍刘秀珍的情况。

朱勇(原解放军230医院院长):我记得她接收了1200名伤病员,这些伤病员白天在洞子里待避,晚上就转送后方。敌机每三四分钟就来一次,扫射、轰炸,打得你抬不起头来。那时候,这么多伤员,只有一个医生、4个护士和一个炊事员负责治疗和照顾,任务多么艰巨。

然而,这个常人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还是圆满完成了。在志愿军战地医院护理排长刘秀珍带领下,5名医护人员经过10天的共同努力,这1200多个伤病员无一人死亡,未出一例差错,全部转送到志愿军后方医院。 国际“红十字会”官员实地考察后,竖起大拇指称赞说:“了不起,了不起!中国女兵创造了世界战地救护的奇迹。”。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军最后不得不坐回谈判桌前。

1953年7月,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上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书上签字的将军。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以及两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取得的。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广场,我们看到了镌刻在大理石碑上的军旅作家魏巍的手书《谁是最可爱的人》。正是这篇著名的战地通讯,以奔放的思想感情,鼓舞着人们投入了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

魏巍:彭总在停战签字后到前方去。路上正碰到在金城战役最后一批牺牲的战士从阵地上抬下来,彭总把盖在烈士脸上的布揭开看了看,说:就差十几个小时,他们没能看到最后的胜利。我们活着的人要多想念他们,要多多纪念他们。

我在《最可爱的人》文章里写了几个有名有姓的战士,另外有一个也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因为战争很残酷,那些牺牲的战士,有的名字记下来了,有的没有记下来。

在战场上牺牲的志愿军将士,有很多是无名烈士,他们大都安葬在朝鲜的土地上。

张忠勇(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在朝鲜一个叫屏风洞的地方,有一个志愿军烈士墓区。这个地方的一个合葬墓就安葬了131位烈士。有很多志愿军战士牺牲后,连他的烈士通知书都发不到家里去。

1958年2月,中朝两国政府在平壤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当年底全部撤出朝鲜。

一列列满载志愿军的火车徐徐通过鸭绿江大桥,穿过凯旋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当志愿军最后一任司令员杨勇率将士们回到祖国,见到毛泽东主席时,毛主席亲切地问了一句,“都回来了么?”杨勇郑重地回答:“都回来了。”其实毛泽东和杨勇心里都清楚,毛岸英没有回来,那些牺牲的志愿军将士没有回来,他们和他们英勇战斗的日子全都永远留在了朝鲜(图3)。

(3)朝鲜境内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墓

*继续奉献

在志愿军的英雄行列里,有许多人从战场上下来,拍拍身上的战争烟尘,重又默默地过起了淡泊的生活。

丹东市金山镇山城村的孙景坤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丹东市元宝区民政局的同志介绍:孙景坤自抗美援朝回来40多年,始终不声不响,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当地老百姓也不知道他是志愿军老战士,更不知道他是战斗英雄。1990年,丹东一个新闻记者采访了他,人们才逐渐知道孙景坤老人的光荣历史。

我们到了孙景坤老人住的村子,已经84岁高龄的他正在锄地(图4)。

(4)孙景坤接受采访

在我们的要求下,老人拿出了军功章和立功证书(图5)。

(5)图组:孙景坤的一等功证书、勋章

看了证书我们才知道,孙大爷是上甘岭战役的一等功臣。那么孙大爷为什么几十年从不向人们透露呢?

孙景坤:我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他们没能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回来了,我幸运啊!有人说,你现在生活这么困难,去找一找上边吧。我说找什么?牺牲了的那些同志去找谁呀!连他的家在哪里都不知道。我始终是这样想的。

听了老人的回答,看着沉甸甸的军功章,我们无法形容自己的心情。眼前这个淳朴的老人,是上甘岭战役的英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一等功臣。1952年作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孙景坤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回到家乡后,他从未张扬过自己的功绩,而是当起了普通农民,过起了平常的农家生活,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自从孙景坤的老伴去世后,老人就独自一人在这里生活。

孙景坤:我在这个地方当了20多年生产队长,发展工业、市政建设占地,村里走了差不多200人。咱当领导,咱家要走一个,别人咋办?孩子说你当干部怕啥?我让别人先走吧,以后有机会咱再走也不晚。

作为志愿军的老战士,孙景坤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但至今得不到子女们的理解,这让他感到无奈。而最让老人家难熬的莫过于连个说话的亲人都没有。让人欣慰的是,在我们采访即将结束时,老人的长子和小女儿都表示,他们已经理解了父亲,会经常来照顾他,一定要让老人家安度晚年。

一个为祖国为人民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却把军功章一直藏在箱底,无论生活多么困难也时时先想着别人。告别了孙景坤老人,我们的心情怎么也无法平静。

我们听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一个与孙景坤老人截然不同的志愿军退伍老战士,他个性张扬,愿意让人们知道自己是抗美援朝的功臣,一时间还成了全州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我们带着几分疑惑,又带着几分好奇走进了金在万老人的家。

虽然我们事先已经知道,金老在朝鲜战场庆尚北道飞机场的战斗中,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双臂,但是当我们看到他拿起电话听筒的那一瞬间,还是为之一震。

金老说,他回到家乡后曾经彷徨过,自己是特等残废军人,丧失了基本的劳动能力,只能靠国家的生活补助度日。但是每当想起在自己身边倒下的战友,总觉得自己应当干点什么。

金在万:回到家乡后,全家每月38元钱,5口人生活相当困难。我爱人就给我2块钱,让想办法去挣点钱。

于是,金在万拿着这2块钱上山做起了土特产生意。

金在万:长白山这地方药材多,我就采药。人家有两个胳膊,可以用镐头刨,我只有一条胳膊,怎么办?我自己想办法创造了一个刨药的工具,用脚一踩,用手一按,药材就翻上来了。

金在万从小打小闹干起,到承包企业、自办公司,如今成了有几百万资产的国家四级建筑公司的老板。致富后,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更不贪图安逸和享乐,而是用更多的精力去帮助那些生活有困难的伤残军人和烈军属。

20多年来,他把100多户伤残军人和烈军属组织起来,通过自己的双手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这里有一家家电修理部是由一对聋哑夫妇经营。在经营家电修理部以前,他们的生活相当困难,只能靠政府救济度日。5年前,金在万投资8万元帮他们办起了这个修理部,并送他们参加技术培训。只一年工夫,这对聋哑夫妇就成了这一带小有名气的电子维修专家,如今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几年前,二级伤残军人许湖允的女儿许莲花考上了沈阳大学,因缴不起学费,全家人急得团团转。金在万知道后亲自找上门来说,孩子上学的事我包下了。

为了报答金大爷, 许莲花刻苦学习,读完了本科和研究生,眼下正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博士。

多年来金在万老人先后对生活困难的伤残军人、烈军属无偿资助已达300多万元。有人说,金在万呀,你自己就是个零件不全的人,好不容易挣下点钱又白白送给别人,你到底图的是啥?

金在万:我的战友120人,活下来18个,我活着回来,太幸运了。还赶上了改革开放,走上了富裕道路。但我们很多烈军属还相当困难,我想让他们也富起来,这样我才对得起牺牲的战友们。

金在万老人向记者透露,他制定了一个新的扶贫计划,他要让周围那些生活贫困的人都富裕起来(图6)。

(6) 金在万表示,他要在有生之年实现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梦

坐落在丹东市中心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纪念馆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多年来,在纪念馆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最让他们感动的是,一个叫孙德福的老人,一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关注着纪念馆的建设。2005年底,他通过子女为纪念馆二期工程捐款500万元,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鹏程(孙德福之子):其实我父亲并没有钱,他一生很清贫,却留给我一笔永远享用不尽的财富,那就是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真正的人。父亲一生跟老百姓那种感情的交融,让我刻骨铭心。记得我上大学时,他对我们说:“以后你们谁出息了,要为国家和老百姓做点善事。”这句话让我终生难忘。后来我富裕了,我的第一笔捐款就给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因为父亲是志愿军老战士,我这么做是在完成父亲的遗愿。

在丹东我们看到发表于10多年前的长篇通讯《虽死犹生》,文章讲述了志愿军退伍老兵孙德福的故事。

孙德福,曾经是志愿军某师593团卫生所的军医。1953年,他从朝鲜战场回国后,被安排在长安乡卫生院当医生。他不顾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默默工作了41个春秋(图7)。

(7)孙德福

赵锡文( 红石村 村民):他那个人叫人想念,医道高,服务态度好。

潘喜福(赵岭村 村民):我的命是他救的,我能活到今天,我非常感谢他。

王桂芝(红石村 村民):他这个人救活了不少人。

王淑珍(赵岭村 村民):他那时正病重,我的手被车给挤伤了。我去找他,我想人家正有病,让他上点药就行了。他说不缝不行。他让儿子扶起来给我缝,缝了7针。当时他累得身子发抖出汗。缝完他又躺下了,第三天就去世了。

孙鹏程:我觉得我父亲真的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孙鹏程从小受到父亲“正直”这个做人准则的熏陶,当他的事业获得成功后,先后捐款1700多万元关注家乡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公益事业,修公路,建医院。人们说,这不仅仅是父子血脉的延续,更是一种高尚情操的传承。

孙德福大夫走了,他用自己66个春秋,留下了说不完的故事,同时把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平凡而崇高的人生价值镌刻在老百姓的心里。

*浩气长存

2006年9月17日,丹东人民像往常一样,迎来了又一个宁静祥和的早晨。然而,今天又是丹东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再过3个多小时,志愿军青铜群像就要落成了,许多人正期待着那一时刻的到来。

朱绍毅(丹东市委书记):今天我们在鸭绿江畔修筑起一座不朽的英雄群像,这群像饱含了丹东人民对志愿军先烈们的无限情怀,我们修筑这座英雄群像的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人铭记这些英雄先烈,铭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有一对老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通辽市赶来参加铜像落成典礼,男的就是55年前著名作家魏巍所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的那个志愿军机枪排长马玉祥。

马玉祥(志愿军老战士):魏巍的名著《谁是最可爱的人》,把我写在里面了,其实,所有参加抗美援朝的将士都是最可爱的人。特别是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们,他们是真正最可爱的人。我还活着,我始终怀念他们,永远忘不了他们。

上午8点30分,是丹东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丹东240万人民和离退休志愿军老兵的代表们早早来到现场,雕塑家们经过420多天的精心塑造,此刻,他们把一座座雄伟的铜像奉献给百万志愿军将士,奉献给伟大的民族,奉献给祖国光辉的历史(图8)。

(8)名为《为了和平》的志愿军青铜群像

蔡小东是志愿军第50军蔡正国副军长的儿子。当年,父亲告别家人去朝鲜战场时他还没有出生。1953年4月12日,刚刚出生48天的他没有见上父亲一面,父亲就在战场上牺牲了。他怎么也想不到,时隔53年,第一次与父亲相见,见到的父亲竟是一尊铜像。

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亲爱的父亲和这座铜像中的每一个英雄一起,成为共和国永远的骄傲(图9)。

(9) 蔡小东为父亲蔡正国的铜像献花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有290万人,

投入朝鲜战场作战;

共击毙、击伤、俘敌71万余人;

志愿军共伤亡36万余人 ,

其中牺牲183103人;

志愿军空军和苏联空军,

共击落敌机700架 击伤敌机197架;

志愿军空军被击落飞机231架,

被击伤151架;

志愿军空军飞行员牺牲116人,

苏联空军飞行员牺牲202人。

从志愿军入朝参战到板门店停战签字,在2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有18万多名志愿军将士从丹东鸭绿江大桥上走过去,却再也没有回来。这座桥成了他们生命里程中永远的长。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吧!

猜你喜欢

丹东德福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美军阵亡人数为何比志愿军的低
云山战役中志愿军的作战要览
灾难现场,这支华侨华人的“志愿军”令人动容!
百元大钞砸到你
丹东味儿
加盟厚德福熟食 你找到能干一辈子的好项目
博士厅长沦落千万巨贪,被“转手”的情人是内鬼
百元大钞砸到你
丹东第一医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