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花儿音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考

2008-02-13王健健

大舞台 2008年5期
关键词:花儿保护发展

王健健

【摘要】本文结合花儿的现状及其艺术价值,论述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中如何对花儿有效地传承保护和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花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保护 发展

花儿,以一种原始、质朴的民间音乐形态流传在西北的广阔大地上。它天籁般的歌声、广泛的民间组织形式,为我国原生态音乐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宝库,其价值不容低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非物质文化的花儿,如何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得到保护和发展,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就花儿的价值、花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处境地等方面,论述如何对这种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一、花儿作为原生态民歌在现代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

花儿是西北地区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八个民族用汉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山歌。它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原创歌曲,出自农民、脚户、牧人、筏子客之口,声调高亢、悠扬,感情深沉、真挚,曲调源自祖祖辈辈的生活积淀,豪放之中不失秀美;歌词也表现的是村民内心的喜怒哀乐,是他们自己创造、传唱,并自我陶醉的歌调。

1、花儿作为原生态民歌,蕴含着高原人民独特的心理反映和民族情操,体现着他们本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必然是一种历史积淀,是一种人化了的人文意识在自身实践中的产物。花儿植根于大西北的高山旷野中,在这里汲取了丰富的民族养料。因而,花儿表现了高原人特有的情感和审美观念。由于大西北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使这里生活的人民具有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勇于与自然抗衡的精神。在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之下,蕴藏的是西北人民心灵深处对历史、现实及未来的真切回味和由衷期盼。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活劳动中,不断地发掘美,追求美,强烈地寻求个性解放。他们寄情于花儿,在曲调中体现了坚毅、纯朴、崇高的人生品格,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显示其独特的高原之美。

2、花儿作为原生态民歌,蕴涵大量的音乐元素,对当代音乐的发展有重大借鉴意义。

首先,花儿音乐包含众多曲调,这些不同的曲调人们一般称之为“令”。“令”在情感表达、形成民族特色和增加音乐美感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使花儿的音乐形象更加独特。花儿令曲调高亢、激昂、慷慨、奔放、悠长,情绪饱含了悲壮、怀念、倾诉、抒情等众多心理,唱出了辽阔的高原气息和浓郁的西北民族特色。花儿在词的应用方面也是非常之灵活的。可以“一令多词”,也可以“一词多令”。一首歌词在不同的曲令中表现的风格和体现出的韵味是不一样的;而同样的令若由不同的人演唱,效果也是不同的,正如当地的一句俗语所说:“十唱九不同,同了没人听”。

其次,衬词和虚词的使用也是花儿的突出特点。衬词和虚词在音乐中与歌词正句没有任何关系,但对表达情绪、形成特色风格及增加趣味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结尾的衬句充当乐句的扩充,为旋律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甚至有些衬句成为全曲的华彩部分。花儿的演唱者们能使衬词和虚词的使用恰到好处,增强了音乐感染力,烘托了主题。

最后,花儿的唱词表现出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艺术性高度统一。一方面,花儿的素材完全来自村民的日常生活,人们遇到的高兴或是伤心的事,甚至是相互之间的问候都可以当成花儿的唱词,因此具备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反映。另一方面,花儿音乐已有数百年历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能以旺盛的生命力保留下来,要归源于花儿本身的艺术价值。由于民间歌手生长在乡野山间,具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生产经验,因而其艺术联想力和表现力也具备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唱词虽然是即兴而来,但能很自然地融情入景,自然之美与人物之情相互烘托,浑为天成,创造出一种自然清新的意境。花儿演唱者用善于发现美的心来反映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种自然之情幻化成美的形象,极大地体现了大西北人完美的人格形象。

3、花儿不仅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歌,也是开启西部民族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

任何一个民族其民间文学的作用和意义都是多方面的。各族民众依靠农耕或游牧为生,却在以顽强的适应性创造和演进文化。在花儿的歌声中,我们能清晰地认识普通百姓的生活;在蕴含丰富的唱词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农家生活中丰收的喜悦、新人的甜蜜、得子后的感恩和对神灵虔诚的祈祷。花儿唱出的是山乡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流露的是庄稼人内心世界的真诚,它是陇原大地上乡民们灵光的闪现。其唱词中包含着大量反映民俗、民情、民风,涉及政治、经济、历史、语言、道德审美观等方面的内容,真实的展现了当地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反映数百年来西北地区人民生活的最好见证。倾听花儿的演唱,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能从中了解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这无疑对西部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工作起到推动作用,也使西部地区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有了更广泛的民众基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原生态音乐——花儿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部署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战略,并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新的战略部署面前,作为农村最原始的原生态文化势必要冲破过去旧的束缚,为自身发展寻找出路。那么这一举动又会为蕴藏着大西北人心声和灵魂的花儿音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新农村建设对花儿的发展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下,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建设的投入,为“花儿”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前,由于经济的制约,农村的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使得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自新农村建设推行以来,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在大大增加,现代化传媒工具已逐渐走进每一个家庭,为广大村民带来了接触现代流行文化的可能性,为花儿创作者吸收新的创作灵感和音乐养分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各类文化形式不断扩展,各种花儿演唱的比赛比比皆是,这势必将为花儿音乐的保存、创新和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下,政府积极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为保护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对民族传统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遗产的现代传承,关注优秀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去向。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并制定了多项政策法规,开展了多种形式,如申请“联合国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确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等。各地政府也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唤起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各有关部门建立完善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对发展民族特色,保持世界多元文化形态起到推动作用。

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指导下,政府积极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为花儿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以前的农民大多靠种地吃饭,没有受过科学文化教育的占大多数,村民文化水平相对低下,因此在花儿的传承过程中,只能依靠单一的口传心授的方式,造成大量花儿音乐因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保存而逐渐消失,并且在创作过程中也会出现内容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新农村运动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一项重要工作,它除了能带给广大农民经济、物质上的利益外,更多的是在精神领域的提高和丰富。乡民如果能主动把生活经验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容相结合,就可以创作出更多更新的音乐内容,同时也可以让花儿音乐得到有效的保护,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与此同时,花儿音乐的发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城市文明对乡村生活方式的影响,将危及花儿音乐生存的土壤。在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力和文化水平提高,特别是城市文明入侵,传统乡村结构趋于瓦解,对花儿的生存造成重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电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花儿已不再是人们互相探访,交流信息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各种现代传媒的普及,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再去参加花儿会,或者不愿学唱花儿。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少,传统意义上的“花儿会”已名不副实了。

2、歌手的流失,使花儿失去了流传和延续的载体。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人纷纷外出务工,这其中包含了许多花儿歌唱者,很多人失去了学唱花儿的条件,没有了老艺人的口传心授,没有了适合演唱的场所,甚至失去了演唱的激情,在经济效应的作用下,他们无暇演唱花儿。另外,大部分乡民所受教育少,文化水平偏低,在花儿创作中很难体现时代特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如何能在广大农村青年身上既展现物质生活的提高,又能表现新时期农村青年精神风貌,这就必须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寻求解决方案。

3、市场经济机制这把双刃剑也为花儿音乐带来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现代化发展推动社会快速变迁,引发了文化失调现象,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商业化,旅游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本身的冲击,其自身内涵被逐渐消解,甚至在文化变迁中被抛弃,这些都为包括花儿在内的原生态音乐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挑战。例如以可持续的旅游发展带动传统文化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举措,确确实实起到了对当地经济、文化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其弊端。近年来,很多山地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村民们失去了聚会的天然场所;还有些花儿演唱者为了迎合游客的“审美口味”,任意在民歌中加入流行风格,这些现象多少都会对花儿的本质和内容产生影响。

三、保护和发展花儿音乐的对策

各民族创造的文化财富都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沉积着民族思维和内容,是整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能抓住最后的时机,借助科学手段将丰厚的民族文化艺术记录保存下来,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花儿流传地大都在山区,因交通不便利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客观上也保护了大批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歌、民族服饰等。在乡民中散布了许多“乡土艺术家”,他们生长在农村,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可以担当起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任。充分调动“乡土艺术家”的积极性,培养新一代民间花儿艺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在鼓励这些艺术家们在展现花儿音乐的同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之开拓思路,创新形式,一方面承接健康的外来文化,另一方面使传承和创造并举。

2、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对花儿音乐的专业性研究。对优秀的民族文学遗产认真地学习继承,就能从中获得动力和营养,从而达到创新的高度。比如花儿在艺术创作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继承了我国古代民歌“国风”以来的优秀传统。这些丰富生动的比兴体构思和独特的叙事抒情及通俗的口语化的文学语言都有着巨大的认识教育和审美娱乐作用,对于文学工作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又如花儿音乐中的“一词多令、一令多词”的特殊现象和衬词(句)、虚词在音乐中的巧妙使用等,都可以使音乐工作者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指导民间艺人对花儿的创作和完善;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当代音乐,进而推动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持续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伴随着经济的渗透和国家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倾斜以及各种文化援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西北地区花儿诸方面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实现对花儿音乐的保护和发展。

3、对花儿进行必要的创新。可以组织专家“把脉”“问诊”,对花儿民间艺术的传统曲调、服装、道具等进行改进,提高其观赏性和艺术性,使之成为内容健康活泼、表演可亲可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比如甘肃临夏的花儿演唱者就对传统的花儿曲令和民间小调进行改革,配上现代的音乐配器,甚至加上欢快的舞蹈表演,对花儿进行创新,其效果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倾向,使更多的人了解、接受花儿及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另外还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比如花儿能不能改用普通话演唱,以便于更多的人听懂,为花儿推广和流传提供方便。但我们还要考虑到,如果用普通话来演唱,会不会对花儿的艺术性和音调美感产生负面影响?怎样使花儿既不失“原汁原味”,又能让更多的非花儿流传地区的广大群众所接受,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秉承尊重原创、合理利用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开放的眼光和虚心求教的态度,多看多想多交流多实践,在不违背原始风貌的前提下,使花儿在新时期更能贴近大众、贴近现代审美需求,从而服务新农村建设,最终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

4、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事业中的积极作用。高等音乐院校,特别是位于花儿流传地的专业学校对如何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没有系统的认识和专业的业务训练。尽管每位学生都迫切希望能够在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尽一份薄力,但是真正涉及到如何去做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或是无能为力。这表现为知识结构混乱,专业知识严重不足,遇到具体的工作时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着手。这些现象对花儿音乐内容的丰富和艺术的提高造成不利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除了在课堂上传授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作用、方法等理论性工作,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与真实的文化面对面,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办学模式,请花儿的老艺人来开讲座,搞交流;带学生身入田野乡村,让他们切身感受承载花儿的文化氛围,进而培养涉身民族传统文化的专门性人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花儿将会以更丰富灿烂的内容和悲怆感人的艺术魅力反映西北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思想情感,打动更多的倾听者,唤醒民众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感动。同时,也会作为延续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载体之一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我们相信,只要人类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不断,就会永远有令人心怀激荡的旋律划破寂静的天际,破空而出,最终渗入到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柯杨.《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2002年,甘肃人民出版社.

〔2〕 乔建中.《“花儿”曲令的民族属性及其他》 1998年《土地与歌》.

〔3〕 张亚雄.《花儿往事及花儿探源》,1982年,《少年(花儿)论集》.

〔4〕 张亚雄.《花儿集》,194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

猜你喜欢

花儿保护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