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

2008-02-13潘冠泽

大舞台 2008年5期

潘冠泽

【内容提要】歌唱艺术是优美的声音和丰富的情感来共同表现的,再优美的声音如果缺少了真实、丰富的情感,就好像一杯清水、一张白纸,让人感到单调乏味,没有感染力。唱而有情,情真意深,加上声的帮助,以“声”唱“情”,以“情”表“声”,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歌唱的声音可以通过技能的训练不断地变得悦耳、动听,而情感的表达除了要了解作者创作歌曲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曲式、旋律特点、文字语言以及民族特征外,还涵盖了演唱者的思想情操、生活体验、自身修养,也包括了演唱技能和表现力等,只有综合处理并解决好了以上讲述的各个方面,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关键词】以情带声 声中孕情 声情并茂

声乐演唱属于表演艺术范围,它主要由“声”与“情”(文字、文学)的高度结合来体现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情感。现在,许多晚会、演出涌现出了大批的歌唱演员,他们衣着美丽,争奇斗艳,但真正能让观众记住的演员却为数不多,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理解歌唱艺术,没有让“声”与“情”完美的结合,因而打动不了观众,所谓“情不真而声不美”,“声不美而情不真”,下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的观点:

一、以情带声

情是人的思想与人交流沟通的高级表达形式,只有把声音与情感结合起来才能完整的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进而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著名的声乐大师兰培尔蒂曾经说过:“你必须在发出声音以前就开始歌唱了。”也就是说,连续贯穿的意念,要在乐句开始之前,以及到它完结时,都一直存在着的。我国古代诗人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他对当时歌者演唱的深情备加赞颂:“声肠一断,能有几多肠。”“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这都说明只有歌者动声之前先有情,才有能唱出沁人肺腑的歌声,只有情真意切,才能做到腔调婉转优美动人。在演唱一首歌曲时,思维的活动不应是停滞静止的,它不是在进行歌唱,就是在准备歌唱。歌唱者在歌唱时,必须真诚地用心去体会他所唱歌曲的情感,并且必须把他的真实感传达给他的听众。所以思维活动对于形成一系列流动着的,有意义的音响,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读字和解释不应对歌调的顺畅进行造成影响,相反要作为构成完整歌调的有机成分。俗话说,心里有的嘴上才能有,要“未曾开口先有情”。欣赏者在听好的歌唱时,是在感受一种有个性,有创造性的音乐倾诉,听那些著名的歌唱家唱那些经典的歌曲,一遍两遍乃至多遍也总听不腻。这是因为,歌唱者已经把他从歌曲中感受到的东西,忠实的用心诉说给观众了。一些著名的声乐教师也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总是首先用心去体会作品,在思想上把歌曲唱起来,”并“预先知道要唱的那一句声音该是怎样的。”一个歌唱者由于对一首歌曲的内容和价值方面的领会,形成对这一艺术品的兴趣和认识。这样就引起他在思想感情上的激动,从而自然地产生了自我表演的激情。

二、情中孕声

在表演时必须把握住每种歌曲的真正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思想集中,去造成歌曲的意境,并要保持这种气氛,使它聚合不散,听众随着你的想象力,渐渐的被带到故事里。揣摩想象是指歌唱者使所歌唱的情景和事物,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具体意境的能力(这情景和事物并不是真实的被感觉到)。这与我们传统中所谓:景出所睹、情发欲言、情自中生、景又外得。景众人之景、情乃一人之情,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说张三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道李四要如李四,难混淆于张三。例如古曲《阳关三叠》,它是作曲家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而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歌的原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要真正理解它的含意,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这是一首作者送友人去边关服役的送别诗——清晨细雨蒙蒙,四围杨柳青青,景的渲染增添了“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祝愿、关怀、嘱托、留恋,尽心倾注而出,待你出关之后没有故交挚友相随相伴了……这首诗在谱曲时,作曲家为了加深情感的抒发,除了增添一些语句外,又把全诗反复叠唱了三次。“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人依依惜别的友情。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我愈是参与音乐生活,就愈是确信:自由想象的思维能深入到所有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中……”在揣摩想象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运用幻想力,歌者的情绪、作者的本意和这首歌曲的环境合并成为歌者的幻想。一个歌者要有一定的想象力,然后将歌词和曲调导入,充分发挥演唱者的二度创作,用真情去演绎作品。再以他的精湛技术与天赋美妙的声音,及自己的吸引力把它传达到广大听众中去,把听众带入到歌者的想象中去,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想象不是单纯的、肤浅的,而必须是多面的、深入的。有些歌曲的开始已经启示了某种情绪与想象,文字也立刻能把意见表达清楚,歌者当然是极容易的,例如舒伯特的《百灵鸟》,歌中的文字与伴奏极容易启发歌者的幻想力,把春天的莺鸣鸟叫情景活现在人前。歌者务必以轻松愉快的情绪,自然清秀的歌声来唱,就能得体。

三、声情并茂

在表现歌曲时,一定要正确的把握歌曲演唱风格。首先,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的风格各不相同。在我国各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如延安时期的作品,则是和当时的国难当头、民族存亡息息相关,歌词内容,音乐特点大多是悲愤激昂,或是痛苦、反抗的。新中国建立时期,音乐大都反映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与前时期比较,音乐作品则表现出的是一种激昂豪迈。其次,我们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在演唱中,声音应表达出这个特点。怎样准确地表达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格在歌唱中是很重要的。如意大利的热烈激情、德国的严谨理智、法国的浪漫典雅、俄罗斯的宏伟壮丽等,这些都要求我们歌者认真地分析,大量涉足。再次,我们要研究不同时代作曲家的风格,这些风格都是由于作曲家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境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而构成他们不同的风格特征。在不同的歌曲中由于感情的不同,咬字发音也就不同。有慢咬、快咬、硬咬、软咬。有慢咬快发、缓发晚收、快咬慢发、紧咬缓发等,凡此种种,都是为了配合感情而使腔调宛转动人。如在唱轻快歌曲时,咬字发音要轻快敏捷,干脆利索。在云南民歌《小乖乖》中,由于曲调轻巧明快,在咬字发音时口咽腔动作幅度较小,发音部分比较靠前,所以,整个发音过程迅速,显得轻快敏捷和干脆利索。如在唱雄壮歌曲时,要结实有力并适当使用喷口及重音头的发音,在气势雄壮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者联合起来》的进行曲中,演唱时强调喷口加重字头,会使人感到饱满有力,感情刚毅而有魄。如在唱优美抒情的歌曲时,咬字要圆滑细腻,柔和婉转,在优美的东蒙民歌《牧歌》的演唱时,整个发音过程要慢,字的过度要无痕迹,圆滑。流动过程较圆就会使人感到恬静、优雅如入画中。如在唱情绪激昂悲忿的歌曲时,咬字全过程要快,要强调语调,衔接转换时的棱角较大而明显,这样才能表现出奔放的感情及悲愤的色彩,在歌剧《白毛女》“哭爹爹”一曲中,即采用这种咬字发音方法,而突出地渲染了强烈悲愤的气氛。

下面,我以两首风格迥异的歌曲为例,更加深入的体会本人论点。

如《兰花花》这是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一首叙事性歌曲。歌曲以富有特色的上下句结构的信天游曲调为基础,发展变化为多段式结构。第一段词:“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数上那个兰花花好。”这一段是双句体乐段,曲调高亢而流畅,节奏较为自由,以第三人称角度来咏唱出对兰花花的赞美。第二段词:“正月里那个说媒……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这一段为多句体乐段,调式色彩的转换,速度快慢的变化,句尾拖腔的运用给人以深沉压抑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封建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演唱时带点哭腔,以显示兰花花对封建婚姻的无奈及悲痛心情。特别是段尾部分“瞥下我的情哥哥”一句要运用明显的哭腔。第三段词:“兰花花下轿来东望西找……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这一段是双句体乐段,节奏急促,音调简明,主要是体现兰花花愤恨的心情以及她刚烈的性格,要注意语气的起承转合,不要单纯的骂。第四段词:“手提上羊肉,怀里揣上糕……往哥哥家里跑。”这一段仍为双句体乐段,采用戏剧中摇板的节奏,紧张高亢的音调,表现出兰花花强烈的反抗精神。最后两句“往哥哥家里跑”声音上一定要用气息拽住,有强有弱,有起有伏,体现出兰花花急切的心情。第五段词“我见到我的情哥哥……咱们两个死活常在一搭。”这一段是双句体乐段加补充句结尾,音乐回到主调激昂而高亢的音调,充满激情地歌唱出兰花花对自由幸福的渴望。最后一句要慢慢弱下来,幻想他们爱情的圆满。

如《跳蚤之歌》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讽刺歌曲,一百多年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它原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魔鬼梅菲斯特和一群快活的朋友们在小酒店饮酒时唱的。歌德以眷养跳蚤的荒诞故事,尖刻、辛辣地讽刺皇帝的昏聩腐朽,他把跳蚤比做宰相,来嘲笑朝廷官吏的庸碌无能。《跳蚤之歌》的歌曲分为三段。第一段词:“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养了一只大跳蚤……给我的这位朋友,缝件大龙袍!”这一段是叙事性的,接近于朗诵调,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演唱时,尽量用十分平和的语气,像讲故事似的,唱起来要绘声绘色,随着故事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渐渐把听众引入意境。第二段:“跳蚤穿上了大龙袍,浑身金光闪耀……跳蚤的亲友来到,一个个都沾了光。”寓意深刻,手法细腻地刻画出人物性格。演唱时,抓住作者在词曲中塑造的鲜明形象,在大幅度的变化里,准确、逼真地将幽默、正直的讲故事者,专横昏庸的暴君,得意忘形,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跳蚤等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并用随之而来的笑声,揭穿这只狐假虎威、装腔作势的跳蚤的真面目。第三段:“那皇后自己本人,还有那些宫女,被咬得浑身痛痒……要是它敢咬我们,就一下在捏死它!”接着在胜利的欢笑中结束全曲。这首歌中有许多含义不同的笑声,有对国王昏庸无能的讥笑,有对跳蚤装腔作势的嘲笑,有讲故事者轻蔑的冷笑,有人民大众勇于抗暴、愤怒的喊出“捏死它!”以后痛快淋漓的纵情大笑,这些笑声要力求把握准确,使之与前后内容贯穿一致。如果过分夸张,哗众取宠,或是为了追求剧场效果而出洋相,要“噱头”,那将是演唱这首歌曲最大的失败。这首歌是半朗诵、半歌唱,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有时在叙事中穿插着人物语言的变化,每段歌词中间和末尾都用带有旋律性的变化,每段歌词中间加强讽刺的效果。这就是这首作品音乐创作的特色,演唱时要安排得自然贴切,使之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总之歌曲是人们用来抒发、表达和交流感情的一种形式。歌唱艺术是歌唱者以人声作为“乐器”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于情感的表演艺术。在声音技术上不断的提高的基础上,更准确、更完善的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充分的展现歌唱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梅伯 著.《唱歌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5月.

[2]薛良 著.《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6月.

[3]许讲真著.《语言与歌唱》[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

[4]张淑芳著.《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5]王次炤 著. 《音乐美学》[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