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企逃逸真相

2008-02-11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7期
关键词:新闻周刊韩国企业

陈 君

“连夜逃逸”的韩国企业多为技术含量低、规模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2月21日,正月十五,青岛一家韩资企业的中方负责人张小姐很晚才回家,“又有一批新品要推向市场,我们太忙了。”这家企业主营头饰,过年前后,生意不错。

近来,韩资企业老板“连夜逃逸”的消息引起她的关注,“我知道的就有大约10家公司离开中国,有的是结完税款,合法走的,有的是逃走的。”张小姐说,“他们生意做不好,不走才怪。”

自去年年底开始,韩联社、《朝鲜日报》《中央日报》等韩国媒体大幅报道,“在华投资的韩企20%连续亏损”,“破产络绎不绝”,“迫不得已连夜逃走”。

2月25日下午,中国商务部亚洲司官员正式就韩企非法撤离一事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这位官员强调,撤离中国只是少数韩国中小企业的行为,“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以及中韩关系发展都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他还指出,中国工人和相关企业、贷款机构是非法撤离事件的受害者。当前,中韩政府均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多次进行协商。

谁在“连夜逃逸”

据韩国媒体报道,自去年下半年起,在青岛、广州、东莞等地,部分韩企就开始“连夜逃逸”。这些企业留下工厂设备,老板只身撤离。某些老板还拖欠员工工资和银行贷款。

韩联社等媒体报道称,逃逸高潮出现在农历春节前后,青岛成为“重灾区”。报道以青岛两家韩国皮革加工企业为例说明:由于中国突然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这两家企业均被列为加工贸易禁止行业,先后倒闭。于是,欠着工人工资、转包企业加工费以及中国银行的债务,老板潜逃。

韩国进出口银行统计,从2000年到2007年,有8344家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7年期间已有206家企业非法撤离,其中87家是在去年逃逸的。

商务部亚洲司一位官员对2006年的一次韩企逃逸印象深刻,“韩国信一、信五皮革有限公司当时在青岛是比较大的公司,有员工上万人,在全国也很有名。2006年12月,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突然抛弃工厂全部回国,他们拖欠银行贷款、员工工资、供货商货款,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这位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方为此与韩方多次交涉,通过法律途径,挽回了工人的经济损失。

青岛韩人工商协会负责人在2007年年底接受韩国记者采访时表示:“明年将是韩企撤离中国的高峰年。”

2月20日,韩联社援引韩国工商协会调查结果称,近三成在华韩企曾考虑撤离,或正准备办理清算手续;认为中国企业环境将日益恶化的韩国企业多达85.8%。韩联社为此惊呼:“中小企业的‘中国梦正演变成一场恶梦。”

但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中方机构的调查显示,擅自撤资的韩企数目并没有外电报道的那么多。此外,由于撤离者多为中小企业,对中国外商投资整体状况影响不大。

一些韩国政府在华人士也认为报道存在夸大部分。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课长金先生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据我所知,上海没有逃逸的,青岛非正常撤离的企业所占比重也很小。”

新法对中小企业的冲击

韓国企业撤离的原因,被韩方归结为“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经营困难”,“中国经营环境日益恶化”。韩联社称,中国政府容忍或鼓励工资“以每年两位数的程度上涨”,“劳动成本最多有可能增加50%”,这对为赚取劳动成本而进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韩企冲击很大。

年初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也被称为是“逼走”这些韩企的原因。

“有些韩国老板用人特别狠,员工随时都可能被解雇,但根据新法,不能再随意解雇员工,还必须为员工上保险,这是他们所忌惮的。”在天津一家韩企担任翻译的耿先生说。新劳动法规定,资历10年以上的员工和签订2次以上合同的工人为“铁饭碗”员工。

此外,中国政府对外资征税,加强对土地监管力度;限制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各种措施陆续出台;为办好奥运会,加强环保控制;欧美、日本等国企业加大投资中国力度,竞争加剧这些都使一些韩企赢利受到影响,萌生去意。

来自韩国产业资源部的数字显示,至2007年9月末,韩国对华投资额达到211亿美元,在华注册法人有19512家,分别占韩国对外投资额和进军海外法人的25%和46.7%。

但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通过一些韩国驻华机构和媒体等渠道了解到,在华韩企可能多达3万多家(一说为近4万家),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在相关机构登记。

据天津韩国商会工作人员介绍,90%至95%的韩企都属于中小规模。媒体披露,不少所谓“在华中小韩企”就是小个体户——有的商人在韩国卖了房子,拿着一两千万韩元(2千万韩元约合2万美元)就来中国淘金。

复旦大学韩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方秀玉教授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处在经济转型期,皮革、成衣、玩具、首饰、箱包等“夕阳工业”大举进入中国。“他们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低,要求大量低廉劳动力,有些行业耗能严重,污染环境。政府鼓励他们到海外投资,离韩国很近的中国成为首选地。那时中国各地工业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劳动力成本低,地价也低,又有很多配套优惠政策,韩国企业蜂拥而至。”

长期以来,在中国加工生产,产品销往韩日或欧美,这些中小企业大都活得很滋润。但是,这些企业也存在许多问题:缺乏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经营结构脆弱。如今,外部环境变化,他们无法适应,利润急剧下降,成了逃逸的主力军。

《朝鲜日报》评论指出,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阶段,劳动者权利越来越得到尊重,低工资时代将画上句号。低效率、低附加值产业正在向高效率、高附加值产业转变。“连夜逃逸”也可以说是“经济模式转变”的产物。

中国驻韩国大使宁赋魁去年3月在一次演讲中曾提醒韩国企业,中国政府不再盲目吸引外资,今后将更重视环保、节能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韩企不仅要面对跨国企业强有力的竞争,还要考虑到中国国内企业的迅速追赶,以及中国消费者要求的不断提高,应该 “尽早打消进军中国大陆就能轻轻松松赚到大钱的念头,而必须事先做好抗压和竞争准备”。

繁杂的清算手续

对一些韩国企业逃逸的行为给国家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韩国媒体表示了担忧:“逃逸行为使韩资企业形象受损,其后果须由剩余的其他企业承担。”去年11月,上海就出现了中国工人因担心韩国老板逃逸而扣押7名韩国职员的事件,扣押时间长达一周,让韩国舆论大为震惊。

“中国人和韩国人还是有隔膜的,撤资事件发生后,很多中国人又骂韩国人赚够了钱就溜之大吉。”一位韩国驻华记者向《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他的不安。

但韩国媒体也指出:企业之所以“连夜”逃逸,一是觉得在中国清算程序复杂、手续繁多;二是需要返还当初进入中国时接受过的各种优惠。

“中国清算程序究竟有多复杂?”韩联社提出了这个问题,同时算了一笔账:撤资的清算程序大约要180天至270天,而由于各种小细节,实际上还会延后。

——拿企业所得税为例,外企虽享受“二免三减”(实现赢利后免除两年所得税并减收三年所得税),但若经营期限未满十年,清算前须补交之前所减免的所有税。就缴纳税金、劳动保险和社会保险等问题,还须与当地相关部门打交道,手续繁琐,批准时间不可预知。

——与开始投资时的一条龙服务不同,办清算手续须到8至10个部门逐一登记,耗时最短为8个月,最长达两年。

——各地都有自己的清算程序,地方保护主义也起到消极作用。从相关开发区立场分析,为避免减少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他们不希望企业转移。

——即使按规定办好所有手续,一些部门也有可能以税务调查为由进行威胁。若查出问题,往往要放弃撤离,甚至变卖工厂以偿还税务。

中方一些分析人士指出,上述说法有失偏颇,“清算手续繁杂是法律法规使然,不独对韩企,对其他外企也一视同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外企業一视同仁是大势所趋。韩企受到的各种优惠,不可能一成不变。”

中国社科院韩国问题专家朴键一强调,投资和撤资本是正常经济活动,但在不遵守投资对象国的法律的情况下撤资,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可能对整个中韩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但他同时认为,“中国也有值得检讨的地方。”他认可韩国媒体的部分说法,“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做得很好,措施优惠,制度完善,程序便捷。但在外企撤资方面却做得不够,各种手续、程序非常复杂。”

对韩企的提醒

随着逃逸韩企连年增加,韩国产业资源部感到事态严重。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中韩两国政府“启动了所有磋商渠道”。

1月30日,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女儿朴槿惠作为总统特使来到中国,就撤离事件和中方沟通。就在朴槿惠出发访华同一天,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发布报告,呼吁政府积极支援韩企在华继续经营或顺利完成清算、正常撤离。

与此同时,韩方“无故撤离应对特别工作组”在青岛、广州等地进行了调查。中国商务部亚洲司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商务部相关司局也到地方做了调查研究。

2月19日,韩国产业资源部公布了一系列对策:外交通商部在韩驻华使馆新设“困难企业咨询支援中心”,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和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等机构组成 “企业清算协助小组”;政府正在讨论将恶意非法撤离的企业家移交司法处理。

有消息称,韩国政府向韩企集中地区的使领馆划拨了7万美元,用以支持企业“圆满撤离”。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课长金先生在2月25日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韩国政府正采取措施帮助非正常撤离的企业结束清算。

复旦大学的韩国问题专家方秀玉教授指出,韩国实行自由的经济政策,对一些小企业随意到海外投资等经济行为,政府无法控制,替企业还债的可能性也很小,“韩方应调整政策,鼓励像三星这样的大企业来中国投资,而不只是偏向美欧诸国。据我了解,在上海建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越来越多,但韩企相对很少。”

所以,《朝鲜日报》指出,不应一味以消极眼光看待中国市场,应把现阶段视为具备竞争力的企业进军中国内需市场的绝佳时机。眼下让人头疼的“连夜逃逸”,也许能给韩国企业一个提醒。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的课长金先生对此有同感,“中国现在流行说‘与时俱进,韩国企业也必须如此。如今,中国已不再是‘廉价劳动力市场和‘加工厂,而是拥有庞大内需的国际大市场,所有外资都面临机遇,韩企应该根据变化调整战略。”

闯荡中国市场要依赖中国本土优秀的人才,但在很多韩国企业,高管往往由本国人担任。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一些韩企主管也承认这一点:整体而言,韩企本地化没有欧美企业做的那样好,甚至不如日本或新加坡企业,“这很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容易水土不服,一旦中国投资环境或经济政策有所变化和调整,就会反应迟缓,消化不良。”

天津韩国商会事务局局长金兴洙也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彻底和中国企业展开竞争、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才是韩国企业在华发展的制胜法宝。

该商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天津有2500多家韩国企业,“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过‘连夜逃逸的。”

金兴洙介绍说,在津韩企业务集中在电子、手机、汽车、金融、涂料等方面,与在青岛的那些中小企业不同,“在津的企业实力雄厚,高科技含量高,破产率很低。”

韩国韩亚航空天津代表处负责人李先生等韩国企业家认可这种说法,“像三星电子,LG电子等大企业,经过几年发展,本地化程度提高,发展前景非常好。很多韩国企业和社团都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代表处和分公司,我们不会轻易离开。”

猜你喜欢

新闻周刊韩国企业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