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美国读《论语》

2008-02-11朱大路

杂文选刊 2008年10期
关键词:全人类季羡林盖茨

朱大路

于丹讲解《论语》,反应不一,但让大家提起兴致,去钻研“孔学”,总是好的。譬如这回,我去美国,随身的书,只带一本《论语》,就是想在西方最现代化的环境里,回望一下中国最古老的思想。

越回望,就越觉得,孔夫子深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放下《论语》,忽然想起,若干年前,那个“用中国文化拯救全人类”的命题。对这个命题,季羡林投赞成票,李慎之投反对票。一九九七年秋,我在北京,采访李慎之,他说:“季羡林讲人要与自然做朋友,中国人最能做此事,中国文化才能拯救全人类。他这种观点,信徒很多。其实,‘天人合一是指人的道德觉悟直通于天,良心通天。至于环境保护,纯粹是近代科技问题,要靠外国的先进技术。”当晚,我给季羡林打电话,问他对这些不同意见,能否写文章辩论。季先生很大度,说不想写文章,让别人去说吧。

季先生,李先生,都是学者。学者之论,既高且深,常人难以置喙。我只能就近取材,谈一点在美国读《论语》的感受。

譬如《论语》中,孔子提出一个口号——“君子”。意思是:君子应当救济那些急需资助的穷人,而不应去接济那些富人。当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把救济贫苦百姓的人直接呼为“圣人”,是孔子对“仁”的诠解。

我在美国,到过六个州,适逢这里经济不稳,油价飙涨,房市崩跌,各种费用节节上涨。加州部分城市甚至流行住在车里,以省房租。

但报纸上说:“日子不好过,爱心不打折。”单是去年全美慈善捐款,总金额便超过三千亿美元。比尔·盖茨退休,宣布将五百八十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慈善事业,不给子女留分文。有消息说:“不少中国富豪羡慕有余,自愧不敢与盖茨的豪气相比。”

我想,盖茨未必听说孔子有过“君子周急不继富”的训示,也一定不会因为他老人家颁布了评“圣人”的“职称标准”,才去“博施于民”,争当一回“圣人”的。至于奥巴马的竞选口号“富人增税,穷人减税”,更像是“君子周急不继富”的现代版,但也没有听说奥巴马与他的竞选团队是从《论语》里汲取灵感的。

再譬如,孔子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对这句话,历来有多种解释,我取一种,即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规定一定要这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能那样做,而是怎样符合道理,就怎样去做。

我在美国西部,气候宜人的“硅谷”,住了半个月。“谷歌”的王勇博士,用纯正的普通话告诉我,他们每周有一个工作日,可以做自己的事,自己决定今后的研发方向。也就是说,上面没有规定所属员工,一定要这样做,一定不能那样做;而是鼓励大家,怎样符合道理,就怎样去创新。

“谷歌”今日之辉煌,可歆可羡。但“谷歌”的决策者,工作人员,包括王博士,事先恐怕未必读过《论语》中“义之于比”这段话。他们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展开来讲,美国社会,只要遵守法律,按规定纳税,则经商,从教,发财,做学问,尽可按“怎样好,就怎样做”的原理,去自由地进行,没有“一定要这样,一定不能那样”的框框,颇有点孔子“义之于比”的神韵。但他们似乎并未受过孔子的调教,当然也无须“孔学”去拯救。

至于《论语》中,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來,先问“人伤着没有”,而不问马如何,这种人本思想,在美国人中,也常有体现。他们该不会是听了“马棚失火”的故事后,才去提升人本意识的吧?

我们这辈人,再注意养生之道,也活不到二十一世纪末,无法见证本世纪内,中国文化是否能拯救全人类。作为中国人,为自己的文化自豪,完全应该。但摆平一下心态,也很要紧。不要轻易搬出“拯救”两个字,好像这世上,总是谁在教化谁,谁在滋润谁。各国、各民族的人,大家都食五谷杂粮,都有过感冒咳嗽,都会“吃一堑长一智”,都能独立地形成普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相同,相似,并存,互补,交相辉映,不存在谁拯救谁的问题。说“拯救”,有点一厢情愿。

●作者自荐

题图 / 付业兴

猜你喜欢

全人类季羡林盖茨
比尔·盖茨的育儿方针
关于献血
疯狂的重量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风格
论《安魂曲》中母亲形象的三重意味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咪咪(节选)
盖茨输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