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医疗体系建设呼唤社会参与

2008-02-11陈岳庭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7期
关键词:合作医疗红十字新农

陈岳庭

2007年,一个可爱的标志引起人们的关注:一目了然的小房子,由鲜艳的红十字分割成窗口。这个标志预示中国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医疗建设的开始,它被定名为“健康新村工程”,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国寿慈善基金会联合推出的一项公益工程。

人人享有需要人人出力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60%以上,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导致了医疗健康水平的差异。农民最担心的一是養老,二是看病,医疗费用如果达到农民个人年收入的70%,就可能因病致贫。

在此背景下,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制度。未来,以政府投资为基础,构建农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无疑,这需要社会相关各方力量的参与。

曾经,一场“非典”暴露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薄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就此启动试点。这套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被视为中国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一次制度探索。

保障需要投入,财政实力的增加为新医疗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但真正让13亿人口充分享受医疗保障却不是短期内可以轻易办到的事情,在医疗资源缺乏,卫生网络落后的农村更是如此。

“建设农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除了需要强化政府责任,也需要公益组织和商业保险机构来动员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在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国寿慈善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健康新村2007合作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教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商业保险机构不仅能通过提供商业保险产品满足多样化的保障需求,也要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还可以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深度参与医疗扶贫的公益事业,切实改善农民就医环境。”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说。在2007年6月,中国人寿发起成立的国寿慈善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发起了“健康新村工程”项目。

“新农合”不只是资金投入

事实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只提供了一个制度框架,要想长期稳定运行,仅有经济投入还远不够。

当看病难转成了医疗难,合作医疗仅能维系低水平,在充当基层“减压阀”的乡镇卫生院层次,医疗技术和医生资源问题是一个突出矛盾。

据安徽省卫生厅统计,全省约1/4的乡镇卫生院设备和人才缺乏,“有的县10年来, 35个乡镇医院没有新进一个医科大学生。”农村医生队伍长期得不到补充,人才严重匮乏,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要解决新制度下的医疗难题,必须在公共支持上有所创新。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介绍说,中国红基会推出的“红十字天使计划”和“健康新村工程”,就是要在农村培训乡村医生,援建博爱卫生院(站),推动建设拥有充分医疗资源和完善保障体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经过长期思索,针对中国农村现实提出的对策。

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人寿已在江苏、河南等11个省市的82个县(市、区)参与了新农合试点工作,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保证规范化运作,建立了“征、管、监”分离的新农合运作机制,形成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参合农民多方满意、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以此为基础,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新农合建设既有经验,也有优势。目前,全国开展新农合医疗县市2448个,参加新农合人口7.26亿,这样的建设规模和推进速度都十分突出。

从筹资情况看,2007年9月全国已筹集的新农合基金中,中央财政补助82.05亿元,地方财政补助173.53亿元,农民个人缴费94.12亿元,其他渠道只有3.56亿元。虽然社会力量的支持投入才刚刚起步,比重还不大,但健康新村工程已经为经济组织与公益机构结合共同推进新农合医疗建设探索了新路子。

“只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政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才能不断推动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农民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声闻提出了这样的展望。

猜你喜欢

合作医疗红十字新农
心肺复苏将被纳入教育内容
红十字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内部控制工作的思考
《新资本新农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关于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直补”现状、策略分析及改革新路径解析
2016年我省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调至560元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