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守生多一点爱
2008-02-27孙开仁
孙开仁
[小引]
“留守儿童”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现阶段主要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5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他们中约有60%将孩子留在家里,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他们无尽的思念、痴情的等待,是他们稚嫩肩膀不应该承受的压力,脆弱心灵所不应该承受的重量。留守生这一特殊群体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关心与关爱。
[来自现实的鲜活事实]
1.性格缺陷。在留守儿童中,被放纵溺爱的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这无形中使他们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一位农民工讲述了留守女儿成为“小霸王花”的遭遇:“我们夫妻俩在北京打工8年,留下3岁的喜儿在老家由奶奶抚养。因为觉得亏欠孩子,凡事都宠着她,结果她经常打架,老师批评她,她不仅骂老师,还向老师吐口水!老师去家访,心疼孩子的奶奶竟劝老师多迁就喜儿,老师生气地走了。我们真悔啊,打工本来是为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条件,没想到反而误了孩子!”
2.价值观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的零花钱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这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孩子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3.心理障碍。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4.学习较差。留守孩子大多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由于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差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一部分留守生成绩相对较差。
5.安全隐忧增多,容易受人身侵害。
[认识的提炼与升华]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而且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2.家庭教育苍白无力。监管者本身受教育程度有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有的要同时监管几个家庭的孩子,可谓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更有甚者对孩子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特别是亲属代管,往往充满顾虑,深不是,浅不是,无从下手,因而只顾吃、穿,而不管学习和思想教育。
3.学校教育孤立无援。由于监管者监管不力或管理失控,留守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再者,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摘自《关注农村留守学生教育》)
(二)应对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增多,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合作与沟通的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4.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摘自《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
[来自心灵深处的撞击]
孤单的人
汉川市韩集中学凤凰岭文学社张才
我是留守生,常常有一种无比孤单的感觉,因为我在这头儿,亲人在那头儿。
我是留守生,常常尽量使自己融入集体,因为我感到无助,在集体里才感到温暖。
我是留守生,常常暗地里哭泣,因为我害怕孤单,渴望亲情。
我常常沉默,因为在沉默中我可以天马行空地幻想,幻想妈妈的亲吻,爸爸的拥抱……纵然这些是不可能实现的。
看到别人家一起吃团圆饭时,我只能默默离开,因为我不能,我有的只是羡慕;看见别的小孩子幸福地投进父母的怀抱时,我只能静静走开,因为我不能,我有的只是向往:看见别的小孩跟父母撒娇时,我只能独自流泪,因为我不能,我有的只是那使我喘不过气来的孤单……
孤单,孤单,你到底要折磨我多久,我再也无法承受,我再也忍不住,颤抖的双手捂住脸,放声哭,我要大哭。
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儿?你们还是那样地早出晚归吗?你们还是在拼命地挣钱吗?你们还在……
你们知道吗?我很无奈,很孤单,我需要你们的陪伴!
但我爱你们,永远爱你们!
漂泊的思念孙秋
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下快乐地成长。而我,却只能把这种感情化为思念,随着我的心飘洋过海,去寻找一丝安慰。
在家,奶奶总是唠叨:别乱花钱,别吃零食,别到处跑,女孩子要勤快、节俭……这些令我很反感,使我不愿见到她,见到也是调头就走。
爷爷总嫌弃我,常埋怨:“让她爸把这个小丫头带出去,还可以挣钱,哪像现在还得花钱?”有一次,得宠的堂弟从对面走来,学着爷爷的样子,说着、笑着。我气不过,上去就是一脚,堂弟也不甘示弱,两人便厮打起来。一旁的奶奶上前去护着他,还不住地责骂我,此时爷爷一记耳光打痛了我的脸,也打碎了我的心。我再也忍不住,眼泪不停地滑落,抛下一句“我讨厌你们”,冲出家门。
我一夜未归,但并未害怕。因为当时的我比发怒的猛兽都凶,我坐在一棵由父亲前几年栽的树下,好久好久,心情才平静下来。
抬头望着天上的那弯残月,想起了前两年妈妈教我数星星,说想他们就看星星。
我不知道我的思念多久才会追上他们那漂泊的步履,但望着这么多星星,我仿佛看到了妈妈的笑容。孤单也随之远去。
我是一只风筝,在高高的蓝天中飞翔,线下是我的父母,他们看守着我,陪伴着我,他们在试着让我飞得更高。
最爱我们的人,别伤他们最深。
家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是我们永久的天堂!
[强化练习设计]
留守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小小年纪便承受着来自生活、精神、心理等方面的考验,过早地面对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温暖与爱心是他们最需要的。或许你就是留守生,或许你是关注留守生的热心人,请以“我是留守生”或“给留守生一点爱”为题写一篇作文,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