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老赖”何时休等
2008-02-11侯德胜等
侯德胜等
○官场“老赖”何时休
人们通常把那些有能力执行却绞尽脑汁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人称之为“老赖”,而那些因己之故而给国家人民造成巨大損失,影响极其恶劣的官场“老赖”们(《杂文选刊》2008年7月[上]《“引咎辞职”可以“责令”吗?》),恰如练了“金钟罩”“铁布衫”一般,贪恋权位愣是憋着一口气硬挺着要做人民的“仆人”,且还大多心安理得,当主人的还干着急没了辙,何故?官员不愿辞职,源于一旦辞职失去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
辞职之后,如五星级的超豪华办公室没了,我们的官员又岂能受得?辞职之后,不论置身何处鲜花笑脸没了,我们的官员又岂能受得?辞职之后,逢年过节门前的车水马龙没了,我们的官员又岂能受得?辞职之后,没了稳固的“收入”,那些曾小鸟依人般温柔体贴投怀入抱的诸多“女友”们也会弃其如履另觅高枝,我们的官员又岂能受得?辞职之后,企图通过借鸡生蛋捞回投资的美梦彻底破灭了,我们的官员又岂能受得?辞职之后,没了印把子的保护,说不定纪检的就会找上门来,让把以前的好多事儿说清楚,我们的官员又岂能受得?
俗语说,犟牛也怕鞭子响,故而,条例不能只挂在墙上,对这些犯错在先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的官场“老赖”们,还是要在鞭子上多下点功夫,要手不软抽得狠,方能让官场“老赖”不敢再赖。
侯德胜(河南)
○教育的理想与
理想的教育
读罢十年砍柴《“给领导让座”的一种解读》(《杂文选刊》2008年8月[上])一文,感触颇多,直接想到的就是我们教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随着国家社会的不断进步,个人对于权利也是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把个人的权利问题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在应该享有的权利和现实能够实现的权利之间,有着一定的落差,甚至是鸿沟。
教育的理想,是应该让人知道他拥有的每一项权利,也应该让人知道为人的尊严与高贵。要告诉人们在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要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利,要勇于保持自己的尊严,据理力争。然而,理想终归是理想。如果理想就是现实,就不需要各种挫败乃至牺牲去实现人类的美好期待了。作为理想的教育,还应该明确地告诫受教育者现实社会的非理想状态和残酷性。就是当一个个体去为着一个理想或者一项权利,去与整个“非理想”的社会去斗争的时候,其结果往往可能是,不仅没有获得本应该享有的权利,反而会为自己坚持理想、争取权利付出更大的代价。
如果,在知道了争取权利的不良代价与后果后,还是敢于坚持己见的人,这样的人我们钦佩他们的勇气与执著;如果,在知道了争取权利的不良代价与后果后,采取了一种隐忍妥协的态度,这样的人我们也能理解他们的生存智慧。一个完善的教育不仅给人以崇高的理想,也该让人知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袁 涛(吉林)
○沉默,
也是一种珍贵的品质
读了张伟先生的《缺席比在场珍贵》(《杂文选刊》2008年8月[上])之后,对于文人在重大事件面前的表现有了些思考。是“帮忙”,还是“帮闲”,都是一个文人的底线问题。
面对“5·12”大地震,国人在震惊悲伤之余,都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在种种关爱和义举之外,也有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言论”,从某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嘴里说出来。一个是著名文人余秋雨“循循善诱”的劝慰,一个是非知名文人王兆山“代人立言”。
“表态思维”在某些文人的心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面对一个突发的重大事件,他要是不站出来说两句,表明自己拥护的态度、坚定的决心,就是一种“政治不正确”。在大震之后,余王二人的言论当属这种典型的“表态思维”的产物。在这种“表态思维”中,他们看不到受难者的伤痛,看不到受难者破碎的心灵;在这种“表态思维”中,有的是及时的“颂扬与感恩”——“纵做鬼,也幸福”。
学者王元化先生曾言“为学不做媚时语”。我想文人做文也该“为文不做媚时语”。也该懂得沉默也是一种珍贵的品质。正如张伟先生说的那样,在余王文中看到的是“立场永远比方式更重要”。他们不敢沉默不语,他们要“踊跃发言”,也如张伟先生说的那样,他们“不能理解的事情是:有些时候,缺席比在场,更加珍贵。”
王光磊(吉林)