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春晚舞蹈的发展变化
2008-02-13耿君
耿 君
在昔日电视传媒产业化还没有起步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春晚”曾经的火爆堪比2007年的股市,全民参与的热度从收视率上看可见一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国民看“春晚”就如同股民踏进“熊市”,让人欲罢不能。估计那些“长线持有”——能够坐在电视机前从大年三十晚上八点守望到大年初一凌晨一点人的也剩不了多少了。现在连老年人也都学着年轻人“追涨杀跌”——拿着遥控器在各个电视台之间来回切换,好看了多看几眼,不好看立马放弃。但是,“熊市”也不都是低迷的,大多数人们眼中的除夕的文化盛宴——春晚总会有亮点有高潮。近几年,舞蹈如同“黑马”腾空,在“春晚”大盘整体滑落的状况下异军突起,放出板块异动地信号,呈现出不可抑制的上扬趋势。就此,舞蹈也许成为“领涨”“春晚”的“热点板块”。
一、八十年代(1983—1989年)
纵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舞蹈节目在“春晚”中基本上只有三种固定模式:分别是双人舞、独舞和群舞。这些年“春晚”的舞蹈节目的表演人员,除1987年有少年儿童小演员之外,主要是专业舞者。1984年“春晚”比较特殊,这一年没有舞蹈节目。可以说,舞蹈在八十年代的春晚里尚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舞蹈节目少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也没有引起观众的过多注意。
二、九十年代(1990——1999年)
在这十年的“春晚”中,吸纳了舞蹈精品节目——1993年杨丽萍的《两棵树》和1995年黄豆豆的《醉鼓》。虽然这两支舞蹈并非专为春节联欢晚会而编创,而这两支舞蹈确因春晚而名声大振,春晚的舞蹈也因这两支舞蹈增添了光芒和艺术性。在此期间,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叉也形成了新的节目样式。1994年,“春晚”的舞台上出现了舞蹈与钢琴、小提琴同台表演的《思乡》。而且舞蹈类型增多,开始出现三人舞(1999年《吉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独立的舞蹈节目,晚会中的大量节目都有舞蹈介入,出现了歌伴舞的新样式。歌伴舞在此期间的“春晚”中俨然已经成了重头戏,而独立的舞蹈节目依然很少。换句话说,舞蹈艺术退居边缘,成了附属品。除了以上详述的三个舞蹈节目,其他独立的舞蹈节目不论从创编还是从表演上,虽挑不出瑕疵,但都无新意,或是与以往风格重复,或是流于舞蹈的表演功能,可以说仅是迎合“春晚”热闹欢庆的主题。
三、新世纪(2000——2008年)
这几年是“春晚”舞蹈节目的转型时期。在2000年至2004年期间,春晚上的舞蹈还是在扮演歌伴舞的尴尬角色,但我们也看到零星的舞蹈节目在形式上呈现多样化走势,出现了舞蹈与杂技相结合的形式(2002年的《力量》)以及民族舞蹈大串联的形式(2003年的《狮舞东方》)。自2005年开始,纯舞蹈节目在整台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分量呈曲线上升态势,舞蹈节目类型丰富而成熟,表演人员层次扩大,舞蹈艺术与多种其他艺术形式结合。以下笔者以年为单位详细解析。
1.2005年。“明天春节晚会一播出,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名的中国舞蹈将是《千手观音》。”这是在正式进央视演播大厅的前一晚,编导张继刚对21位聋哑人舞蹈演员所说的话。残疾演员所表现出的文化品格与作品宗教主题的完美结合使得节目上升到了一个美学境界。张继刚在《千手观音》的创编手法上是为这个特殊群体而量身打造的,运用21人纵列叠加形成一头多臂的效果,似“孔雀开屏”、“礼花绽放”。他用整齐划一的动作替代那些复杂多变的动势,充分让演员用内心去感应一切美的动律,以塑造出丰满的具有特色的艺术形象。因为舞者是残疾人,这就使得广大观众早早地预备好了一份大大的同情心与期待感,然后作品确实精美,自然大获全胜满堂彩。所以,创作对象很重要,创作对象的社会存在更重要!真实地、艺术性的表达出创作对象的心声,是作品具有生命力、感染力以至社会影响力的充要条件。
2.2006年。这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由一支民间舞蹈队创作并表演的《俏夕阳》火爆荧屏,成为今年春晚的一大亮点。舞蹈《俏夕阳》取材于民间艺术唐山皮影戏,他们的“前弓后倚皮影步”令全国观众大开眼界,那些时而腾空跳跃,时而甩臂扭肩的大摆动作,把皮影戏中的皮影人偶夸张不失协调、自然略带僵硬的艺术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皮影舞《俏夕阳》是一群老太太表演的,生动之至,整个舞蹈传承了北方农村的皮影艺术,让民间文化在流行时尚中风光了一把。这段舞借助皮影的韵味暗合了人们追念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怀,用这样的方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抢救”手段。
另一段舞蹈《剪纸姑娘》也令人眼前一亮,它那颇具匠心的服装设计,前面是花卉,后背是剪纸,加上后脑勺上扣着个剪纸的脸,生动地表现出北方农民诙谐乐观的生活态度。《剪纸姑娘》在2006年春晚上,能博得业内人士与观众的赞赏,除了在舞蹈动作表演上,更能让人难忘和深思的便是剪纸的寓意,我想: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应当继承民族文化、展现民族色彩。如此一帮年轻现代的姑娘们,穿上唐装,系着红头绳,扎着羊角辫,手拿剪纸花,在新年里不懈的忙碌着,瞧她们那喜气洋洋的舞姿,似乎在寒冷的冬天给人们带来了一丝丝温馨的祝福。
春节晚会安排《岁寒三友—松、梅、竹》这样的富有创意的舞蹈感觉很合时令,用松、梅、竹三样耐寒植物象征“春节”的承前启后,送冬迎春,带给人们以春天的希望。文人墨客笔下的“松”它象征着坚毅及长寿;“梅”则喻意品格高洁坚贞;“竹”蕴含正直清逸的气节。担纲主演的是舞蹈界顶尖级的演员。谭元元的“松”尽染芭蕾舞的古典元素,用芭蕾舞的足尖功夫表达了“松”的挺拔,“鹤”的优雅,具有“松鹤延年”之意;刘岩的“梅”用艳丽的梅花图案的服饰和活泼动感的现代舞姿,表达了迎雪绽放的“梅”的俏丽和悠然;而杨丽萍的“竹”则以她修长的身材和由脚底慢慢上升的动作表达了“竹”吱吱拔节的动感,她的细腕指尖的独特魅力将整个舞蹈推向高潮。
3.2007年。2007 年央视春晚的舞蹈类节目较之往年更为抢眼,其中的亮点就是,由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师生表演的舞蹈《进城》,以及南京军区文工团的女子集体舞作品《小城雨巷》。这两个舞蹈作品不仅带给全国观众以舞蹈艺术之美,更引发了舞蹈界对于现实题材作品以及回归传统美学作品的关注。
反映民工生活的舞蹈《进城》没有华丽的舞蹈服饰,没有高难度舞蹈技巧,该节目以生动的肢体语言、巧妙的舞蹈编排、夸张的舞蹈动作、质朴的生活气息引起广泛关注,在春晚的舞台上真实地再现了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打工者的生活与情感。《进城》着重表现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艰辛和他们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抒发了农民工对新生活的憧憬。凡是看过舞蹈《进城》的观众都说,“这个舞蹈不一样”;“舞蹈还可以这样跳”。有专家评价说,《进城》完全是对中国舞蹈创作现状的颠覆,突破了以往舞蹈的审美观念。中国舞蹈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伴舞,失去了舞蹈本源,是因为编导者忽略了舞蹈的一个重要功用,那就是反映现实。
南京军区文工团的女子集体舞作品《小城雨巷》中的诗情画意令全国观众怦然心动。20 位灵秀的江南姑娘,20 把纤细的油纸伞,将江南韵味用肢体语言演绎得委婉动人。舞蹈《小城雨巷》借助了诗歌《雨巷》的情绪通道,展现了一个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诗性世界。从某种角度上说,《小城雨巷》的深受好评,得益于舞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表达。编舞者循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通道,找到了艺术家内心与客观事物相沟通与交流的最佳方式。白墙黛瓦、油纸伞、丝绸旗袍都是具有典型性的文化符号。既是江南的,又是中国的;既是具体的,又是空灵的;既包容了生活的固有特质,又极具象征意味,富有生命的张力。
4.2008年。舞蹈《飞天》是2008年央视春晚的一个亮点,也是惟一一个纯粹的舞蹈节目。这段舞蹈用身体自由的倾斜对抗地球引力,表现盛世中国的美丽景象,营造出一种和谐奋进的意境,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舞者的一条腿始终固定在舞台上,只依靠身体和另一条腿来完成表演,既揉进了杂技艺术的惊险,又具有舞蹈语汇的唯美,形式新颖独特。在创作构思中,两位编导由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嫦娥一号”的成功升天,联想到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形象,借《飞天》这个舞蹈再现盛世中国的璀璨夺目,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历年歌舞类节目在“春晚”所占比重不足三分之一,而舞蹈节目在“春晚”所占比重不到“春晚”歌舞类节目的一半。在2005年之前,舞蹈大多担当辅助和衬托得作用,自2005年《千手观音》之后,舞蹈在春晚中年年大放异彩,风光无限。
四、总结
1.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
梳理“春晚”舞蹈节目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其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逐渐成熟。舞蹈与其他艺术品种的结合,扩大了舞蹈艺术的生存空间。如舞蹈与杂技的结合、舞蹈与武术的结合、舞蹈与影像的结合等。参与舞蹈节目表演、制作人群扩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舞蹈表演人群多为专业演员。九十年代歌伴舞一度成为“春晚”的题主体形式,舞蹈成为歌曲演唱的花边装饰,讲究舞蹈场面的气派华丽及服饰色彩的艳丽,大量舞蹈节目毫无质量可言,舞蹈主题内容空乏,只是简单的队形及空间调度变化。新千年后,“春晚”舞蹈有职业演员独立单纲向群众性多元参与发展,从精英文化到草根文化,也从一个层面体现了人文艺术之精髓——以人为本,暗合了现代社会艺术表达的民主化进程。
2.创作与表演的时代化
每届春节联欢晚会都有鲜明的主题、独到的风格与艺术追求。而舞蹈作为“春晚”整体节目中的一部分,应具有针对性既要符合晚会的主题思想和时代气息,又要考虑观众欣赏口味并结合舞蹈艺术自身规律来编创作品。舞蹈作品只有把握了时代的主旋律才能把握晚会气韵的脉搏,才能与晚会和谐一体。
3.创作与表演的生活化
“春晚”的舞蹈编导需要关注公众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使得舞蹈节目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舞蹈作品奉献给观众的不只是精心锤炼的舞姿,更应该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中提炼的舞蹈形象所传达出的美,而这种美又会向观众倡导一种更理想的生活。
2005年至2008年是舞蹈节目转折发展时期,舞蹈艺术的繁荣离不开艺术家的辛勤探索、执著追求,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观众的欣赏与理解。春节联欢晚会的制作就是为给全国人民观赏的,所以节目是否好看、是否关注最大受众面,是需要首先考虑的头等大事。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